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 | 多位专家共议需求侧革新之道

文摘   2024-11-22 17:33   北京  

“在未来能源系统中,能源的表现形式将以电力为主,但非连续的电力系统无法单靠高成本的储能来支撑,需求侧资源的开发无疑是重要方向。”在1121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EESIA)合办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革新”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强调。


EESIA在会上发布了《南方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研究》、《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两份专题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晓东在主题发言中指出,“虚拟电厂实现常态化运行,关键在于为所有的经营主体提供合理、持续、可预期的市场信号,并以经济手段对经营主体的电力消费行为形成长期和短期的有效激励,同时可以引导各类型社会资本参与虚拟电厂投资”。然而,当前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受多重掣肘。


EESIA的《南方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研究》报告认为,广东在南方电网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分析中极具代表性。广东虽已具备虚拟电厂运行的基础条件,但受主网传统装机存在相对冗余等情况的影响,导致虚拟电厂在现货市场中实现价值的空间受限。同时,局部配网需求逐渐凸显,但缺乏相关价格机制导致虚拟电厂难以实现功能价值。


《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22年,产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5.8%,是我国节能服务行业首次产值增速为负。2023年,行业规模发展企稳,但增速仍未恢复到“十三五”末水平。同时,节能要求的加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另外,报告指出,因单一的、节能潜力大的工艺以及设备的节能改造项目大部分已完成,节能服务产业正逐步与新兴的综合能源服务业态合流。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需求侧资源如何参与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展开讨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指出,需求侧资源的主要来源,一是分布式发电资源,需要基于地方资源禀赋,通过构建微网系统实现与大电网响应。二是可调节负荷,应基于负荷特点,在分析失负荷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可调节环节与可调潜力。这种调节一定是可预期的、可报告的。三是用户侧储能,它是未来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点。四是电动汽车,因为它的互动是双向的,可以归类到储能。


戴彦德认为,真正发挥电动汽车作用是靠发展换电模式,一方面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三个问题:充电时间、续航里程和买车贵。只有发展换电模式,把电动汽车电池利用变成一个加油站时,才能发挥这部分的灵活调节作用。最后一个是能效,在长时间轴上实现降需求、降负荷作用,需要依托综合能源服务来实施。他表示开发需求侧资源要摸清用户侧资源的属性,实现可变、可调和可控,并寄希望于AI技术助力电网快速掌握用户侧波动性,用AI调度来替代人工调度,解决电网堵点。同时,要实现全方位变革,包括通过规划提出目标,规范业务范围,由市场挖掘经济性等。


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认为需求侧是待开发的宝库,挖掘发挥需求侧资源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数智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系统运行管理规则要到位。她强调系统运行规则的完善是重点,并指出,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如何与系统调度机构进行衔接、应该及如何承担哪些必要的责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地。其次,她认为我国希望终端市场价格保持相对平稳的制度设计,难以激活新业态的参与积极性。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用能研究所陈宋宋认为,要真正发挥需求侧资源的作用,首先,顶层设计必须要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其次,市场环境亟待完善,由市场交易发现资源价值,避免人为设定价格上下限。再次,潜力挖掘方面,要基于生产工序特点分析响应成本和资源价值。最后,技术标准要打破各行业、设备之间信息感知与监测的壁垒,降低需求侧资源与电力系统的交互成本。

本文系《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独家稿件,作者系本刊实习记者版权所有,如需转载、使用或翻译成其他语言,需经本刊同意并注明出处。


编辑:赵紫原

审核:李丽萍

电联新媒
传递电力声音,联系电力企业,关注电力改革,服务电力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