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志藏肾,意归胃,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黄帝内经》
入秋了,失眠的朋友似乎多了起来。
平时沾床就睡,一觉到天亮的人,最近总是睡不踏实,难入睡,老做梦,醒得早。
少睡的几小时,多数人轻轻一笑,想着周末补回来就好。
但细心的朋友可能留意到了,不止是失眠,最近可能还总是胸闷、爱叹气、老想吐痰,眼睛干干的,容易担惊受怕。
这……又是为什么?
你为什么容易失眠
睡觉绝不是件小事,关系到阴阳平衡、五脏器官。
《黄帝内经》认为睡觉是阳入阴的结果。
即“阳入于阴则寐(睡)”,“阳出于阴则寤(醒)”。
脏腑功能平衡,就是阴阳平衡、睡得好睡得香的前提。
秋季失眠有哪些原因
我们的身心,经过一个夏天的耗气伤津、扰乱心神,脏腑功能失调。
加上秋季燥邪为热邪,易伤津液,津液属阴,会而引起阴阳失衡,出现睡眠欠佳,甚至失眠的情况。
秋季失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胃气不和
秋凉来了,胃口也开了,但要注意,此时往往只是胃口好,但消化并不好。
秋气属金,主肃降,胃气随之得降,总想吃东西,但肝胆的木气被金气克制,反而消化会受影响。
于是,一不小心就吃撑,吃撑就胃不和,最常见的表现,打嗝、反胃、吐酸水、肚子胀的时候,想睡个踏实觉就难了。
内经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正是这个道理。
肝胆耗伤
秋天是肝胆问题的高发季,在秋天燥金之气的影响下,肝胆木气被压制,特别容易受病。
用内经的话说,这叫“病在肝,甚于秋”。
肝主藏血藏魂,胆主中正决断,与我们的精神和睡眠状态最为关系密切。
入秋之后肝胆能量减弱,哪怕身体没啥大毛病的朋友,也容易觉得精神不安,总是犹豫不决,睡觉也是多梦易醒。
千古名方——温胆汤
古人调治失眠,并不着眼于让人睡着。
睡觉是人的本能,只要恢复脏腑功能,自自然然就能睡好睡饱。
大名鼎鼎的酸枣仁汤正是这样的思路,虚热一清,肝血一补,便得好眠。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个千古名方,和酸枣仁汤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它的名字叫“温胆汤”。
它的厉害之处在于温通,是用来通胆腑的。
胆负责排浊,胆腑功能一旦失调,湿浊排不出去,聚集起来就成了痰。
肝胆相表里,痰浊排不出去,肝血归藏就会出问题。
内经讲“肝藏血,血舍魂”,血不藏则魂不安,别想睡好觉。
有些朋友说喝酸枣仁汤不管用,是因为现在的人普遍比较堵,所以再怎么养阴补血都到不了肝。
这时候温胆汤就派上场了,配伍简单明了: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
可通降胃气,疏解肝胆之郁,温阳行气,祛湿化痰,以调畅全身气机。
考虑到药材包熬煮的时间比较长,很多朋友都不太能坚持使用,我们特地将温胆汤煎制后,浓缩成药液。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东济堂养生货庄微商城具体了解【温浴汤】。
胆腑清净了,肝脏精气的出入才能顺畅,肝血才能得藏。
这时候,再用酸枣仁汤配合调补,睡眠问题就里里外外都得到改善了。
失眠常用按摩方
除了泡脚方,再给大家推荐一些按摩方。
用拇指或食指轻柔缓和、环形揉按以下穴位。
有的能安神定志,缓解失眠和秋乏,有的能健脾、培补正气,补益夏天损耗。
缓缓用力,力度由轻到重,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反复5次。
百会
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属督脉,可清头目宁神志、升举阳气。
内关
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心包经络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属心经原穴,清心泻热,安神定悸。
安眠
在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
太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为脾经的原穴,按揉可激发脾经之经气,更好弥补气不足、血有余的特点。
足三里
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有健脾燥湿,扶正培元等作用。
申脉和照海
申脉,位于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阳跷脉气所发;
照海,足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为阴跷脉气所发。
阴阳跷脉可促进一身阴阳之气交通,两者相配,可调节阴阳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