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开国皇帝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起点都很低,二是喜欢杀功臣。
其实,如果细品一下,这两人在杀功臣方面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刘邦算是比较克制的,大多数功臣都得到善待,而朱元璋则非常冷酷,狠毒。
说“刘邦杀功臣”,指的就是剪除异姓王。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要杀这些异姓王。
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和燕王卢绾。
这八个异姓王,有五个人因谋反罪被杀,分别是,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和韩王信,卢绾逃到匈奴并死在那里。赵王张耳自然死亡,其儿子张敖继承王位,其孙子才降为侯,孙女还是汉惠帝的皇后,算是善终。长沙王吴芮也是善终,并传了五代,直到五代吴王吴著没有儿子绝嗣。
所以,说刘邦把异姓王杀光是不对的,至少有两个善终。那么,被他杀的五个异姓王,加上逃跑的卢绾,是不是无缘无故被杀?
除了卢绾是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老兄弟以外,其他五王的关系跟刘邦都很微妙。他们和刘邦的关系不单纯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还是一种盟友关系。彭越曾为魏国国相,臧荼曾被项羽封为燕王,张耳曾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英布也被项羽封为九江王,韩王信是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他们参与反秦,更多有“六国复国”的色彩。
这些人对项羽不满,所以投靠刘邦。从内心来讲,他们跟着刘邦是怀有一种这样的想法:项羽都分封他们为王,都是诸侯了。跟着刘邦混,要更进一步才行。他们设想是,在打败败项羽之后,恢复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诸侯国平等相处的状态,刘邦只是天下共主,他们都是独立的诸侯国。没想到刘邦自己也学秦始皇登上皇帝位,又推行中央集权大一统,这让他们何以自处?因此他们自然有谋反的动机。
在还没有打败项羽的时候,这些诸侯王就已经开始打各自算盘了。韩信要求“假齐王”;彭越刚开始也磨磨唧唧,在刘邦封他为梁王后才出兵。刘邦让英布攻打田荣,英布又托病不出。这些事情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异姓王本来就跟刘邦不是一条心,只是短暂合作罢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西汉时期开发比较好的土地,这些封国又占了一半以上。今天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这些土地都在诸侯王手里,刘邦只有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几处比较富裕的地区。
这种局面下,刘邦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倒回春秋战国时期的实封制,像周天子一样,做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要么就开战,再来一次灭六国。所以刘邦对异姓王动手,实际上是“楚汉相争”的延续,各路诸侯重新划地盘。
长沙王吴芮和赵王张耳,这两个异姓王一直很老实,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都得到善终。那些想保持自己独立王国地位的异姓王,就被逐一剪除。
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第二代赵王张敖的手下贯高,曾谋刺刘邦,被抓获。在审讯时,贯高一口咬定是他自作主张,张敖并不知情,事实也确实如此。最终贯高自杀。刘邦在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张敖并没有受到牵连,仍然是赵王。试想一下,如果是换做朱元璋碰到这种事情,张敖的九族都被诛了。
所以,所谓刘邦杀功臣,只是杀了那几个难以驯服的异姓王而已。如果不逐一各个击破的话,刘邦和他们之间,可能会有一场类似于楚汉相争那样大战,这对久经战乱的百姓,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除了这些异姓王,那些跟着刘邦杀入关中的那些老部下,萧何、曹参、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郦商、傅宽等,只有前文提到的卢绾逃到匈奴而死,其他人没有一个被杀,都论功行赏了。半路跟随的张良,也得到了善终。卢绾的下场也有自己作死的原因,他确实有勾结匈奴图谋自立的行为。
刘邦对跟随他进关中定天下的那群老兄弟,还进行了大肆封赏,连对他有意见的雍齿都封了官。
所以,滥杀功臣这个词,用在刘邦身上是不合适的。
相比于刘邦,朱元璋简直是滥杀一气,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步。
朱元璋杀功臣,不管你有没有造反的企图和动机,只要你有带兵的能力或者治国的才能,就先杀了你消除后患再说。明知道有些大臣是忠心耿耿的,朱元璋也杀,这完全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元璋为了朱氏江山的传承,可以说非常自私和冷血残暴。
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杀了多少功臣:徐达、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宋濂(流放途中病死)、朱文正(死因不详)、朱亮祖、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胜、蓝玉、胡美、陆聚、费聚、陆仲亨……
开国功臣中,逃过朱元璋屠杀的仅有沐英、耿炳文、汤和、郭英等数人而已。
朱元璋杀的功臣中,不但有徐达、李善长、傅有德这些跟随一起起家的老兄弟,连自己的侄子,亲戚等也没能幸免。胡惟庸案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又杀了一万多人。朱元璋借这两个大案,肆意牵连,几乎把开国功臣诛杀干净。
因此,就冷血,狠毒程度来说,朱元璋比刘邦狠多了。朱元璋的滥杀功臣和刘邦的剪除异姓王,完全不是一回事。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