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九龙口是大运河前身邗沟的重要节点

政务   2024-11-21 11:30   江苏  
在历史的长河中,九龙口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静地躺在盐城的怀抱中,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与文化的交融。而今,随着九龙口文脉探源工程课题组专家学者的深入探索,这片古老土地下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故事也随之生动再现。
日前,紫金文创研究院、南京大学、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共同发布《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区域文脉探源研究项目涉及地块考古调查、勘探报告》。报告中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九龙口与大运河紧密联系,是大运河前身邗沟的东部重要节点,沟通长江、淮河和黄海,在中国古代交通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


▲ 九龙口文脉研究座谈会在建湖举办






历史上交通枢纽与神秘遗址






九龙口
这个听起来
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教授及其团队,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后,揭示了九龙口与大运河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他告诉记者,大运河及其前身邗沟在隋炀帝之前并未直接连通扬州与淮安,而是经过多次变迁,最终在隋炀帝时期形成了直通的水道。而九龙口所在的射阳湖,一直是邗沟的必经之地。即便在隋代大运河开通后,九龙口所在的邗沟东线依然发挥着“备用高速”的作用,直至明朝才因淤积而逐渐丧失其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

▲ 李向民教授代表课题组作阶段性成果报告


为了深入挖掘九龙口的历史文化底蕴,李向民教授牵头紫金文创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组建了九龙口文脉探源工程课题组。这一项目的启动,不仅是对射阳湖东岸的一次正式考古,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课题组的工作从文献研究开始,瞄准数十个研究方向,如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的线路、东晋诗人谢灵运与射阳湖的渊源、杨万里笔下的射阳湖景象等。这些问题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
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发现射阳湖实际上是大运河前身邗沟的重要组成部分,九龙口则位于这个关键节点的核心位置。九龙口的九条河流向各异,构成了“米”字形的交通枢纽。
其中,一条重要的河流是射阳河,它发源于射阳湖,经过阜宁,最终在今天的射阳县入海。射阳河实际上是九龙口(古射阳湖)入海的一条主要河流,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射阳河曾通过阜宁的庙湾入海,庙湾是古射阳湖最为关键的入海口之一。除此之外,西北方向有一条名为涧河的河流,是一支淮河水从淮安末口流出,汇入九龙口。西南方向,有一条河流在当地被称为大官河,这条河也被称为安丰河,经过安丰镇,通往高邮湖,一直延伸到扬州。还有一条河流是向正南流淌的海陵溪,一直延伸到泰州,实际上是隋文帝开通的山阳渎,直接汇入长江,同样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主航道。这些河流的汇集,使得九龙口在历史上成了不可或缺的交通枢纽。
依据文献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开始了实地考古发掘。他们精心选择了四个考古点,其中三个点均发现了大型人类聚居点的遗址,占地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以上。这些遗址从西汉一直延续到明清,证明了射阳湖东岸长达2000年的繁华历史。在新阳村的遗址点,出土的板瓦、筒瓦和瓦当,更是揭示了汉代大型官方建筑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九龙口的重要地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处探沟的角落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木头,专家们推测这可能是棺材或大船的一角。因地表有建筑阻挡,暂时还未能进一步发掘。“如果是汉墓,其内的文物必将极为丰富。”李向民说。这一发现,无疑为九龙口的历史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 课题组成员在现场考古发掘


现场考古人员还提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盐城地势低洼,通常稍稍挖掘就会出水,但在他们目前开挖的三个探沟中,却未见一滴水。“后来我们找到了原因。”李向民说,“这三个各占地2万平方米的聚居点四周,原来建有夯土围墙,将水有效地阻挡在了外面。如果仅仅是一个小村落,又怎会建造围墙呢?”他进一步指出,有趣的是,该地区还有几个地名为前堡和后堡,这证明了在射阳湖的东岸,曾经存在一个重要的据点,并且这个据点的存在时间相当长久。






历史人物足迹与九龙口的交织






九龙口的历史
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和考古
它还与许多历史人物紧密相连

康熙皇帝的微服私访、林则徐的实地考察、秦始皇的东巡线路,这些故事见诸史册,在课题组专家们的讲述下更加栩栩如生。特别是康熙皇帝,他从淮安出发,乘船至九龙口,实地查看这一地区的河道,确定疏浚方案,为九龙口的历史增添了厚重色彩,康熙皇帝《清圣祖实录》里有记载。
林则徐在1836年来到盐城,为了解决皮岔河的淤塞问题,他亲临实地考察,从淮安经涧河到九龙口,再到建湖唐桥,最终到达盐城,并写下“岸树已消残叶绿,海云犹带远峰青”的联句。林则徐的这次行程,不仅体现了他的勤政爱民,也为九龙口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课题组成员在挖掘探沟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到访盐城的记载虽仅寥寥数语:“从江乘渡,并海上,至琅琊”,但专家们对此有深入解读,“江乘”位于今天的镇江与南京之间,大致对应南京的龙潭地区。秦始皇由此渡江进入邗沟。秦朝时,存在一条专门的驿道名为并海道,相当于现今的沿海高速,而并海道的南端就位于盐城。
之所以断定并海道的南端在盐城,是基于古人架桥技术的限制。在淮河以南,由于水系发达,特别是射阳湖入海口处,架桥难度极大。人们会乘船至九龙口,然后到达盐城,由此上岸转乘车辆,继续沿并海道北上。并海道的南端起点正是盐城,之后与邗沟相接,再进入长江,构成了秦朝时期的一条重要线路。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条线路在历史上被许多人走过,包括秦二世东巡、汉武帝南巡等,都会选择这条路。因此,这条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交通干线。”李向民教授说。至于这条线路的持续作用,他提到直至元朝,漕运仍然沿用此线路,从长江进入邗沟,经九龙口,最终到达阜宁庙湾入海北上。

▲ 课题组成员对出土文物进行探讨


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九龙口与大运河之间的紧密联系:盐城不仅是大运河的相关城市,更是大运河的主体部分。邗沟作为大运河的前身和重要组成部分,以九龙口和建湖为代表,盐城本身就是大运河的关键节点城市,而非仅仅是关联城市,它是大运河主干线上的重要一环。
基于这一发现,李向民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将九龙口增列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地”。这一提议,不仅是对九龙口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盐城文化价值的提升。李向民说,如果成功,盐城有望成为中国少有的双遗产城市,既有世界自然遗产,又有世界文化遗产。







盐文化、东海王墓与寒人部落的

历史印记







九龙口的历史故事
还涉及盐城的历史渊源和造盐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
专家们还揭示了
盐城人与大运河之间的紧密联系
盐城淋卤煮盐的方法
与从山东莱州湾南迁的寒人部落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寒人部落因夏朝初年政治斗争而被流放,辗转至江淮地区,他们带着独特的煮盐技术来到盐城,并在这里落脚生根。盐城博物馆里保存的标志性“双孔刀石”,就是这一历史渊源的实物证据。这种黑色的半月形石头,上面有两个孔,是岳石文化最典型的器物,在山东寿光大量发现,也在盐城出现,从而印证了两者之间的渊源。
李向民教授说,邗沟这条主要线路原本是一条自然水道,它流入地势低洼的古射阳湖,也就是今天的里下河地区。原本,这里是一个被沙冈围起来的潟湖,长江水从扬州东部缓缓流入,沿途经过邵伯湖、高邮湖,最终流至射阳湖。同时,淮河水也从末口经过涧河汇入射阳湖,然后一同流入大海。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时,中国尚处于青铜时代,铁器工具还没大规模使用。因此夫差所谓的“挖邗沟”,实际上并非开凿一条全新的河流,而是对原有的河道进行疏通,使其能够通行大船。这条河的主要功能原本是用于运盐,将盐从产地运送到长江和淮河沿线。

▲ 在九龙口考古点出土的文物


李向民告诉记者,在九龙口还埋藏着一段东晋时期的历史故事。东晋晋安帝时期,收复了淮河以北的原东海郡故地,权臣司马元显乘机为自己刚出生的小儿子要了一个王位,即断了五十多年无人世袭的东海王。然而,两年后司马元显和他的儿子都被杀害,这个幼年的东海王叫司马彦璋。一年后,司马彦璋被平反并安葬。由于当时东海郡得而复失,一部分人衣冠南渡移至盐城扬州一带,从东海国过来的人就驻在此处。司马彦璋的墓被葬在建湖,葬在族人聚居地,算是回乡。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九龙口的历史故事逐渐清晰起来。李向民教授表示,他现在的目标是积极推动对九龙口进行进一步考古发掘,然后争取让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点。“九龙口的地位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再也找不到一个九条河汇合形成的交通枢纽。”李向民激动地说。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是对九龙口历史文化的肯定,也将为盐城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相信九龙口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世界更加了解盐城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




来源 |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
记者 | 倪静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一审 | 王心怡
二审 | 倪蕊
三审 | 张伟伟

盐城发布
盐城市委市政府官方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