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团课④ 何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三重维度

文摘   2024-11-14 22:06   黑龙江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它开创了基于历史寻根、理论追溯、现实思考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保障。青少年要将国家发展作为己任,不断学习先进思想,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伟大贡献。


“体用”思想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与现实,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固有传统与基本论题,不仅承担着中国思想体系方法论的重要角色,更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现实问题。

一是彰显“赓续文脉”的坚定文化自信。明体方可达用,执一始能驭万。《荀子·富国》载有“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北宋理学先驱胡瑗认为“明体”即“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清代张之洞《劝学篇·会通》言“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经过历代的重释与践行,“体用”思想显示出一致性、统一性和贯通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激活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哲学思维、文化内涵,指明了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概括出“七个着力”的要求,鲜明地体现了体用兼备的特色。

二是内蕴“培根铸魂”的磅礴文化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新时代“培根铸魂”的基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团结统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贯穿于奔涌向前的伟大实践,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不断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宏伟篇章。

三是体现“强国复兴”的强烈文化担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双向互动、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离不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中国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激活,才能滋养出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智慧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既演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过程,又充分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使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开拓进取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既是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炼展示中华文明标识的历史底蕴、时代品质、世界价值,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代表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确保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构的正确政治方向。


东北林业大学 · 奥林学院


文字:刘亦如

排版:付玉妍

审校:刘洪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