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五垒古雪 金沙波澜——访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余嘉华

时事   2024-11-28 19:09   云南  

余嘉华,1939年生于丽江,1962年昆明师院(今云师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被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编著有《云南风物志》《古滇文化思辨录》《木氏土司与丽江》《云南历代文选》等。



昆明市文林街文化巷,一普通住宅内。


室内洁净、明亮,一串海贝做的风铃,微风一吹,环佩叮当;沙发左侧一盆兰花,粲然盛放,艳若明霞。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对联,言:“玉垒千年存古雪;金沙万里走波澜。”主人余嘉华先生见记者被对联吸引,便缓缓地说:“我生长在玉龙山下金江之畔,这副对联可以说是我的座右铭。你看那玉龙雪山,终年白雪皑皑,是因为她积累了千年古雪。她虽然静穆不言,但她的光芒却辉映四射,烛照四字。这常让我想起方国瑜先生,他从不宣传自己,但他的名气还是那样大;你看那金沙江,融汇百川,认定目标,百折不挠,奔腾万里,终于融入大海。我常想:山川既养育了我们,也教育了我们……”


赤子一言,启人心扉。那生长在雪山之下、金江之畔的余嘉华先生,度过了怎样一个童年呢?余嘉华先生介绍说:“我的故乡在玉龙县巨甸镇一个小山村。我家世代都是农民,到我这一代,有点节余,于是我读了小学。1952年我小学毕业,那年村子里土地改革,我悄悄地跑去问土改工作队的一位丽江中学的老师,‘刘老师,上中学到底要多少钱一个月?’他说你俭省点差不多7万块,也就是今天的7块钱。7块钱虽然很少,但对一个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卖个鸡蛋也就是1分钱,打一双草鞋卖也就2分钱。我听听这个数字也就不敢再提,跟我爹劳动去了……”后来,同班同学都去丽江考试了,独余嘉华还没去。于是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来家访,说,现在有助学金可以申请,如果申请不到,校长和教导主任愿意每人拿出30%的工资资助余嘉华读书。余家很受感动,便决定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在左邻右舍资助下,凑足路费,余嘉华才去丽江参加了升学考试,考取后获得了助学金。这样,余嘉华靠助学金读完了初中。初中毕业后,余嘉华考取了不收学费的丽江师范学校,第三年被推荐考取了昆明师院(今云师大)中文系。


1962年,余嘉华以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他先教马列文论,“文革”后又教中国古代文学。后来,鉴于当时教古代文学的比较多,学校决定让一部分老教师开选修课。1988年开始,余嘉华先生开了“云南文化史”这门课。“我能开这门课跟方国瑜先生有一定关系,我大学毕业时,有一次在翠湖遇到了方国瑜先生,由于他听说我和他同是丽江老乡,他便建议我也搞一点云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我考虑到写些跟风文章意思不大,便又想起方国瑜先生的建议,于是花精力做了很多云南地方文化方面的积累。1978年,我写了《大观楼长联及作者孙髯》一书,(1979年国庆)30周年学校搞学术报告,我就讲了‘大观楼长联及作者孙髯’,反响很好。同年,该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那一期间,我还到北京、上海等地,调查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写有《闻一多在昆明》一书。两书出版后,社会反响都不错,《大观楼长联及作者孙髯》两年内印行了3次,用出版社的话说就是‘少长咸宜’。”余嘉华先生告诉记者。


因为有了《大观楼长联及作者孙髻》的好评,到上世纪80年代初要编写《云南风物志》时,出版社找到了余嘉华。“最初,他们要求我一人一支笔写到底,鉴于我当时还有其他很多事情,最后才决定由我主编、主笔。写作此书,我虽翻查了大量云南古籍,但我引用很少,引的很精,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的。我亲自去各地走访调查,如在腾冲就待了半个月,在昆明西山住了5天。所以,这本书现实感很强。此书1986年出版后,被誉为‘彩笔写云南’到现在共印行了9次,美国国会图书馆就藏了5个版本,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个版本改了些什么,所以就每种都买。”余嘉华先生介绍说。此外,该书还被作为培训云南导游的教材,为推动云南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2010年,方树梅先生著、余嘉华先生点校的《笔记二种》由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列入“云南文史书系”第一辑予以出版。说起此书,余嘉华先生说:“云南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两,方’,一为方国瑜,一为方树梅。方树梅先生的路子与方国瑜先生不太一样,他重点在文学方面。《云南丛书》的一些比较珍贵的本子,方树梅先生就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笔记二种》中的‘北游搜访滇南文献日记’,就详细记述了方树梅先生1933年北游12省访书的经历,这本书虽然很小,但对了解他的一生很有作用,对后人也是一种教育。方树梅先生的爱乡之心,体现在他对乡邦文献孜孜不倦的整理上。我作为后学,也应当努力向他学习。”


最后,余嘉华先生还向记者介绍了他做学问的心得与体会:“做学问要点面结合,不断螺旋型前进。有点上的研究学术才会有深度,有面上的视野才能把握点上比较准确的位置,或者揭示某一个事物的价值。没有面的视野没有比较,怎么能讲出点的特点和价值?若光是流于面上就觉得浅,必须在点上有所深入。我个人认为写一本书第一要提供新的资料,第二认识一定要超越别人,或者说有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深度。没有深度的作品我认为是没有分量的,那怕只比别人深一小点,也是体现出你自己的水平。原来我是从点上深入,后来又从面上扩开,然后又深入点、面,相循以进。点上的编、著如《大观楼长联及作者孙髯》《李群杰文集》《木氏土司与丽江》《担当诗文全集》《钱南园诗文集校注》等;面上的编、著如《云南风物志》《云南文化史提要》《古滇文化思辨录》《云南历代文选》等。此外,写著作文字、结构上要活泼多姿,要切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字要典雅、流畅,太俗的文字不能陶冶性情,但不能花哨,不能华而不实。结构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格式,我写论文每篇都力求不一样,角度变一点。学风上,要严谨求实,特别写文史著作,一定要史料可靠,自己去翻,自己去查,好多东西百闻不如一见,我自己不翻着、看着的东西我一般不用、不写,别人的是人家的,我不愿意去抄。从内容上,我编着的东西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爱国的思想。比如我写担当、钱南园、李渔阳、孙髯、闻一多等,都突出他们爱国的思想……但关于云南文化的推介工作,应该说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我虽然人微言轻,但我会坚持一直做下去!”


玉龙银川,烛照尘寰——这古雪的光辉,照亮了余嘉华先生的书房;金沙赤水,奔腾万里——这金江的波澜,在这位古稀老人的心中,永续地喧响……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4月27日第07版)

作者:伏自文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张莹莹




    


云南政协报
政协组织的宣传窗口,政协委员的精神家园。作为云南省政协的机关报,《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省各级政协及政协组织的工作动态,也可以聆听政协委员心系云岭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的拳拳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