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陶瓷器上的龙纹装饰历史悠久,龙纹形象繁复多样。
清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景德镇瓷上龙纹龙头硕大,前额宽广,龙发飞扬,龙眼凸起,龙身细长,具有灵秀的神韵。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常与凤纹、云纹、海水纹、火焰纹等进行组合构图,以龙为主纹,以其他纹饰为辅纹,主次分明,物象生动,展现了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风格,阐释了龙纹与其他纹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选取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珍藏的清代官窑瓷龙纹精品,与读者品鉴共赏。
龙凤纹
龙纹与凤纹都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其中龙是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的图腾,寓意着战斗、进取、权利、威严和至尊,属阳性,代表了崇高的皇权,后来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是东夷族的图腾,传说蚩尤率东夷族同炎黄两帝作战,东夷战败,其图腾玄鸟却保存了下来,经长期演变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凤的造型。凤寓意着智慧、谦让、优美、仁慈与亲和,属阴性,象征着“母仪天下”。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瓷上的龙凤纹常以云、海水等辅纹为映衬,构成龙凤飞翔在云海之间的图案。有一上一下,相互呼应;有一左一右,相对而视;有左右错落,一高一矮,作仰头俯首相观状。展现出气势豪迈、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概。
粉彩描金龙凤纹盘(图1) 清光绪,高4.3 厘米,口径24.9 厘米,底径16.3 厘米。侈口,浅腹,圈足。胎质坚细,釉质润亮。造型规整。以粉彩为饰,盘内壁口沿处饰一周云雷纹,其下绘龙凤纹;外壁同绘龙凤纹,间以祥云纹,龙凤图案的笔触较为呆板。色彩有红、粉、蓝、黄、翠绿和金彩等,缤纷艳丽。底部署矾红彩“大庆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黄地青花五彩龙凤纹盘(图2) 清康熙,高5 厘米,口径21.4 厘米,底径13.5 厘米。侈口,浅腹,圈足。胎质坚细,釉质润亮。造型规整。以青花五彩为饰,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弦纹,盘心及双圈内绘云龙纹;外壁绘龙凤纹。纹饰均以青花勾勒轮廓线,施白釉入窑烧制后,再于轮廓内加填各色彩料,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图2
云龙纹
龙纹与云纹组合而成的图案,称为“云龙纹”。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瓷上的云龙纹走向了顶峰,不仅构图大气,描绘细腻,而且色彩丰富,装饰性强,主要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绿彩和粉彩等。这一时期,云龙纹常作腾云驾雾状,辽阔的天空,浓云密布,一条或两三条巨龙,在云层中翻转腾跃,忽隐忽现,气势磅礴;或龙起舞于白云之间,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龙在云端追逐嬉戏,气氛活跃轻松。寓意着云飞蓝天,龙腾盛世,天下太平。
釉里红云龙蝙蝠纹瓶(图3) 清乾隆,高25.2 厘米,口径7.2厘米,腹径19.1 厘米,底径10.4 厘米。撇口,长颈,扁腹,圈足。器型古朴大方。胎白釉润,制作规整。通体以釉里红装饰,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绘云龙蝙蝠纹样于素坯的表面,再罩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于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装饰画面中,一龙遨游在祥云之中,一龙昂首于海涛中翻腾而起,双龙均为五爪,空间点缀着飞翔的蝙蝠,寓意吉祥。圈足饰一周卷草纹。底部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朝云龙纹龙身常扭曲为“弓”字形,其腹部有明显下坠感,加强了云龙的动感,给人一种叱咤风云的威武气魄。在龙鳞的描摹上,采用勾描的方法以加强立体感。如意状云纹,承袭前朝的“壬”字云夸张变形,加大了扭曲的力度。
青花斗绿彩云龙纹盖罐(图4) 清乾隆,通高21.9 厘米,口径6.4 厘米,腹径18.6 厘米,底径8.3 厘米。圆口,直颈、丰肩硕腹、至底内收,浅圈足,造型规整,含平顶圆盖。罐内施白釉,外白地,釉色莹润,胎质细腻洁白。罐盖和器身以青花勾勒纹饰轮廓线,釉上描绘绿彩,清新雅丽。盖面边缘处饰一圈青花弦纹,中间绘五爪戏珠龙纹,龙身周围满饰云纹及火焰纹;盖壁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及弦纹。罐肩部饰佛教法器八宝纹,有宝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其下饰一周如意云头纹;腹部的主题纹饰,绘制了二龙赶珠纹,神龙张牙舞爪,奋力追逐火珠,龙发浓密,向上飞扬,昂首阔步,身形矫健,穿梭在火焰、云海之中。胫部饰一周变形莲瓣纹。底部青花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篆书款。
图4
海水龙纹
龙纹与海水纹组合而成的图案,称为“海水龙纹”。它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陶瓷图案,盛于宋代,如北宋景德镇青白釉刻花海水龙纹碗。至元、明、清时期,海水龙纹被广泛绘于景德镇青花瓷上。其纹饰众多,分为单龙、双龙、四龙及九龙,各种龙都畅游于波涛汹涌的海水中,给人一种生动而浪漫的艺术享受。
海水龙纹作为龙纹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海水是生命之源,财富的象征,具有宽广无边、潜力无限、变幻无穷的特性。龙与海水的组合,反映了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盘(图5) 清乾隆,高3.8 厘米,口径17.5 厘米,底径10.8 厘米。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矾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以青花绘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红色蛟龙行驰在碧涛中。外口沿下绘花卉海水纹,腹部矾红彩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篆书款。
图5
元、明、清时期瓷器上的海水龙纹较为流行。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宣德时期的创新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
青花海水龙纹香炉(图6) 清同治,高20.3 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19.8 厘米。敞口,筒式腹,圈足。造型简洁大方,以青花为饰,外壁绘海水龙纹,巨龙身形矫健,于翻腾的海浪上腾起,祥云密布,气势非凡。器壁有横向“信士弟子王明发”七字,一侧长方碑形开光内书“张王福主”“同治九年八月力”两行题书。底无釉,有旋痕。
图6
火焰龙纹
在中国文化史上,龙与火焰的完美组合,彰显了龙的权威和火焰的能量,是对力量和热情的汇聚与表达,这种思想在历代陶瓷火龙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商周时期,火焰纹在陶器上开始出现,但它只作为单一纹饰来运用,尚未与龙纹进行组合构图。其火焰纹呈圆圈状,故称“ 圆涡纹”,属于火焰纹的早期形式。《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中“ 火以圆”的文献记载印证了这一点。为了避邪免灾,古人常在陶器上装饰圆形的火焰纹,供于祭祀。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火焰纹作为佛法的象征在陶瓷上流行。至唐代,龙纹与火焰纹开始组合成“ 火龙纹”,并以龙为主纹,龙作乘云之状;以火焰为辅纹,火焰从龙嘴中喷出,在龙的四周飞舞,具有很强的灵动感。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火龙纹成为皇家的专用图案,在宫廷用瓷中频繁出现。
矾红彩双翼龙纹高足天鸡纽盖碗(图7) 清嘉庆,通高20 厘米,口径15.7 厘米,足径4.4 厘米。此碗分为上盖、下碗两部分,均为白釉地绘以矾红彩图案。盖呈圆弧形,扣于碗沿之内,盖纽为一只形态可爱的镂空天鸡;碗为敞口,折沿,底部为筒式高足,足颈细而高,略为全器高度的一半,足底微外撇。盖上天鸡纽以深浅色矾红绘鸡首、羽毛等纹饰;盖面绘有二龙逐珠纹,巨龙双臂生有翅膀,身边满饰火焰纹;碗外壁所绘图案与盖面相同,亦为两条翼龙飞逐火珠;碗盖内、碗里心中央均有朱文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方框图章款。
图7
龙是神通广大、人人敬畏的神兽,从炎黄部落的图腾逐渐演变成神秘、吉祥和皇权意义的图案,龙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代景德镇御瓷上的龙纹有着丰富的文化意涵,折射出封建皇权思想,龙纹与其他纹饰的组合构图,也展现出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风格。
编辑:高栎源 甘婷婷
审核:崔 波
010-84078838转8081 8030 8031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