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死后坟墓被炸,发现手中握一纸条,61年后儿子在其跪像前痛哭

文摘   2024-10-25 10:09   吉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如此大义凛然具有英雄气概的诗句,竟出自大汉奸汪精卫之手,这首诗名为《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作于1910年3月31日,当时汪精卫年仅27岁。
当时的背景是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廷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当时的汪精卫不仅能写出如此豪言壮语,而且也真的具有赴死的决心,如果当时的汪精卫真的被清政府给斩了,那他必定会流芳千古,与今日被人唾弃的情形将截然不同。
可惜,他逃过了这一劫。因考虑影响,清廷也未敢处死汪精卫,只判处终身监禁,并给予优厚待遇。汪精卫并没有在监狱里待多久,很快武昌起义,清廷摇摇欲坠,不久汪精卫被释放。
图|年轻时的汪精卫
刺杀载沣失败后,汪精卫声名显赫,在革命党中也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也逐渐取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汪精卫更是被委以重任,他按孙中山的嘱咐代为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后留在孙中山身边工作。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更是受命记录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孙中山离世前后,汪精卫更是不离左右,成为孙中山实质性的“托孤大臣”。

       当时的汪精卫不仅年轻而且富有才华,前途无量,没有人会想到他有一天会叛国投敌。
孙中山更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信任的这位年轻人,却在多年后辜负了他的厚望。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深感中国无力抵抗日本,对抗战的前途消极悲观。 

随着上海、南京等地的失守,汪精卫被日本的强大和国内的失败吓怕了,开始鼓吹投降,鼓吹“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论调。           

1938年12月19日,汪精卫、陈璧君、周佛海、陶希圣、曾仲鸣一行从昆明飞达越南河内,开始投敌叛逃之路。最终于1939年4月登上日本商船“北光丸号”前往上海,成立了伪政权,彻底投靠了日本人。

      汪精卫的投敌遭到了全国各界的一致声讨,其中,同盟会元老林森痛斥汪精卫:

     “这种人虽然暂时保了性命,得了小小利益,但是遗臭万年,上辱没了祖先,下贻害到子孙。一到敌人用不着汉奸的时候,仍旧免不了送命,或者精神受到惩罚,天天在苦痛之中,永远做不得人。”

汪精卫的投敌严重打击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当时的汪精卫属于仅次于蒋介石的人物,在国内享有盛名,在抗战最关键的时刻,如此重要的人物投敌,无疑打击了前线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抗战决心,大家不知道高层到底是决心抗战还是议和。

     为了让军民相信政府抗战的决心,国民政府多次发表声明坚持抗战,并通令全国,以汪精卫“不惜自附于汉奸之列”,对汪严缉法办。1939年10月,蒋介石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海可枯,石可烂,而对于引狼入室为虎作伥之汉奸汪逆,则永无宽恕赦免之理。”
    
     汪精卫投敌后,自以为会在日本人的庇护下保全余生,却不想他的余生还没有日本人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时间长。
仅仅五年后,也就是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因旧疾发作在日本医治无效死亡,汉奸,成为汪精卫一生的标签,客死他乡是汪精卫一生的遗憾,临死前汪精卫反复强调:“我要回中国。”也不知他有何脸面要回去。
汪精卫之所以会死亡得如此之快,与九年前的遇刺有关,1935年5、6月间,汪精卫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社会舆论哗然。
同年11月1日,汪精卫在南京被王亚樵派遣的义士孙凤鸣刺成重伤,打进脊椎的子弹始终无法取出,当时医生就断言:“汪精卫活不过十年。”
当时汪精卫和妻子陈璧君还不信,没想到一语成谶,汪精卫终究没有熬过十年。
汪精卫在临死前就立下遗嘱,要将自己葬在南京明孝陵前的梅花山上,汪精卫的这一要求极其厚颜无耻,将自己的埋葬地定在这里,且不说孙中山先生同不同意,恐怕朱元璋都恨不得将汪精卫砍了,怎么能容忍大汉奸在自己眼皮底下安眠。
汪精卫的葬礼和墓地也极尽奢华,棺材是从日本运回来的最顶级的楠木打造而成,坟墓施工也非常严格,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整体呈圆型,规模很大,图案仿的是中山陵的设计。
墓室建成后,“汪伪政府”还特意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安葬大典”,邀请了不少“名人”出席。这些“名人”里,除了一些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还有不少杀人无数的日本军官。
本来,伪政府对汪精卫墓地还有其它规划,还打算再建一些大牌坊之类的。但随着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这一妄想终成了泡沫。
虽然汪精卫的坟墓造得很结实,但是汪精卫也想不到,自己在死后一年多后,依然有个劫难在等着他。
抗战胜利后,声讨汪精卫罪行的呼声日益升高,人们非常不满汪精卫的墓地竟然葬在孙中山先生附近。
1946年1月,国民政府派人用了整整300斤炸药后,将汪精卫的墓炸开。
打开棺材盖后,汪精卫的尸身从整体来看,因为做过防腐措施,尸体的腐烂程度并不高。至于汪精卫最后的打扮,也颇为讲究:青色长袍马褂,大礼帽……
不过,在墓里并没有发现世人想象的大量财物。至于原因,目前有历史学者认为汪精卫可能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是这样的下场,于是早早地让家人把钱财都转移去了海外。
随后,国民党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负责检查了汪精卫的衣物。马崇六把汪精卫的各个口袋都翻了一遍,也同样没发现什么值钱的物件。不过,他却意外地在汪精卫的手中找到一个3寸长的小纸条,上写4个大字:
“魂兮归来。”
从字迹上来看,这是其妻陈璧君的字,因为汪精卫是在日本离世,所以陈璧君写下这四个字是期盼汪精卫的魂魄能回到中国。可叹这个女汉奸,竟如此“痴情”,但是陈璧君怎么也想不到:才下葬一年多,汪精卫的坟墓就被炸开。
随后,汪精卫的尸体被扔到了清凉山火葬场的焚尸炉里,烧了。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早年是英雄的汪精卫,后来竟会成为汉奸,其实汪精卫走向大逆不道的道路,与其自身心态有关,七七事变后,汪精卫力主对日本亲善,他的理由是:战必大败,求“和平”是“对中国最好的结局”。
他没有看到中华民族的巨大潜质,再加上他的妻子陈璧君在他背后怂恿,最后作出了遗臭万年的错误决定。
汪精卫死后,他的妻子陈璧君也被逮捕,并于1959年死在监狱,而他们的小儿子汪文悌也因为曾在汪伪政府里就职,在1946年以汉奸罪被捕,判处了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汪文悌出狱后去了香港,在香港从事桥梁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经常回内地开展合作项目,2005年,77岁的汪文悌从香港回乡祭拜父母,此时距离汪精卫死亡已经过去61年了。
汪文悌在汪精卫与陈璧君的跪像前痛哭流涕,他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父母的遭遇:“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
卿本佳人,奈何作贼?,早年的汪精卫不仅长相帅气,而且有理想有抱负,是一位有志青年,可惜, 在民族危亡之际却选择投敌叛国,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写文不易,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支持。

时代人物录
讲述每个时代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传递正能量历史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