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周君熔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近年高考普遍采用的理解性默写题型在分值基本不变(除北京卷为8分,其他试卷均为6分)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变化,呈现新意迭出摇曳多姿之态。
背诵默写确定的范围造就了默写题兼有主观题和客观题的特性。客观题答案唯一,默写题答案多数唯一,似乎是客观题。但因为出现了非唯一性的答案,默写题又具有了主观题的意味。
还有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就是默写题具有得分悬殊性。一道区区6分题,从0分直到满分,每个区分点都不落下,6分题竟然出现了7个不同的得分,得分档次之全、拉分距离之细,可以说在所有题型中无出其右者。
一、默写题范围的大和小
1.题干中关键词的大小
不同的默写题往往指向同一个答案。设题的技巧就在于题干中关键词的变化。在针对《离骚》名句的默写考查中就出现过这样的题目:《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 , ”。
此题中关键词“鸟”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也可以扩大范围以达到模糊答案的效果。
如题干可以写成:屈原在《离骚》中“ , ”两句,借动物比喻自己与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扩大关键词的外延后,考生写错的概率就增加了。如果要减低难度,把鸟干脆说成“鸷鸟”,那么答案就更明显了:“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默写答案范围的大小
2024年保留了答案不唯一的默写题。如新课标Ⅰ卷今年用“借汉喻唐,以古方今”的提示延续了往年在“唐宋诗词”中默写名句的考法,弹性明显增大了,
考生除了从背诵篇目中回忆答案外。还可以从教材以外想到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答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当然,默写答案范围的扩大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默写难度的降低和考生得分率的提高,但却能防止死记硬背!
3.命题设置角度的大小。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默写题: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题干中“唐代诗人……托之于汉代……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与答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对照,题干提示角度和答案的角度一致,互相映照,紧紧扣住了“唐”和“汉”两个关键字,有人把这种小角度命题方式归为关键词提示型默写题也不无道理。这种小角度默写题具有暗示性强答题难度小的特点。
当然,上面的小角度默写题答案还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等。
有了“唐”“汉”这两个比较小的角度,解题的抓手就有了。如果把角度变大一些就会增加默写的难度。上述高考题如果要调整一下角度,可以从修改暗示性词语(“唐”“汉”等)入手以扩大一下考生搜索答案的范围,从而增加默写难度。
二、情境设置的虚和实
1.题干“虚”而答案“实”。虚和实是相对的,往往表现为前后对应,在题目中可以看到隐藏的并列关系。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由题干中“描写寻常事物”“列举浅近事例”可见前后两句为并列关系,语句的前面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实在,提示具体,接近原文(与原句翻译距离较近),考生默写时感觉轻松不少。考生读到“宏大意旨”和“深远意蕴”,提示比较空,是为“虚”。
有同学可能因此紧张或茫然,但是如果明白这是由两组虚与实的对比构成的并列关系语句,准备充分的考生就能轻松地写出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种情景设置方式令人真切地领略到默写题的虚实之妙。
2.题干“实”而答案“虚”。2024年北京卷,出现了这样的默写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 ”,《小雅》是“ ”。
这种命题形式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有人称之为锁定型默写题,也有人认为是题干和答案紧密联系性默写。题干中的书名号比较多,《史记》《离骚》和《国风》《小雅》接连出现,联系紧密。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名都是考生明明白白的“实”事。
再看答案:前者是“好色而不淫”;后者为“怨诽而不乱”。两句都有一个“而”字,都是高度评价《诗经》的结论,语义十分抽象,明显为“虚”。平时学习不踏实的考生确实写不准。因为题干“实”而答案“虚”,此题不容易顺利得分。
3.前“虚”而后“实”。这种情境设置是按照题目位置来分析的,前面部分(先出现的填写空格)是背诵篇目中的名句,即考生需要填写的答案,因为暂时没有明确具体诗句,姑且看作“虚”;后面的提示可以让考生锁定要写的名句,我们当作“实”。这样看来整个题目就相当于前“虚”而后“实”。
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以“ ,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出自身的感慨。如果考生能正确理解后半部分“实”的提示,又熟悉比兴手法的话,应该不难写出答案:“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如此默写,即是前“虚”后“实”的命题方式。当然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是采用了题干“虚”而答案“实”的设题技巧。
4.前“实”而后“虚”。有一种生活化情境默写题,最近横空出世。这种默写题运用生活实例设置题目,考查考生对背诵内容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
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这种默写题乍看似乎是先“实”再“虚”后“实”,其实属于前“实”后“虚”的方式。
后部分题干要求写“……句意……游客喜爱”的句子。提示很“虚幻”,答案似乎有多种选择。如果不顾及“栽种了多种树木”,答案就难以锁定在特定的两句。而题干给出了“实实在在”限制,即“房屋周围”“陶渊明”“栽种树木”等,
当然,“……句意……游客喜爱”属于虚无缥缈的东西,好在有“实”及“虚”。由此判定答案为“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个答案写到“榆柳”和“桃李”,很实在,本身为“实”。这种情境设置既有暗示性,又有排他性。难怪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5.全“实”或全“虚”设置。默写题陷阱防不胜防,考生极易中招。
2024年新课标Ⅱ卷: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题干和答案(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所有字词都很实在,此题当之无愧为全“实”型默写。
全“实”型默写对考生比较友好,答案往往呼之欲出,有“送分”之嫌。但是意象分析型默写题往往冷不丁地就会来一个“温柔一刀”。
如新高考Ⅰ卷曾经考过: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题干中无作品提示,可谓“虚”矣。
意象“鸟类的啼鸣”似乎实一些,但因其范围太大而仍然显得“虚”。此题答案可以是《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两句,也可写“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两句。这种不唯一的答案让考生很为难。
很多考生会囿于“鸟类的啼鸣”而忽略“悲思愁绪”,或者顾此失彼,又忽略了“唐宋诗词”的范围限制,虽然写出了诗句,却丢掉了分数。甚至,还有一些不唯一的答案打破了背诵篇目的限制,就更“虚”,也更“狡猾”了。全“虚”,有效地扩大了默写题的考查范围。这样的创新无疑是十分可取的,也是有益的。
6.虚实融合,分类并用。词有虚实之分。虚词因为没有实际意义,背诵时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句末助词。
如《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矣”“也”。还有一些较长的句子中有多个虚词,要采取适当断句、分类记忆的方法加强记忆,比如《师说》中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等,默写时要尤其注意。虚实并用还体现在语句的理解上。有一些对偶句,默写时容易颠倒顺序。
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前两句为实,后两句是虚。命题者完全可以从实和虚两个方面设置题干语句。还有一些句子中的词语容易混淆顺序,
如《琵琶行并序》中“秋月春风等闲度”容易记成“春风秋月等闲度”“秋月春风”是写实,借代美好的时光(虚)。“等闲度”也是虚,这类名句需要通过虚实并用的方法加深理解。
三、关联生活的默写
近年高考出现不少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运用型默写题,它既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又能有效地考查默写。
1.抒发现实情思,读写紧密结合。如果从语言交际延伸到写作方向,默写的天地一定会非常广阔。
如:我们即将告别难忘的高中生活,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有不舍,日后会思念。未来,相隔两地的我们会同望一轮明月,希望在追逐月光中将思念寄予对方,这便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1) ,”两句表达的动人情感。新的人生之路上,希望大家记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 (2)”的告诫,像《劝学》中“ (3),功在不舍”那样坚持学习,永不懈怠。当我们遇到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不要像《石钟山记》所反诘的“(4) , ,可乎”,要亲身实践,求得真知。
这个题目简直就是一篇表现高中毕业生展望未来的短文。答案可以依次写出:(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能克终者盖寡;(3)驽马十驾;(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古今情感交融,巧妙引用诗句。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由此可见,古人的感情可以与今人的情感交织在默写题中。题干很接地气,有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考生可以从指定篇目中找到答案。考生填写平时熟悉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就能得分。默写题要发挥好理解感情的优势,考生完全可以做到应付自如、伸缩有度。
3.情境考验人情,务必书写准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景默写也考验着我们的学习态度。近几年,高考试卷多以情境填空的形式考查名篇名句默写,落实到卷面上往往就是考查字形的正确书写。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要以最终的书写为目的,要做到“三清”“两准”:“三清”即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两准”即字形准确,句型准确。平时要辨析通假字、辨析形近字、识记生僻字,等等。
考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的喜怒忧思悲惊恐,而且要善于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勤书写,强记忆。再说,考生书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态度的表现。
四、正确把握情境默写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大小虚实情思绕”七个字三个方向来把握情境默写题的答题技巧。从大小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
1.写景状物的句子。如2024年北京卷:春光旖旎,佳客临门,杜甫诗兴盎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里“佳客临门”的小角度值得你关注。
2.充满想象力的句子和蕴含情思的句子。2024年新课标Ⅱ卷: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 ”就是如此。答案可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可以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个题目的角度比较大。
3.抒情言志的句子,注意志向角度的大小。
4.前后衔接的句子,注意过渡角度的大小。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5.富有文化内涵的句子。一般来说,以考查写景状物、蕴含哲理、抒情言志的句子为主,角度有大有小。
从虚实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以下几点:
1.给出名句大意,要求填写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2.给出上句或下句的大意,要求答出相关联的下句或上句原文。如2024年北京卷:优美的神话传说常成为诗人灵感的来源,如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3.梳理文意,探求原因、结果、条件等。前者具体实在,后者就比较“虚”了。如2024年全国甲卷: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 , ’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指出艺术手法(往往较虚),要求答出相对应的句子(多写实)。如《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多于机上之工女”,嘈杂的音乐声“多于市人之言语”。
5.创设现代生活情景,要求答出相关句子。如2024年全国甲卷: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 , ”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虚和实的对应往往需要联系感情因素才能准确作答。因为考查的诗文不再全部是前后紧密相连的两个名句,而有可能是从两组相连的句子中各取一句,通过一些语句衔接起来。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而未尝往也”;月亮时圆时缺,“而卒莫消长也”。这样就打破了以前“读上句知下句”的熟悉感,而要切切实实理解作者的感情世界才能正确作答,对考生的要求更高。
还有一种情形:相同句子因多角度解读而形成不同的考题。题干不同,但答案是相同的。有的从文句意思的角度出题,有的从文句所表达的感情的角度出题。由于情感的介入,也出现把两篇作品合在一起考查的情况,即每篇只考一句(形成感情的比较)的情况。
这样可以扩大考查面。甚至有可能把多篇整合在一个文段里考查。如设定了一个主题——“古人的襟抱与情怀”,后面要答的句子都是与之相关的,并且给出相对应的具体解读。这种类型的题增加了一些阅读量,并给部分心理素质不过关的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使他们见到新题型发慌。
实际上,该题从形式上来看属于创新题,从内容上来看却是最传统的“给上句,接下句”或“给下句,补上句”的题,考生在答题时只要稳住自己的情绪抓准作品抒发的情感即可。
如2024年北京卷:孔子重视从心理角度阐说君子人格。《论语》曰:“知者不惑, , 。”此题题干前一句“心理角度”有点难度,但后面立即“柳暗花明”了。由“知者不惑”的提示,考生可以轻松地写出“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样的题,你还会害怕吗?其实很多默写题属于“纸老虎”,看起来可怕,做起来不难。
理解了大小虚实情思绕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自己出题,变被动为主动。重点注意写景状物角度的大小和虚实以及感情深挚的句子。在复习时要注意把这些句子勾画圈点出来,重点识记。
注意诗文的文化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情景的联系。举一反三,加以联想,学以致用,主动为古诗文创设运用情景。多练习,多接触新题型。多练则化生为熟,熟能生巧,做到胸有成竹,遇变不慌。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