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度假区于集镇创新打造“3+3+3”产业发展体系
近年来,山东聊城度假区于集镇创新打造“三大模式+三大链条+三大场景”的“3+3+3”产业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沉沙池区特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打造“地上、林下、水中”三大立体式产业发展模式
地上种植“点沙成金”。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赋能,建立了“党支部整合资源+招引公司专业种植+吸纳农户就近务农”的“引进来”发展模式,实现村企农三方共赢。其中,招引的亿康源生态农场以培肥改良技术实现了沙土地有机农业规范化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带动近100名村民就近务农。坚持“走出去”学经验,组织村党支部书记、种植大户前往莘县、寿光等地学习10余次,开展专家讲座授课6次,引导50户村民开展了大棚升级改造。
林下种养“以林生金”。结合千亩林下资源建立了地下养金蝉、地表种植耐阴蔬菜、地上养食用菌的“三位一体化”种植养殖模式,流转土地200亩,建设大棚63个,其中羊肚菌和蔬菜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林下亩产值由不1千元提高到近4万元,获评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水中养殖“借水生金”。依托沉沙池区内的坑塘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引导帮扶、重点招引等方式,以坑塘生态化改造、工厂化设施养殖、渔光互补、藕鱼共生等多渠道打造立体现代渔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元叠加最大化,现已培育庆辉家庭农场、晟鲲设施渔业公司等多类型经营主体,形成渔业养殖500余亩,渔业综合年产值达800万元以上。
延伸“农业、文化、旅游”三大农文旅产业发展链条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建立党支部联合干、支部班子带着干、党员群众跟着干的多元共聚机制,推进蔬菜和粮食产业链纵向发展和链上各环节横向拓宽,已建成集蔬菜收购、分拣、储存、销售为一体3村联建的蔬菜市场项目,党支部领办集粮食种、收、储、产、销为一体的粮食加工项目等多个产业延伸链条项目,推动从初级种植向二、三产业延伸。
延伸文化传播链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构建了“一阵地一空间一平台”的文化格局,建成了承载村史、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内容的综合性文化阵地“太平记忆馆”,打造了集理论宣讲、科技推广、公益教育的文化空间“六六学堂”,依托区级文化宣传平台“望岳书场”,创作了以沉沙池区红色故事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以评书、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区进行广泛宣传。
融合旅游产业链条。依托沉沙池的自然景观,定位为“亲自然微度假”的近郊乡村游首选地,实施了池区乡村美化提升工程,开通了市区直达池区的公交车,建设了林下与草坪露营基地,打造了花海风景,开发了骑马、采摘等项目,形成了森林氧吧游、红色研学游、农耕体验游等相结合的旅游精品路线。今年接待游客10000余名,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研学体验于一体近郊乡村旅游景区。
创建“电商、托管、金融”三大益农富农增收新场景
“农业+电商”模式,播出产业“振兴路”。借助电商平台激活沉沙池区产业发展,通过直播效应在网络平台销售羊肚菌、锦鲤等特色产品,实现从“低头种养”到“上网吆喝”。今年直播带货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其中庆辉家庭农场采用“家庭农场+专业团体”的直播模式进行线上销售锦鲤,年营业额达150万元以上。
“支部+托管”模式,耕好群众“致富田”。实施“党支部+专业团队+村民”的大田托管路径,已发动村民流转土地500余亩,为流转村民每亩每年保底纯收入1100元以上,为村集体增收流转土地租金2%的收益。同时,发动15个村推行大田托管,将盘活近5000亩土地资源、解放1000多名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收入的双增收。
“党建+金融”模式,打好发展“铁算盘”。组建了1名挂职金融副职和53名村级金融专员的“1+53”金融服务队伍,建立了“政府引导、银行联动、支部推进、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推进机制,召开政策宣讲60余场次,开展各类活动120余场次,对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100余家,今年已办理金融赋能涉农信贷业务625笔,累计发放各类助农贷款8432万元,实现金融活水“贷”动乡村振兴加速发展。
来源:新华网
责编:黄文甲
审核: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