最近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一直很火。
说的是,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会对他成年之后的思维、行为方式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坚持“原生家庭决定论”的人普遍认为,人生所有不幸,在他的童年时代都能寻找到答案。
正所谓: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靠一生治愈。”
诚然,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但这种影响并非不可改变。
如果一个人将所有不幸归咎于原生家庭,不过是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
成年以后,不要再拿“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真正成熟的人,早已学会直面有缺陷的人生。
前段时间,网上爆火一个话题:
#果然小时候没有一顿打是白挨的#
评论区堪称“卧龙凤雏评选大赛”。
大家都在细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却只字不提自己对原生家庭的伤害。
比如这位小姐姐:
小时候,她亲手摘了一大捧石楠花送给妈妈。
摘花的时候,她都是挑最大簇地摘,费了不少心思。
没想到花送到妈妈面前,她非但没有丝毫欣喜,而是一脸嫌弃地全给扔了。
被妈妈嫌弃礼物这件事,被她记了很久,一直到长大都难以释怀,都快成“童年创伤”了。
长大之后的她又提起这件事,没想到妈妈的回答让她哭笑不得。
之所以扔掉那捧石楠,是因为当时就臭得她喘不上来气。
女儿对爱意被拒绝感到委屈,那被熏到不适的妈妈找谁说理去。
还有这位网友更夸张:
在她的记忆中一直回荡这样的情节:
小时候父母偏心弟弟,她被父母混合双打。
她喊疼了好一阵子,也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之所以挨着一顿打,原因是幼小无知的她喂弟弟喝除苍蝇的药水。
当时爸妈两个人吓到半死,无辜的弟弟也被拉到医院洗胃。
然而姐姐的记忆是自己被暴打了一顿,却不记得差点让弟弟见了太奶。
还有位网友更猛:
犹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用棍子打她,打得太狠了,以致于棍子都打断了。
她哭嚎的声音,二里地都听得见。
对于这次挨打,她一直铭记于心,甚至创伤了很多年。
然而有一次跟妈妈聊起来,她才知道原因,原来为了吃烤鸡翅,她居然把祖宗灵位给烧了。
受到惩罚之后,我们记得的只有自己的委屈。
以当时年幼的认知,我们未必能够理解事件的全貌。
然而大脑也是一个善于欺骗自己的器官,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只记住了那些创伤的部分。
经过情感的加工和时间的磨损,记忆渐渐偏离了事实的真相。
只记打却不记为何被打,这是很多人产生童年创伤的主要原因。
不是所有的创伤,都是记忆的误判。
原生家庭内部的不公、忽略、暴力和无爱,也真实地存在有些人的童年记忆里。
然而父母的纯粹之恶,毕竟是少数。
当我们用一种成年人的视角,回顾童年时期的阴影,会发现:
那些所谓的创伤,不过都是以当时心智无法理解的自以为是,以及当时条件难以兼顾的两难和无奈。
网友@奇异果 分享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总是很焦虑,担心自己不够优秀,周围的人就不喜欢我。
我的精神总是保持紧张,也很敏感,不停反刍糟糕的经历。
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都让我内耗很久,也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不断地在内心指责自己。
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遇到事情总想自己一个人扛。
把自己的人生折腾得疲累无比。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之后,我知道这是一种安全感匮乏的体现。
很小的时候,爸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看护我。
他们就把我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只有到了假期,我才能跟跟爸妈短暂相聚。
这样的童年经历,不仅影响到我的性格底色,也让我在亲密关系里频频受挫。
刚开始我也总是责怪父母,责怪他们当时没把我带在身边;
当我成为大人之后,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才渐渐明白了他们的难处。
他们只是人世间最普通的父母,有能力所不及、不能兼顾之处。
选择了陪伴孩子的亲子时光,便举不起生活的重量;
选择为生活到远方打拼,就要远离亲人,天各一方。
他们当然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没得选。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会有考虑不周,能力不够的地方。
当我们允许父母不完美,才能让自己从伤痛中释怀。
天生完美的原生家庭并不存在,每个家庭内部都有自己的症结。与其归因和指责,不如自我疗愈。
遭受过童年创伤的人,往往有这样的心态:
“我现在这样自卑怯懦、缺乏自信,都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经常骂我的结果。”
“我成长于单亲家庭,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不会跟女朋友相处,也不知道怎么关心爱人。”
“爸妈从来都没有夸过我,导致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些讨好型人格。”
当我们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将所有的不幸归因于原生家庭,却不寻求改变,就陷入了“受害者思维”的陷阱。
这样的人无法从内在感受自我价值。
不仅始终对外界保持高度敏感,也很难在生活中获得快乐、成功。
他们期待父母的忏悔,并以此获得救赎。
现实却是,“我们期待父母的道歉,父母却一直期待我们的感恩。”
成年以后,如果还将人生幸福与否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讲述了一个女孩战胜童年阴影的故事。
塔拉出生在一个问题重重的家庭。
父亲患有严重的躁郁症,一言不合就会暴跳如雷;
母亲则性格软弱,面对父亲的躁狂敢怒不敢言。
童年的塔拉,小腿不小心被长钉刺穿,父亲看见却轻飘飘地说一句:回家去吧,你妈会止血。
她又被哥哥肖恩施加暴力,头被暴力塞进马桶,母亲听见却不闻不问。
当塔拉控诉哥哥的暴行时,妈妈却坚决替哥哥否认。
长大之后的塔拉,迫切地想要逃离这样破烂的原生家庭。
她在地下室里,找到别人用过的教科书,蜷缩在沙发和墙壁之间,开始自己的漫长孤独的求学之路。
这个过程中,她考上了大学,并在大学里,熟读了休谟、卢梭、穆勒等思想大师的著作。
知识面的扩充和积累,让她完成了对人性的理解。
学习、思考、阅读和旅行,也让她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长大之后,她终于能够明白了父亲的疾病与疯狂,理解了母亲的无知和懦弱。
她将过去一切深埋在记忆里,然后在人生废墟上重建了自己的生活。
《突围原生家庭》里这样说过:
“阴影小孩的信念建构了你现在的世界,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么,你也就能改变自己的感受、思考和行动,重新构建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些原生家庭的创伤,并不是不能被治愈,关键是你要跳出受害者思维,并开始主导自己。
没有被好好爱过,就狠狠爱自己;
发现存在什么问题,就去努力改正。
只要你不放弃自救,勇敢地直面它,过去的伤口终会愈合,人生也一定会找到出口。
每个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如何减轻、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很多人成年之后要克服的命题。
精神分析导师武志红对此曾经给出答案,供大家参考:
首先,找出原因。
当我们被某种性格所困扰,就需要找出导致这种性格出现的成因。
需要强调的是,找出性格成因,并不是怪罪原生家庭,而是方便我们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其次,课题分离。
在原生家庭这个课题上,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是他们的课题;
我们怎么看待原生家庭,并且完成个人成长,这才是我们的课题。
想要不被原生家庭所影响,既不要背负父母的课题,也不要让父母干涉自己的命运。
最后,相信这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场长达32年的跟踪实验,实验对象是698个经历创伤和痛苦的孩子。
结果发现,这群孩子有一部分成长为了“有能力、自信和充满关爱”的人。
并且获得了学业、事业和家庭的成功。
这样的孩子身上有一个重要特质:
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深信,自己的未来是由自己掌控的。
承认自己的创伤,并不断地与之抗争,在这个过程中好好治愈自己,最终落落大方地从不幸中走出来。
成年以后,千万别再把原生家庭当作自己匍匐不前的借口。
从现在开始,请为自己的每个决定负责,去行动、去感受、去蜕变,用尽全力去改写原生家庭的剧本,你就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点个【在看】,即使没有完美的童年,依旧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你有原生家庭创伤阴影吗,你是怎么与创伤共处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经验,一起交流,互相成长。
作者 | 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