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深入挖掘永济渠建设历史和人文底蕴

政务   2024-11-05 12:03   内蒙古  

深入挖掘永济渠建设历史和人文底蕴

□刘永河



  永济渠是河套灌区人工开发最早的干渠,横贯临河南北,灌溉面积129.13万亩,覆盖了临河区的大部分农田。在长达近200年的历史长河中,永济渠不仅为临河区农牧业丰收、城市环境美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还在河套文化传承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造就了临河人敢为人先的性格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商人甄玉、魏羊深入临河区西北部(旧称缠金地)做生意,在面对地广人稀难以交易的困境的同时,也看到了这里水草丰美、土质肥沃,是开发农业的好地方。于是,他们主动地与达拉特旗郡王“交善”。郡王袭爵位后,特准甄、魏二人在缠金地开渠、开垦,从而奏响了缠金渠(永济渠的前名)开挖的序曲,拉开了河套灌区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序幕。

  甄玉、魏羊的成功实践,对后来临河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年来,世世代代的临河人总是能紧盯机遇、迅速行动,敢为人先、守正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临河干召庙乡的农田上率先铺下巴彦淖尔第一行地膜,为“吨粮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农业技术基础,创造了北纬40度的奇迹。

  进入新世纪,临河区与市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引来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请来一大批尖端科研人才,并转化了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使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2025年是永济渠开挖200年,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组织以弘扬河套文化为主题的庆典活动,可以在永济渠畔树立能够体现临河人精神风貌的雕塑,编排反映永济渠建设历史的文艺节目,组织学生到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和永济渠闸坝工程开展研学活动,使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的精神成为临河人的精神向往和自觉行动。

  形成了临河人协作共赢的理念

  据史料记载:甄玉、魏羊的商号分别为永盛兴、锦永和,自清廷下特旨开放缠金地后,开地日多,财源日广。但鉴于刚卯河引水不够用,乃集资在刚卯河西边黄河湾子上另开新口和一段输水渠道,下接用一段刚卯河,是为缠金渠(即今天的永济渠雏形)。与此同时,来此地租地垦荒的地商日渐增多,商号一度达到48家,引水不足愈加严重。于是,由甄玉、魏羊二人出面联合聚源长、崇发公、景泰德、祥泰裕等48家商号,按地亩分派负担,不断扩大渠道,缠金渠接挖长度达到140多里,口宽5丈。干渠下面又开挖一些支渠,每年灌地三四千顷,收粮数十万石,岁岁丰收。至清朝同治初(公元1862年左右)除48家商号外,又有协成、祥泰魁商号及贺、李、赵等8家加入,继续联合开挖整修缠金渠,开渠、开地呈欣欣向荣之势,被称为缠金渠的“全盛时代”。

  永济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使临河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干成事,干大事,不能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要懂得团结协作。

  正是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合作共赢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和知名企业落户临河,有力推动了临河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临河区委、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智,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转化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形成了新质生产力。仅江南大学近三年就成功转化了97项科技成果,其中通过转化羊尾油精深加工科技成果,开发羊尾油火锅底料、起酥油、动物奶油等,使羊尾油每斤的价值由3元增值到7元,2023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2024年将达到5000万元;转化水酶法、超临界萃取葵花籽油等技术,有效分离脂肪和蛋白质,使副产物葵粕的价值增值5倍以上。

  当前,要着重从文化的层面进一步树牢合作共赢的理念,认真收集、整理永济灌域古往今来引资引智的典范案例,深入剖析其客观条件、内在关系、社会环境、人文背景及其他影响因素,从中总结出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要大力宣传永济灌域人民群众古往今来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感人事迹,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营商观。

  培育临河人勇于实践的品质

  永济渠开挖、扩建和完善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培育和成就了临河人从实际出发,敢于大破大立,勇于实践的品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贻谷督办后套垦务,将八大干渠收归官有之后,鉴于缠金渠严重荒废大动工程,从黄河重新开口,同时将缠金渠劈宽挖深,经二喜渡口、公中庙等处接入乌加河。另外,自二喜渡口又新开长约42里的退水。缠金渠改名永济渠,刚卯河改名永刚渠。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绥远省建设厅大力整理干渠,因刚卯河渠口经常淤澄,于第二年将渠口改建在永济渠上李三渡口处,作为永济渠的一条支渠。据《临河县志》记载:如此改造后“水流畅旺,耕地较前倍增,人民皆额手称庆。”自此,永济渠与永刚渠的主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临河人勇于实践的品质在漫长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缠金地开放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主要以种养业为主;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手工作坊发展粮食、皮毛加工等;发展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纺织、服装制造等轻工业为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了以机械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化工为主的重工业时代。截至2023年,临河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2.2: 29:48.8,由一产独大转向三产融合。在近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针对农村土地小、散的现状,给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带来诸多不便,临河区农牧部门敢于大破大立,积极推行“一村一块田”的规划模式,加速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进程,使农村面貌、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改善。

  要继续强化和培养这种勇于实践的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各级干部不禁锢、不迷信,认真审视工作中的问题、不足,勇于闯新路、创新业、立新功。同时要建立健全干事创业的容错机制和矫正机制,保障优秀人才能干事、干成事。

  赋予临河人技术创新的基因

  可以说,永济渠的建设赋予了临河人科学创新的基因。早在缠金渠开挖之前,河套灌区很多自然河流因渠口选择不当,或因黄河改道废弃,或因大量泥沙进入河道而淤废。缠金渠新开渠口即采用当时水利大家王同春的技术发明,将渠口选在黄河凹岸靠下倒漾水的地方,这样既引水畅旺,又减少了泥沙入渠。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贻谷督办后套垦务,将永济渠收归官有后,邀请王同春重新勘察,采用了“上吸下拉”方案,将永济渠口上移,从黄河重新开口(抬高取水高程),经德和泉、强家油坊进入地势较低的北沙梁之沙海,以增加渠道坡度,改善引水条件。

  多年的治水经验激发了一代代临河水利人的创新活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永济管理局技工组长李好收通过调整引水角和开挖南北引水渠等技术创新,使永济渠实现了引水安全和水量保障。原来渠没有退水,到冬季进水闸关死,进水口就被沙淤了,或者由于黄河水冲淘改变了引水口角度,做了南北退水之后,冬季不用水时黄河水由引水口进来,又从退水流入黄河,解决了年年捞引水口的问题。流水期如进闸水不够用,就用跌埽棒的办法把退水口断面缩窄,使进水闸多进水。在引水口与黄河衔接处采用柴草跌埽棒的办法保持稳定,使之不能改变引水角。1953年,夏灌最枯水位时,黄河水量跌至每秒50立方米,而永济渠仍能每秒引水20立方米,当时不仅解决了永济渠的夏灌需水,黄济渠和丰济渠还从永济渠接水浇地,满足了夏灌的需求。进入新世纪,临河成功申报了二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完成了永济渠的水系景观建设,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创新是发展的翅膀,是时代的引擎,是推动民族和地区进步的不竭动力。应千方百计鼓励创新,大张旗鼓奖励创新,倾心竭力培育创新人才,真心实意营造创新环境,将创新基因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临河人心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创造临河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退休干部、水利正高级工程师)

来      源 / 巴彦淖尔日报

版面编辑 / 李姚霖  审核 / 田海霞 李   敏

责任编辑 / 支   尧  终审 / 巩   蓓 韩   娜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由临河区融媒体中心运营,第一时间权威发布临河区政务信息、时政要闻、民生热点等内容,感受魅力临河,敬请关注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