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宣布撤销31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停招19个专业,西北大学撤销7个专业,兰州大学撤销3个专业,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相继公示拟撤销专业……
看上去,一场关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大调整大改革,正在如暴风骤雨般席卷而来。
与之同步的是,在本世纪初曾经非常热门的那些专业,逐渐失去了光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建筑、土木工程、日语、德语、法语,甚至包括计算机专业,也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媒体一度报道,由于开通了转专业的绿色通道,武汉大学建筑专业大一新生仅剩4人,而该专业还有有9个教授、14个副教授、6个讲师。不仅老师比学生多,甚至连教授都剩余了。
黑云压城,风雨欲来,打破了人们想象中象牙塔的清雅。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拿我所熟悉的广电专业来说,近年来,行业本身受到媒介技术的冲击比较大。
网络视频、短视频社交平台崛起,网络直播和网红经济蓬勃发展,家庭电视开机率不到30%,在有的地方更低,整个行业陷入低迷之中。除央视和极少数省级广播电视集团之外,绝大部分都处于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的状态,有的连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老员工尚且如此,遑论就业。
因此,这几年各个高校广电专业的就业基本都不太好。
再加上广电专业是一个受技术影响的专业,过去还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以前,无论是摄影摄像还是后期剪辑制作,都需要专门技术器材和软件。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视频的拍摄剪辑后期等制作门槛大大下降,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完成相关工作,广电专业的专业性大受影响。
图源:Pexels
纵观历史,我国高校的专业调整本来就是一种常态。1949年以来,我们一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专业调整。
1952年,教育部按照苏联模式,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
调整后,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其中,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为计划经济输送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1978年,全国报考青年总数又激增至615万人,共有40.2万名新生考入大学,越来越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一年,国家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史称“211工程”,直接带动了当时的高校改革,其中尤以专业调整为重点。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专业大发展大调整,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计算机、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新闻传播等热门专业。
图源:Pixabay
当年一拥而上的各种热门专业,其根本出发点也在于市场有旺盛的需求。改革开放前期,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外商投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主体像裂变一样爆发式增长,继续各种企业管理相关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就非常热门。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这类专业的需求量逐年下滑,也就成了被调整的主要对象。
所以,挑选专业主要还是看未来十年的专业发展走向。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导致就业市场的饱和,应用层面的专业得不到更强的专业支撑,就可能面临后继乏力的情况。
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科阶段不一定非得去追逐热门专业,而应该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等到对行业和专业的认知更加全面的研究生时期,再来挑选就业专业,可能会走得更加稳一点。
比如,今天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很有可能在未来遇冷。但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算法和大数据、大模型,后者的专业发展前景显然会更加广阔和持久。
至于被调整的专业教师,其实也不用太担心丢掉饭碗。
只要知识能够更新及时,一方面可以并入新的专业,为新专业的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转岗,不愿做老师的,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成人继续教育服务。
相信经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智商和能力都要远超普通人,总能找到出路。
▼
0元领
这本手册整合了人文社科领域107个常用的研究方法
整整360+页干货
目前又加印1000册
扫码参与活动来领取吧
▼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