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科学课 | 做好互联网语境下的科普,筑牢创新基石

文摘   2024-11-24 15:48   北京  

从小喜欢通过天文望远镜探索无垠之境的刘博洋,2007年高考时如愿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后来,他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在面临投身天文科研事业还是做自己一直热爱的天文科普的关键选择中,刘博洋果断投票给后者。在北京市科协对科普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下,刘博洋开启了他的科普之路,并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新时代斜杠青年——极限摄影爱好者,中国空间站成长变化的历史记录者,科普创作者……
2013年,在北京市科协举办的“和院士一起做科普”征文比赛中,刘博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的指导下,完成了与古生物相关的科普作品《失之卵巢,收之碧空》,获得第一名。近年来,利用互联网优势,刘博洋成为知乎头部答主、B站UP主,在抖音、小红书、微博也开设了自己的科普号,通过撰写科普文章、制作科普视频,向公众解传播天文学知识,在全网发布科普作品数千个,收获两百多万粉丝,获点赞数百万。2023年,刘博洋获得中国科协颁发的“科普创作者典型代表”荣誉称号。

新奇+专业:斩获流量的科普密码

“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对FAST和中国天文学界有什么意义?”“电影《流浪地球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有没有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确切证据’?……”打开刘博洋的科普账号,那些围绕着时事热点以及直击人们猎奇心态的标题铺面而来,也引发了大量网友围观。这体现了刘博洋对创新科普的见解:“首先要激发人们的新奇感,让大家先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再通过专业的讲解和阐释,才能真正让科普的内容深入人心。”

刘博洋的科普内容丰富多样,他曾解读过航天器发射、黑洞探测等复杂的科学现象,也解答了公众关于天文和物理的各种日常问题。他的频道中,不仅有各种天文冷知识回答,也有精心拍摄的天文图片和视频。2022年,刘博洋利用自主研发的光学跟踪程序,成功拍摄到了中国空间站的清晰影像,他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记录下中国空间站建造全过程的摄影师,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借助专业的学术背景,他向大众推广天文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带领天文爱好者一起领略浩瀚星空的奥秘,火上热搜。

网络新媒体助推科普热不断升温

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多年来,北京市科协鼓励支持各类科普场馆、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参与科普工作,并通过举办科普师资培训班、科普工作研讨会、科普类大赛等各种活动培养年轻科普人才和创新型科普人才,为科普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北京市科普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普能力不断提高,大批科普账号不断涌现,科普热持续升温。

在刘博洋致力于科普天文的同时,B站博主“芳斯塔芙”用严谨的数据与精美的画面让古生物学成为热门话题;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开设视频号讲解物理知识大受欢迎;《博物》杂志副主编张辰亮的个人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使众多网友爱上了动植物……2023年,B站科学和知识品类用户搜索排名第二,抖音上四百多万个科学实验相关视频累计收获几百亿次播放。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日益火热,科普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指出,众多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媒体具有快速发布、广泛覆盖的优势,成为科技信息发布最快、影响最大的媒体集群。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其覆盖力在增强的同时,也给予了知识科普更多的机遇,助力“科普梦”,推动“科普热”,收获“科普果”。

互联网语境下,营造健康科普环境势在必行

身处数字时代的必然逻辑,就是中国的科普已经进入全面互联网化的时代,在互联网语境下讲好科普故事,成为当下科普创作者的主要课题。我们看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科普传播更便捷,受众更广泛,影响更巨大的特性也是双刃剑,因此,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作为首席发球员,需要更多科技界的权威人士来到网络直播间,走向各种新媒体平台,向大众作高质量、传播真理的科普,但显而易见,这里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普对公众至关重要,科普需要专业人士来做。纵观当下的科普内容,常见的有两类问题,一是“有科没普”,二是“有普没科”。“有科没普”的作品过于专业化,没有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只有业内人士才能看懂,因此失去了科普的意义。“有普没科”的内容过于粗浅甚至缺乏科学性。因此,在面向专家的技术性内容和过于粗浅而不够准确的内容之间,科普工作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即面向受众准确而生动地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思维方式。

除了刘博洋这样的青年科普工作者,全网年龄最大的“深潜院士”汪品先、火山爷爷刘嘉麒、诺贝尔奖得主“活宝天团”……这些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科普UP主将对大众的科普带到一个新高度,但在更广泛的层面,真正让所有科普的创作者们做到“既准确又生动”却并非易事。这不仅要求有正确的原理和数据,还需以易于公众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科学道理被更多普通人理解和接受。优秀的科普人,要为科技界发声,客观、全面地介绍科技发展成果与趋势,准确生动地向社会普及科学原理和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我们最需要的科普。无疑,这需要政府、科学界、科研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等的合力,需要全社会凝心聚力。

结语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也是民生福祉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27.68%。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将在“十四五”时期实施五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六项重点工程,并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到203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同等水平。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科普的队伍中,科学光芒将普照各个角落,科学力量也必将深植于大众心中。如此,我们方能筑牢国家创新基石,迈向更科学、文明、进步的明天。

BRTV纪实科教
以“点亮智慧人生”作为整个频道的核心理念,在大教育的理念下,将频道节目整合划分为科学、教育、法治、健康、人文、艺术六方面内容。用于品牌宣传、公共服务、频道信息获取与传播、受众交流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