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充满了激荡与变化。
分歧、冲突、巨变层出不穷,热词、新梗、趣闻交替不休。
我们看到
国际上在美元加息、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贸易持续低迷的连锁反应下充满动荡与不确定性。
在国内9.9咖啡、AI写真、大牌平替、疗愈悦己经济、淄博烧烤与村超、理性消费先后成为热门话题。
后疫情时代,全球都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中摸索前行,中国公司的机遇与挑战时刻并存。
我们看到
喜茶让年轻人拥有了第一个FENDI,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来自瑞幸,蜜雪冰城 “入编”,把店开进了邮局里,名创优品的芭比联名掀起了一场粉色狂欢,比亚迪用一支视频振奋了中国汽车,星巴克请来daddy费翔陪大家欢度圣诞。
中国市场、品牌们仍在变化中寻求突围与破局。
我们看到
进淄赶烤,特种兵式旅行,上班要吃白人饭,爱上多巴胺风格,满世界找搭子,沉迷CityWalk,蹭老式消费,逛商场只去B1和B2,为演唱会、音乐节疯狂。年轻人在“跟风”的同时,其实是在不断寻求新的消费与娱乐方式,寻求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平衡。
环境塑造着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的选择影响着品牌的走向,品牌的创新一定程度又决定市场的兴衰。市场、品牌、消费者,这个稳固的三角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商业社会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则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缤纷。我们也看到一些品牌没有敏锐地洞悉到某种社会情绪而陷入舆论的漩涡,看到另辟蹊径的企业把生产力变现,在海外开出了花。
市场的动态、品牌的行为、消费者需求一直以来是我们的核心关注,现在请跟随我们的视角一起回望2023,一起重温过去一年在商业热点、品牌营销、跨界玩法、科技产品、争议事件、资本运作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件与案例,关注属于中国市场的品牌&公司·2023。
如果将视线投向复杂的资本市场,一个更为跌宕起伏、风云变化的画卷将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的企业在买买买的并购道路上一骑绝尘;有的企业独辟蹊径凭借优秀业绩逆袭突围;也有的企业试图夺回昔日荣光却最终落败...
寻经验、求规律、探未来。这些或明或暗,或现或隐的企业,构成了中国复杂多变的商业版图,上演着无数精彩传奇的故事。
华为向来是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大看点,而今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主动加入华为的“造车联盟”。
11月26日,华为与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双方已于前一日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拟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由华为牵头注入业务相关的技术、资产和人员,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则拟出资获取不超过40%的股权,双方共同寻找面向全球、服务产业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
11月28日,在智界S7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华为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同时,他再一次强调华为汽车业务的原则:“我们帮助车企造好车,帮助车厂卖好车,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
换句话说,华为“不造车”的决心更加坚定,但做产业平台整合及打通造车链路的决心更加明朗了,毕竟华为要造的是更大的“车”。
不过,华为车BU业务需要快速上量盈利,合作的盘子越铺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倾斜问题。虽然华为不造车,但深度合作的车企都会贴上“鸿蒙智行”的标志。对于华为来说,不同的合作伙伴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如何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保持合作的平衡和稳定性,让大家在华为生态圈下共生共赢,将成为未来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除此之外,大众7亿美元入股小鹏,蔚来再获阿布扎比投资机构22亿美元战略投资,造车新势力必将迎来新的变局。
曾被出售的麦当劳中国业务又被麦当劳总部高价买了回去。
11月20日,麦当劳全球同意收购凯雷投资集团在麦当劳中国业务的少数股份。交易完成后,中信资本为主体的中信联合体继续持有52%的股份,而麦当劳全球的持股比例将从20%增加至48%。据相关媒体报道,该业务估值80亿~100亿美元,比其六年前20.8亿美元的成交价翻了五倍,这笔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一季度完成。
近年来,麦当劳在中国加速了门店扩张。自1990年进入中国以来,麦当劳花了18年突破1000家门店,而如今,麦当劳只用了2023年一年就可以新增1000家门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2017年中信和凯雷成为股东之后的本土化运营。麦当劳中国不仅将门店翻新在国内各线城市开出了更多麦咖啡、店中店等店型,还推出如中式卷饼、早餐等更适合本土口味的菜单,其中90%以上的食材都实现了本土采购和生产。同时,麦当劳中国还经常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与网友互动玩梗,推出年轻人喜欢的周边,收获大批“麦门”子弟。
不过就算如此,麦当劳也需要应对一个个新竞争者。如今,以华莱士、塔斯汀为代表的中式汉堡风头正盛,从县城向外不断入侵麦当劳们的领地,甚至开始反攻一二线城市。可见,麦当劳买回中国地区股权后,前路也并不平坦,后续麦当劳在中国又会有何种动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安踏完成了一场被业内称为“皆大欢喜”的收购案。
10月16日,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发布《收购MAIA ACTIVE业务》公告,称安踏收购MAIA ACTIVE(以下简称“MAIA”)75.13%的股权,具体收购价格未公布。
安踏集团在“买买买”的路上越走越远。2009年收购了意大利时尚运动品牌FILA(斐乐)后,安踏将其变成了集团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之后,又将知名日本滑雪品牌DESCENTE(迪桑特)、韩国户外品牌KOLON(可隆)以及加拿大户外运动品牌ARCTERYX(始祖鸟)母公司Amer Sports(亚玛芬体育)等品牌收入麾下。这些品牌在安踏的运营下焕发新的生机,也成为集团盈利的重要引擎。
而这次,安踏看上的MAIA(玛伊娅)是一家本土的女性运动服饰品牌,曾被称为lululemon的平替。安踏集团表示:“MAIA ACTIVE业务在女性消费者中,尤其是在瑜伽运动品类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建立了消费者心智,并具备未来增长潜力。集团的品牌运营能力、零售管理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够帮助MAIA ACTIVE更好地发展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这些年来,安踏集团逐渐在全球形成了多品牌矩阵的生态网络,并在各个细分领域构建着领导者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个体育帝国将继续开疆拓土,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光年之外不仅是国内史上最快被收购的创业项目,同时也是中国AI大模型领域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6月29日,美团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已经对光年之外完成100%股权的收购,总价约为20.65亿人民币。消息一出,立即成为全网焦点,光年之外由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2023年2月高调创办,出资5000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自有资金占25%。他曾在社交平台表示,要打造中国版的“Open AI”。除了王兴和快手创始人宿华等互联网大佬之外,当时还有包括源码资本、五源资本等知名VC机构和腾讯这样的大厂参与投资。但是,仅仅过去136天,王慧文宣布病退。
从公告来看,此次收购相当于是把投资人的资金原数奉还。投资人没赚钱,美团也没有付出溢价。业内人士评价说,这笔交易有买卖的成分,但更多可能是因为王兴和王慧文的交情。
而美团则表示,收购完成后将支持光年团队继续在大模型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事实上,根据此前美团的构想,更希望将其与自身业务相结合,做大模型垂类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关键期冲刺一把,在细分领域内能为美团赋能。所以,此举是对美团、光年之外、投资方三方都有利的选择。
今年休闲零食赛道热火朝天,尤其是主打性价比的量贩零食,成为资本宠儿。
2023年11月,量贩零食店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正式战略合并,组建新的“零食很忙集团”,全国门店数将超6500家。根据已有数据,截至2022年末,国内量贩零食门店总数预计在1.3万家左右,那么“零食很忙集团”市占率已达50%,妥妥地行业“巨无霸”。
市场对其合并后的前景一片看好。12月18日,好想你、盐津铺子控股宣布,分别向零食很忙集团投资7亿人民币和3.5亿人民币,零食很忙集团新获得10.5亿人民币投资。
今年以来,量贩零食店一路狂飙,但对比成熟的一线品牌,还局限于区域化,且对加盟店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化、流程化的困境。如何在本土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同时,兼顾加盟连锁的规范化问题,压缩加盟商利润的方式是否可持续,能否在资本退场后实现自我造血的能力,这些都会成为量贩零食店需要面对的课题。
3月28日,阿里启动成立24年来最大规模的一场组织变革,正式拆分成“1+6+N”结构,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旗下每个业务将自负盈亏,未来也都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阿里这场变革主要是为了激发各业务的活力,但进行的却比预想中困难。5月,阿里给出了阿里云、盒马、菜鸟的上市时间线;9月,菜鸟率先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11月,阿里云突然宣布不再推进完全分拆,盒马上市也暂缓。
面对市场的种种疑虑,11月16日,吴泳铭首次作为阿里CEO参加业绩电话会,他向外界披露新战略大图,将阿里未来十年的重要优先级,明确为三个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对于核心业务,阿里集团将保持长期专注力和高强度的资源和研发投入,同时各业务均以独立业务单元为单位,独立面向市场。
可以看出,用户和科技依旧是未来阿里的核心,但其能否借着新战略重回电商用户“铁王座”,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2023年电商市场最大的事情,肯定就是拼多多市值超越了阿里巴巴。
11月28日玩,拼多多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688.4亿元,同比增长93.3%,净利润155.4亿元,同比增长47%,净利润率为22.6%。
一经发布,拼多多美股开盘即暴涨18%,11月30日拼多多市值反超阿里。对此,马云罕见发声称,“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刘强东也表示,“无论如何,我不会躺平,京东基础依然在,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出谷底。”很显然,异军突起的拼多多和它背后所代表的消费趋势变革,已经让阿里、京东等传统电商巨头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
纵观拼多多的成长经历,从初期的备受质疑,到如今构建起能够支撑庞大商业版图,一方面是因为拼多多自身的持续增长,先抓住了五环外的消费群体,后又Temu出海拿捏出口;另一方面是因为把握住了这几年低价和理性消费的新趋势,准确地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然而,电商争夺战下半场的厮杀才刚刚开始。阿里和京东均已做出反应,抖音、快手、小红书也在一旁虎视眈眈。在这场行业变革中,结局仍难以预料,是洗牌,或是重生,未来市场仍充满挑战。
这两年,疫情宅家在悄然间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和就餐习惯,也让预制菜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我们看到,不少依靠独特产品定位和创新的预制菜品牌正在一步步崛起,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锅圈。
11月2日,锅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提供即食、即热、即煮和即配食材,并专注于在家火锅和烧烤产品。截至今年10月11日,锅圈门店数量达到10025家,仅用了7年就成为了国内第六个万店规模的品牌。
目前,锅圈在售商品SKU超700个,并以有限食材打造“无限餐饮解决方案”,即“多元品类”X“多种场景”X“多样吃法”,让单一的预制菜,焕发出无限可能。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及生产能力、精心策划的产品组合和广泛的社区商店网络,锅圈也有望实现让越来越多人在家“好好吃饭”的愿景。
10月27日,有着“快递黑马”之称的极兔速递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一千亿港币。
极兔的创始人李杰曾是OPPO印尼市场的负责人,任职超过15年。当时他发现当地快递市场有极大发展空间,于是创办了这只“野蛮的兔子”。凭借东南亚电商的蓝海时期,两年就做到了东南亚快递业的头部。
2020年极兔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第一件事就是收购了百世快递,用超低价格+补贴来抢占市场,也因此遭受到其他快递公司的“封杀”,但由于拼多多订单的支持以及当时直播视频带货平台的兴起,只用了短短3年,就凭借激进的价格策略和区域代理模式,改变了中国快递行业格局,跻身第一梯队。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顺丰、菜鸟等千亿规模公司也在港股门前“排队”等待上市,内卷的快递江湖,也将会在未来迎来格局重塑。
几家欢喜几家愁,拼多多一路高歌,每日优鲜则然退市
每日优鲜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此前宣布的股权融资和股份购买协议项下的业务收购,以及股份转让协议项下的交易。11月15日,纳斯达克听证会小组已经决定将每日优鲜的证券从纳斯达克股摘牌,并自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开盘时起暂停该等证券的交易。这意味着,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生鲜电商巨头,在经历了一系列浮浮沉沉后,已经从巅峰跌入谷底。
这样的巨大落差,不仅反映了每日优鲜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揭示了整个生鲜电商行业的困境。作为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生鲜电商的崛起。它的成功源于首创前置仓的模式,但也正因如此,让其遭遇困局。前置仓模式的最大争议点在于重资产,这个模式是要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力求服务好周边3km内的用户。虽然降低了冷链物流成本,提升了配送的速度,但必须要有很高的坪效比,即开源(增加营收和盈利)和节流(降本增效)才能够持续。
然而,前置仓本身存在着问题。这种模式产品损耗率较高、费用增高,在无法保证客单价的状况下,很难保证毛利率,最终的结果就是前置仓铺的越广,风险也就越大。在“烧钱”难以持续后,每日优鲜也逐渐失去了优势,并最终走向了衰败。
每日优鲜的退市虽然让人惋惜,但给整个生鲜电商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市场中,参与者需要更加注重战略规划和审时度势,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