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读丨一条主线 引领奋斗新实践

政务   2025-01-21 10:11   内蒙古  


《内蒙古日报》(2025年1月15日3版)

  岁序更迭,新程启航,内蒙古进入“两会时间”。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项项扎实的举措振奋人心,一个个清晰的目标、一项项务实的行动催人奋进。

  2024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突破2.6万亿元,总量在全国排名有望上升至第20位,时隔5年重回全国中游;工业增加值跨过万亿元大关;粮食总产量达到820.1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

  2025年,重点做好11个方面工作: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坚定不移抓投资;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想方设法提振消费;持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回溯过往,展望未来,内蒙古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2400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共同投身火热实践,携手奔赴奋斗征程。

贯彻主线  同心呵护崇高荣誉

  2024年11月,“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找到了阔别64年的亲姐姐杭巧云。认亲后,杭巧云特意从江苏来到内蒙古,向抚育过弟弟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老人道谢。60多年过去,“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佳话,依然传来声声爱的回响。

  内蒙古长期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有229个集体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51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面落实“七个作模范”要求,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民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占胜表示,全区民委系统将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赋能行动和宣传教育全覆盖行动,加强做好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及宣传阐释;深入实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行动和民族团结交融行动,以文化、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各民族共同现代化行动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扎实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人大代表、包头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黄敏说:“我认为,各级党校都要充分发挥党校干部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力有效构建科学、系统、实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以基本培训为重要抓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夯实理论根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蓄势赋能、凝聚奋进力量。”

凝聚共识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2024年12月31日,“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一件件文物展现了黄河流经内蒙古地区的文明发展脉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祖国北疆的历史进程,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引领。

  2024年,内蒙古以建设北疆文化为抓手,实实在在下功夫,着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进一步织紧扎牢各族干部群众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前不久,内蒙古提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要把北疆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自治区政协常委、青年歌唱家张永强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紧贴时代脉搏、深情描摹生活,创作更多展现北疆历史之韵、民族之融、人文之美的精品力作,助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助力书写各民族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篇章。”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浸润着各族干部群众心灵。

  2025年起,自治区教育厅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区。自治区人大代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九小学教师姬永玲说:“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折不扣贯穿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共同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团结奋进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在内蒙古布丝瑰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各族妇女齐聚一堂,巧手翻飞间制作出一件件精美产品,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增进着感情。

  “我们将传统文化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搭建起非遗手工艺产业链,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带领各族妇女姐妹们一同创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布丝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双鹰说,“我们要进一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助力更多妇女增收致富,为推动民族团结与文化创新贡献更大力量。”

  以发展促民生,以民生促团结。内蒙古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操作机器、分拣玉米、包装产品……在兴安盟科右前旗蒙懿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生产车间内,大家紧密协作,正在将一起种植的甜糯玉米打包发货。

  “我们通过大力发展产业,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自治区人大代表、兴安盟科右前旗蒙懿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郭丽丽说,“各族农户通过种植玉米获得土地收益,在工厂车间工作又增加了一份稳定收入,大家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更加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强大力量。

  同心共筑梦,奋发向未来。内蒙古各族儿女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将努力在“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上取得更大进展,携手同心谱写奋斗新篇。(记者:李存霞)



两会快评


同心筑梦向未来


  推出“日出西辽河”“河套长歌”“长城长”“青城文脉”等一批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宣传产品;广泛开展“石榴籽e起来”“国旗耀边关”等主题活动……近年来,全区上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可感可知,润物无声地浸润着2400万北疆儿女的心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内蒙古将民族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践行“七个作模范”,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深入人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结出累累硕果,在北疆大地铺展开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谱写出一曲曲团结奋进的时代赞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在“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上取得更大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202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推动者,让模范自治区这面旗帜绽放更大荣光。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让我们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内蒙古的美好明天一起干、一起拼、一起闯,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为办好两件大事作出更大贡献。(评论员:袁宝年)



两会融产品


一条主线,凝心聚力!






新年伊始 万象更新

来自全区各地的代表委员

会聚呼和浩特

内蒙古进入2025“两会时间”

信心,书写在稳定的增长预期里

力量,激荡在砥砺前行的脚步中

回望过去一年

内蒙古紧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

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

抓好“六个工程”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闯新路进中游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家人一家亲一条心

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爱护民族团结

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珍视民族团结

我们坚信

只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

指引的方向实打实干

只要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

紧紧抱在一起

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

就一定能让模范自治区这面旗帜

绽放更大荣光

蒙古马精神是跑出来的

三北精神是拼出来的

亮丽内蒙古是干出来的

坚定信心 真抓实干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

内蒙古新篇章


(报道团队:孙一帆 于涛 来春誉 程英军 陈杨 韩晓宇 庄圆)


两会热议


吕炳慧代表:

以艺术形式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艺作品是北疆文化最生动的载体。我们将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内涵,创作更多精品力作,让群众在艺术浸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治区人大代表、包头市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吕炳慧说。

吕炳慧介绍,包头市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是我区唯一一支职业国乐民族乐团,至今已举办21届包头市民族音乐会,多次登上国内外舞台,成功打造了“黄河从草原走过”等城市音乐IP,并率先在全区举办国乐音乐季。该剧院的“以改革激发文艺发展澎湃动力”案例入选了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以艺术形式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更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吕炳慧表示,包头市艺术剧院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传承、创新、交流、发展,将优质文化文艺资源送到基层,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造更多重点文艺项目和精品力作,通过“走出去”推动民族音乐走向更大舞台,为包头市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升北疆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记者:马芳 王晓博 )

唐晶代表:

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抓好‘六个工程’,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闯新路进中游迈出实质性步伐,让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自治区人大代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五小学副校长唐晶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人大代表,唐晶认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和日常习惯。

唐晶建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学科课程,做到课程育人;要通过活动育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环境育人,在校园景观、公共空间中合理布设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记者:霍晓庆 王晓博)

李盈委员:

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深入人心。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盈深有感触:“近年来,全区教育系统不断夯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作为全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内蒙古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很大发掘潜能。”李盈建议,要围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加强对北疆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研究,丰富北疆文化内涵。要聚焦“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开展有组织科研,继续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发生的生动历史故事。要聚焦“五大任务”讲好内蒙古故事,建议各相关部门深入挖掘整理党中央为内蒙古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支持、带动内蒙古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素材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典型性、示范性强的生动案例,形成“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的宣传教育案例库。


 “希望通过各方努力,为全区大中小学提供时间上更新、地理上更近、心理上更亲的课程资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有效。”李盈说。(记者:刘志贤 金泉)


王岩委员:

用科研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努力在‘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我深受鼓舞。在履职过程中,我会将科研工作扎根农村牧区,用科研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自治区政协委员、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王岩说。

王岩认为,做强内蒙古农牧业,关键看科技。2023年,乌兰达坝苏木博士工作站的成立将我带到巴林左旗最北边的这个纯牧区苏木乡镇。我们以技术讲座、实地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增强牧户科学养殖意识,提高牧户养殖管理水平,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为农村牧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也促使我在科研工作中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更准确地把握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农村牧区的科技推广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记者:杨柳 孟和朝鲁)


两会影像


1月14日,巴彦淖尔市代表团王五厚代表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派到农村去,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的种养殖技术,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记者 王磊 摄


1月14日,乌兰察布市代表团苏力德(左)代表建议,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大力推动“新能源+旅游”项目。记者 王磊 摄


1月14日下午,出席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自治区政协委员签订2025年度履职承诺书。记者 金泉 摄

来源:内蒙古日报

直通阿拉善左旗
关注阿拉善左旗、了解阿拉善左旗、服务阿拉善左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