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写作法十二条规律与技巧
作者:莫眲Mone
余华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性洞察、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探析余华写作法,如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和技巧。通过学习和借鉴他的这些方法,在自己的文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创作出有深度、能打动读者的作品,用文字展现人性、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文学的世界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1.以简洁的语言传递深刻情感
余华是简洁语言的大师,他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每一个字都深深刺痛读者的心。在《活着》中,福贵的一生被他用如此简单的话语铺展开来:“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里,简单的比喻“像是撒满了盐”,将福贵丧子之痛具象化,那是一种在伤口上撒盐般的剧痛。他曾说:“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通过简洁的语言融入到了作品中,且在苦难面前,语言无需繁复,简洁有力即可直达人心。
在学习写作时,也应学会删繁就简。比如描写一个人失恋后的痛苦,不必长篇大论地诉说悲伤,只需像余华这样:“她走过他们曾一起走过的街道,路灯下只有她孤单的影子,那影子像是被抽走了灵魂,在地上拖得老长,如同她破碎的心。”简洁之中,失恋的苦楚跃然纸上。
2.善于塑造典型、鲜活且真实的人物形象
余华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仿佛就生活在身边。《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他善良、朴实、坚韧,又有着小人物的狡黠。他为了家庭一次次卖血,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是因为余华赋予了他普通人的情感和行为逻辑。他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余华说:“这是一个卖血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许三观在卖血的过程中,维护着家庭的尊严,也在艰难岁月中坚守着自己的尊严。
在塑造人物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写一个为梦想努力的年轻人,不要把他写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他可能会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犹豫、犯错,比如因为囊中羞涩而在培训班门口徘徊,最后咬咬牙选择了便宜但不太知名的课程,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就像余华笔下那些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们。
3.从平凡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故事
余华擅长从平凡的日常中找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细雨中呼喊》里,那看似平淡无奇的乡村生活,在他的笔下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性的挣扎。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父子之间复杂的关系,都是在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中展开。他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这种对孤独的感悟源于平凡生活,却又超越了平凡。
因此写作时,可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比如描写一个小区保安。他每天的工作看似单调,只是检查车辆、巡逻。但深入挖掘,会发现他或许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他可能曾经是一名军人,在小区里守护居民时,有着军人般的责任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新的战场,平凡中有着不平凡的坚守。
4.运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增强感染力
在余华的作品中,重复是一种有力的武器。《活着》中福贵不断经历亲人的离去,这种苦难的重复,就像锤子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读者的心。每一次亲人的死亡都是对福贵生命的一次重击,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这种重复的苦难,更理解福贵活着的坚韧,更理解他说的话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写作中,也学习运用运用重复。比如写一个长跑运动员的故事,他在训练中一次次突破身体极限,每一次想要放弃时内心的挣扎可以重复描写,那种“再跑一圈”的念头不断出现,通过这种重复来展现他的毅力和对梦想的执着。
5.营造强烈的命运感
余华的作品总是笼罩着一种浓厚的命运感。《兄弟》中,李光头和宋钢的命运交织,从兄弟情深到因时代变迁和个人选择而走向不同的道路。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在时代的洪流中起起落落。余华说:“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种差距影响着人物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强大。
当学习创作时,比如写一个家族的故事,可以突出命运的元素。家族中的成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因战争流离失所,有的因改革春风而发家致富,命运的丝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沧桑感。
6.构建独特的叙事视角
余华常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在《第七天》中,以一个死者的视角来观察死后的世界,这种视角新奇而独特,看到了人间百态在另一个维度的呈现。他说:“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从死者的视角,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写作时尝试新的视角。比如写一场校园运动会,可以从操场边的一棵老槐树的视角来写,看着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欢呼,展现出不一样的校园氛围。
7.以幽默缓解沉重
尽管余华的作品大多涉及苦难,但他常常会用幽默来缓解沉重的氛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嘴“炒菜”那一段,充满了黑色幽默。他对孩子们描述炒猪肝的美味,“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醋、放上一点葱花,再放上一点糖,就出锅啦。”这种幽默让读者在苦难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到一丝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比如,写一个关于灾难的故事,地震后的救援,可以描写一个被困者在废墟下和救援人员开玩笑,缓解紧张气氛,展现出人类在困境中乐观的一面。
8.注重对话的真实性
余华作品中的对话简洁而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在《兄弟》中,李光头和宋钢的对话,充满了兄弟间的情谊和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点。“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这样的对话简洁明了,却深刻地反映了人物关系。
同样,在写人物对话时,要避免过于书面化。比如写两个街头小贩的对话,“嘿,你这货今天卖得咋样?”“别提了,城管来了两趟,没咋卖出去。”这种口语化的对话更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9.把握节奏,张弛有度
余华的作品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在紧张的情节之后,会有舒缓的段落。比如《兄弟》中,在激烈的冲突场景后,会有一些描写兄弟间温情时刻的内容。他说:“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的美丽。”这种节奏的变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一直处于紧张或疲惫状态。
在创作时,写一个冒险故事,在紧张刺激的冒险环节后,可以安排主角在安全的营地休息,回忆过往,调整节奏,让读者有喘息的机会。
10.让情感自然流淌
余华的作品中情感是自然而真挚的,没有刻意的煽情。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对亲情、友情的描写都是那么自然,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他说:“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这种对情感的内敛表达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同样,在写抒情散文时,不要过于夸张地抒发情感。比如写对故乡的思念,不要一味地说“我多么多么想念故乡”,可以写故乡的一草一木,儿时在河边捉鱼的场景,让情感在这些回忆中自然流露。
11.突破传统叙事结构
余华的作品在叙事结构上常常突破传统。《第七天》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以七天的时间为线索,但又穿插了各种回忆和现实,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连贯性,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他说:“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创作时也可以尝试突破。比如写一个爱情故事,可以从故事的中间开始,然后穿插两人相识的过程和未来的想象,让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
12.对人性进行深度挖掘
余华的作品是人性的放大镜。在《兄弟》中,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坚韧与脆弱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光头的成功与堕落,宋钢的善良与无奈,都反映了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变化。他说:“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这种对人性的洞察让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写作时,无论是写历史故事还是现代故事,都要挖掘人物的人性。写一个战争中的士兵,他在战场上杀敌,但面对敌人的求饶时内心的挣扎,这种对人性的刻画能让故事更加打动人心。
👇立即订阅👇
【七位散文作家的散文写作课】
(纯享课,可以永久回放)
7位散文作家
600+分钟系统音频课
数十年散文写作实战经验
陪你发现,散文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更有
5节答疑视频回放+1000多页课程资料
帮你学习巩固,一站式解决学习困惑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