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宋萑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础和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1]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而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2]202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3]当前,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交汇碰撞等使得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给新时代人才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重诉求下,欧盟等区域及国际组织正积极推动成员国研制教师素养框架,以引领教师的持续发展。然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可能存在一个超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通用型教师素养模型。[4]因此,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情境、体现中国特色、能够引领中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素养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新时代中国教师专业素养框架,需要把握好“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同时需要明确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素养与素养模型概念。[5]当前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中,采用了“core competences”“core propositions”“21st century knowledge and skills”等不同术语,虽然这些术语存在差异,但实质上关于素养的探讨均聚焦于同一核心问题,即“如何从学习结果界定未来人才形象”。[6]基于此,探讨未来教师形象及其所需具备的价值观、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研究中亟待解答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新时代中国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遵循、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出发,阐明构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模型的基本逻辑及价值诉求。
1. 根本遵循:弘扬和落实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蕴含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化育智慧,凝聚了中国教育特有的价值内核,展现了人民教师特有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共同的、不可或缺的特质,为新时代中国教师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精准的目标指向和多维标识。《意见》中指出,经过3至5年努力,要使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积极弘扬并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构建我国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模型的出发点和根本遵循。
基于这一根本遵循,我国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模型的构建需要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对教师品格与能力的要求。具体而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决定了整个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方向,体现了教师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价值取向与行动自觉,要求教师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深刻彰显了教师言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提炼,要求教师尊重生命、把握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教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对教师从教品格和育人态度的基本要求,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则体现了一种教育定力,要求教师坚守教育岗位,敬业乐业,淡泊名利,关爱学生,乐于施教;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蕴含着教师在“以文化人”过程中引领学生创造美好社会的志向,鼓励教师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引领学生在文明互鉴中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未来发展贡献中国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2. 重要目标:推动新课标的有效落地实施
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在随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均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标志着中小学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整合和提升了“双基”与“三维目标”所反映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在教材组织方式、角色和行为、知识理解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效果与深化程度。落实新课标要求和推动课程改革,是构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模型的重要目标。
基于这一重要目标,构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模型,需要对新课标中的“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模块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从中提取和挖掘与教师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相关的词句,进而凝练出教师专业素养相关指标。例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等话语,要求教师确立教书与育人统一的观念,能够推进大单元教学、大任务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能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能够运用评价结果,分析、改进教育活动开展”等政策话语,要求教师变革评价方式,落实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情境性评价理念;“能够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跟踪、分析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情况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识”“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导活动”等政策话语,反映了对教师信息素养和个性化教学等方面的要求。
3. 内在要求: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
时代性与发展性是新时代中国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各国与国际组织相继颁布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政策。例如:美国持续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对发展教育数字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欧盟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持续推进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等数字化转型的系列报告;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院启动建设国家级教育平台;英国发布《教育技术:探索学校数字化成熟度》;法国发布《2023-2027年教育数字化战略》,等等。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已成为各国共识。2022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制并颁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最新发布的《意见》也提出,要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教师素养模型必须反映教师在全球化教育环境中的适应性。当前社会正经历快速变化,包括社会结构、职业需求以及价值观的变动,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体现对这些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对策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持续更新自身专业素养结构的意识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
通过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十个在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领域具有显著成就的国家所发布的关于教师素养的政策文件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习素养、技术应用、人际合作和创新能力等非单一认知领域是各国共同关注的内容。例如:欧盟通用教师核心素养指出教师要“发展为高度自主性的专业学习者”,UNESCO要求教师掌握新技术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美国的教师核心素养注重人际关系构建能力,新加坡GTC框架强调教师要“具有培养人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批判与反思性思维、创造性教学和拥有未来视野”。此外,从教师素养模型的构建逻辑上来看,大致可以分析出“以共同标准为指导的素养发展模型、以问题解决为思路的建构模式、以关键技能为重点的素养训练模式”等。这些国际经验为新时代我国教师专业素养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基于教育家精神,结合新课标相关政策文本中对教师的要求,在充分考虑时代性和发展性基础上,本研究凝练了新时代中国教师应具备的七大专业素养。
1. 育人素养
教育的原点在于育人,其根本要旨是人的发展与完善。这一过程强调“人的在场”,即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而教师的引导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诸多国家的教师核心素养框架中都纳入了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要求。例如:在教师质量以及教师教育研究居于国际前列的荷兰,无论是其2004年公布的优质教师“七大素养标准”(包括人际素养、育人素养、学科知识和教法素养、组织素养、与同事合作的素养、与工作环境合作的素养、反思与自我发展的素养),[8]还是2017年修改的新教师“三大素养标准”(包括学科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和育人素养),“育人素养”均是其核心要素。
育人素养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品质总和,是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教师的家国情怀、公平正义观念、以德施教的原则、丰富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思政知识、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以及尊重学生创新精神的育人品格,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育人素养的核心内涵。例如: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深刻的思想理念、精神动力和高尚品格,[9]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通过该途径来培养胸怀天下、具备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学生。总之,教师具备以铸魂育人为核心的育人素养,是实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目标的重要基石。
2. 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教师在真实情境中高质量完成特定学科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观等各种素质要素的综合体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质量监测项目PISA强调对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性素养进行考查,虽然其测试直接评估的是学生素养,但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对教师学科素养的要求。国际上对教师学科素养也非常重视,如英国的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10]同样,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都有类似的教师标准或指导文件,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专业素养是特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尽管不同学科群所聚焦的学科素养各有侧重,但学科间的边界具有互通性和相互渗透性,并非是刚性、僵化、不可逾越的。[11]专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坚实基础,教师需要深入理解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及其教育要求,同时洞悉学情,以高效、适切的方式传授学科知识。此外,学科素养还涉及教师对蕴含在学科知识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精神、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感悟。教师的学科素养不囿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还涵盖了对于跨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跨学科知识理解能力、跨学科知识关联能力、跨学科开放设计能力、跨学科学习指导能力以及跨学科评价改进能力。[12]
3. 教学素养
教学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和掌握的素质。它涵盖了内隐和外显的多个方面,并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美国教师评价与发展州际联盟(Interstate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制定的《示范核心教学标准》(Model Core Teaching Standards),由四个重点领域和十项具体标准构成,明确界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达到的教学能力标准和素质要求。[13]新时代中国教师的教学素养融合了深厚的教育学知识、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力和前瞻的教育理念。教学素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包括对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师通过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必须掌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并学会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践;前瞻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元素,如项目式学习、数字化学习工具等,以此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提供更多样的学习方式。此外,新课标的落地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循证教学素养。循证教学素养深刻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证据意识、证据获取并恰当运用的能力,以及基于证据实施教学方案的综合品质,对于促进教师教学素养“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4. 学习素养
教师学习素养强调其对学生学习的理解。约翰·哈蒂等人在《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一书中提出“学习可见化”的概念,指出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使学习过程变得“可见”,即让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什么,让学生知道他们正在学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14]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能够准确捕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需要,及时且具体地向学生反馈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向学生提出如何改进的策略,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澳大利亚的教师专业标准也强调,教师要具有“知晓学生及其如何学”(know students and how they learn)的能力,以及“知晓学习内容以及如何教”(know the content and how to teach it)的能力。[15]学习素养不是单一的概念性表征,而是“不同学习情境与领域中起到横贯功能的共同素养”。[16]首先,教师必须理解学习的本质和内涵,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扎实掌握学科知识,更要深入理解学习作为一种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教师需要通过持续的专业学习,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各种学习理论,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包括对学生的发展阶段、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及社会背景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例如: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如何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理解不同学生群体在学习动机和策略上的差异,进而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此外,掌握提升学习能力的知识也是教师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数智素养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通过构建并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体系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要求,成为各国推动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例如:美国在《2023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指出教师应先具有高阶数字素养,再向学生转化;[17]在《关于缩小数字访问、设计和使用鸿沟的行动呼吁:2024年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且面向教育工作者制定了数字素养标准。[18]我国近年来在提升公众数字素养和技能方面采取了显著的政策行动,包括2021年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以及2022年公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这些政策文件提出了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数字素养框架,显示了对教师数字素养认识的深化和重视。
数智素养是对数字素养内涵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迭代,是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与人工智能素养的有机融合,更能体现数智融合的人机协同环境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19]具体来说,数智素养是指教师为了达成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目标,而能够合理、有效且符合伦理地融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处理和应用多种类型数据的能力。教师的数智素养包括数智知识与技能、高阶数智思维能力、数智信念与数智伦理等。一方面,教师需要适应智能化的教育环境,掌握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数字教育工具(如智能教学软件、在线协作平台等)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互动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环境来设定教学目标,解释各类教育教学数据的分析结果,在与智能机器的互动中作出合理决策,并借助智能技术采取合适的教学干预策略等。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了解数智伦理规范,能够妥善处理数智教学涉及的个人隐私、机器偏见等问题。
6. 文理素养
文理素养对新时代教师的育人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教师的文理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两方面,涉及对教师的人文底蕴及人文修养、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要求与期待。在人文素养方面,一是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生命尊严与幸福的追求,并对学生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予以深切关注;二是要求教师“以文化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古今中外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累积,以及人文思想中蕴含的认识与实践方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承优秀文化。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20]最新发布的《意见》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部分明确指出,要加强师范生科技史教育,提高科普传播能力。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尤为关键且迫切。在科学素养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尊崇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训练科学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合作、质疑、探究、开拓创新等品质;二是要求教师具备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不断改革教与学方式,注重通过科普教育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着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及其运用现状,不断增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时的科学知识储备与对话能力。
7. 发展素养
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必须通过反思性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新期待与新要求。欧盟将教师的角色、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视为重要的优先事项;美国的部分州通过立法要求教师定期完成特定数量的专业发展学分,以确保其教学资质的有效性;英国政府则通过制定详尽的教师专业标准与发展框架,明确了教师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要求;澳大利亚的教师专业素养模型不仅强调教师的专业实践,还着重于教师的持续改进与发展。这些国际经验都体现了对教师发展素养动态演进的理解与重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总之,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更新发展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以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动力推动素养的不断提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增强学习与创新能力,勇于尝试、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发展素养也要求教师具备全球意识,积极开拓自身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身以及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全球责任感。
基于上述新时代中国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本研究构建了新时代中国教师专业素养的罗盘模型(如图1所示)。该罗盘模型旨在诠释教师专业素养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能路径,同时也为教师更好地理解专业素养的内涵要求提供抓手。
罗盘模型的主体由右侧的内外双环组成,其核心是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学习素养、数智素养、文理素养、发展素养是教师应具备的关键素养,这些专业素养共同构成了罗盘模型的“内环”。七大专业素养要素内在关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容,每一层面的素养都对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核心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教师应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的正确价值信念;掌握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教-学-评的知识、实践-经验的知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核心知识;具备乐观积极、坚毅勇敢、慎独律己、公平公正、友善关怀等品格,以及育人能力、教学能力、数智能力、社会情感能力、课程思政等关键能力。教师的七大专业素养需要在具体的专业实践和使命践行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价值。罗盘模型也对新时代教师的核心使命(包括“奉献祖国”“文化传承”“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四个面向)作出了诠释。一方面,教师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家国,树立文化自信,主动传承优秀文化与科学知识,自觉锤炼自身品格,增强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争做学生锤炼品格、文化传承、创新思维发展以及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践行核心使命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专业实践。罗盘模型“外环”所包含的“循证决策”“行动试验”“反思改进”“创新求变”和“跨界合作”,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实践的具体方面,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以体现、应用和落实的重要路径。首先,循证决策与行动试验需要教师的数智素养、教学素养和育人素养作为内在支撑,要求教师依据循证方法对教学问题进行系统决策,并围绕教学问题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持续学习相关教学证据,通过收集和分析课堂数据,科学评价不同教学策略的成效,确保教学决策的数据驱动,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时调整策略,有效应对学生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其次,反思改进是教师保持专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它涉及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持续审视、评估和调整,反映了教师的学习素养与发展素养。再次,创新求变集中反映了教育家精神中对教师“求是创新”的要求。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科学的发展以及数智技术的融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及不断探索应用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跨界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跨界合作能力需要教师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学习素养等专业素养的支撑,也是教师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协同,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沟通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融合与掌握多样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高质量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教师的专业实践与专业素养相辅相成。专业素养是教师得以开展高质量教育实践的支撑与基石,而专业实践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具体的专业实践的迭代循环,教师能够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螺旋式提升,践行新时代的核心使命。
基于教育家精神构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框架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径。后续,课题组将开展德尔菲及相关实证研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新时代中国教师专业素养的指标要素,并逐步研制分学段、分学科的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为修订和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等提供支持,为开展高质量的职前培养与教师培训提供指导,进而支撑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9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