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浚镇高家庄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摄
宽阔整洁的乡村小路,精巧素雅的农家小院,如火如荼发展的特色产业……初冬时节,走进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乡村,一幅淳朴文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光明村二期养殖小区,养牛大户周飞夫妇正在查看牲畜的生长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冯杰 摄
走进甘浚镇光明村二期养殖小区,养牛大户周飞正在养殖棚里投放草料,一头头牛儿吃得膘肥体壮。运动场、消毒室、青贮池等设施一应俱全。
肉牛产业是甘浚镇的传统产业,拥有5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户)200多户。
如何推动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甘浚镇畜牧站下了一番功夫。
“随着畜牧产业不断发展升级,全镇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养殖技术,助力养殖户增收致富。”甘浚镇畜牧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赵德兵说。
“存栏量200多头,主要养殖西门塔尔牛,体型健壮、上膘快。”周飞说,现在采用“五良”养殖技术,肉牛养殖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今年预计能收入15万元。
连日来,甘浚镇农田里机器轰鸣,玉米秸秆被打捆离田、整齐码放。“发展肉牛产业有优势,全镇8万亩制种玉米秸秆保障了牲畜越冬,降低了养殖成本。”甘浚镇副镇长牛文杰介绍道。
在速展村特色果蔬采摘园,管理员谈军年在察看佛手成熟度。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冯杰 摄
“您闻闻,我们这里种植的佛手有多清香。”初冬时节,正值佛手等水果采摘季,在甘浚镇速展村特色果蔬采摘园,管理员谈军年热情地介绍着果园里的水果。
大棚里还有柠檬、火龙果、桑葚……这些南方果树在这座西北小村落地生根,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摘乐趣。“这样的大棚还有200多座。”谈军年说。
“南果北种”特色种植的蓬勃发展,是速展村“两委”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产业、推进强村富民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速展村以发展制种玉米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动力不足。要发展要致富,就要进一步找准产业方向。
速展村坐落S18线两侧,紧邻张掖七彩丹霞景区。2018年,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取经”、深入群众听取意见,明确了“借助区位优势,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
“当时拆除了邻近公路的3个社139户老旧房屋,打造占地147亩的速展特色街区,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速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鑫说。
漫步在速展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排列,“西遇·宿集”景区、民宿、生态垂钓园、烧烤营地各具特色。
速展村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眉梢,用村民曹玉齐的话就是:“乡村环境好了,搬进了新房,村子发展活力更足了。”
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57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
近年来,甘浚镇速展村借助区位优势,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村里食堂里吃一顿饭才两元钱。”临近中午,甘浚镇高家庄村村民高怀东来到村里的“爱心食堂”就餐,话语中满是欣喜。
走进“爱心食堂”,阵阵香气扑面而来。记者看到盛好餐食的老人有序就座,吃得津津有味。“菜品有荤有素、营养丰富,符合老人的口味。”老人贾义明说。
“爱心食堂”开到村子里,解决了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这既是村里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的一种尝试,也是甘浚镇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体现。
“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这是甘浚镇党员干部的共识。
近年来,甘浚镇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和“三进三问三实”活动,及时解决甘浚村、高家庄村供暖改造等群众诉求200多个;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张掖”工程建设,为189名帮扶对象提供个性化上门服务;全面落实市委党建引领乡村治理“24字”工作法,有序解决S18沿线失地农民保险办理等急难事宜……
在张肃公路甘浚服务区不远处,甘肃张掖“旭东肉牛”集散中心挺拔矗立,交易棚、寄养圈舍、饲草棚等设施整齐排列。
“多亏了政府部门和区残联的资金支持,项目才能这么快建起来。”集散中心负责人周东说。
22岁外出务工,周东因一次高空作业失去右臂,返回家乡后先后开办公司、成立合作社、打造集散中心,一路走来,周东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
“为养殖户找销路,让买家少跑腿。”这是周东对集散中心的期待。在他的合作社带动下,吸纳周边农户就业超过500人。
一年四季,在速展村群众议事长廊,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村干部与商户、群众代表等围坐一起,面对面聊家常、谈变化,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党员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踏实履行职责,赢得群众信任。我们努力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用心用情把群众关心的‘小事’一件一件办好办成。”甘浚镇镇长曹增峰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