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 燕系古玺

文摘   2024-11-07 07:58   河北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跻身于战国七雄的大国。燕国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聚集了诸多不同的文化,其主要由周文化、商文化、张家园上层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组成。期间涌现出了一批重要历史人物,如燕昭王、乐毅、秦开、骑劫、栗腹、剧辛、将渠、蔡鸟、荆轲、秦舞阳、苏秦、田光、高渐离、子之等人。在燕国八百年间的历史长河中,能工巧匠创作出了高古沉雄、精美绝伦的“燕系”玺印,它与“秦系”玺印的承前启后、“齐系”玺印的诙谐趣味、“楚系”玺印的奇诡浪漫、“晋系”玺印的巧思精工有着很大区别, “燕系”玺印所呈现的图义是一部诸文化因素的渗透酿成的燕文化思想史,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国玺印表现为线条均匀,结构规范,形制也比较统一。它们的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体型是正方形,坛子钮,印面的边长为2.5厘米左右,印钮和印台之间有着明显的阶梯,大多为白文,白文古玺多在四周加以边栏,制造工艺有铸造,也有凿刻。有少部分朱文古玺出现,朱文尺寸大小不一,小的边长约为1.5厘米,大者印面超过5厘米以上;第二种形制为长条形,铸造有印钮,印钮多为圆柱形,多为朱文印,印文笔画较细,制造工艺多为铸造。由于燕国文字体系年代久远,致使目前有些出土的文字,我们还不能破译和识读,通过对印文的考证,后人知道了燕国军事、官制、社会等方面的多种信息。
燕国玺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章法上多参差错落,印文排列生动自然,大开大合,方圆有致。篆法结体上伸缩屈伸,避让增损,变化多端。朱白线条呈现出浑朴粗犷的气息,深邃的远古气息跃然印面之上,处处表现出雄浑质朴的美感。其和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印章的风格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
燕系出土印章“日庚都萃车马”不仅是燕国玺印中的神品重器,也是战国时期玺印中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它是一件烙马印,铁质,正方形,边长6.9厘米,朱文,从尺寸上讲是战国古玺中最大的印章。其1892年出土于河北易县,后被晚清学者王懿荣以600两白银收购于易县裴某处。后在战乱时期不幸流落到了国外。



/ 战国燕系古玺欣赏 /

     
(犬+昜) 期私羿 (旗)
官印
涣盦

大司徒长勹乘
官印
上海博物馆
"勹"像人侧面俯伏之形,即符之初文,当读作符。"乘"读作证,二者古音相近。"大司徒"为中央政府之司徒。“符证”是指检验之功用的证件
外司炉(聖)鍴
官印
故宫博物院
鉨文"外司",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第三字"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鍴"读为"瑞",《周礼·春官·典瑞》中郑玄注:"瑞,节信也。"《说文》则释:"卩(节),瑞信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此鉩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鉨。吴振武先生将第三字释为"聖"
日庚都萃车马
烙马印
有邻馆
此玺于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北易县,被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发现,用六百两白银购得。可惜于二十世纪初被日本人藤井善助购去,现藏于日本京都有邻馆.此朱文巨玺,边长超过7厘米,为战国玺中最大者
长午
□ 满
银质
倚石山房
长生虻
黄宾虹
畋生(马尹)
黄宾虹
公孙生 □


  
彝吴(夷吾) 建
银质
长平君相室鉨
玉质 官印
天津博物馆
此玺长3.3厘米 宽3.3厘米 高1.1厘米。玺文第四字或释为传,并认为该玺为掌管传室的官吏所用。第三第四字相室应该理解为家相。“长平君”为燕国封君,该玺当为其家相所用之物
□ 市(師)之鉨
倚石山房
□(氵禾) □ 都司徒
官印
黄宾虹
平阴都司徒
官印
故宫博物院
春秋时期,齐、晋均有"平阴",燕之"平阴"文献无载,其地在今山西阳高。战国时期燕国货币有"平阴布",出土于东北和朝鲜一带
怳‍阴都左司马
官印
故宫博物院
第一字旧释为恭。当释为怳,读作广。"广阴"与广阳水有关。燕国货币中有"怳昌",即燕之"广昌"。该玺当为燕国广阴之地司徒所用之物‍
雷旦都司工
官印
故宫博物院
鉨文为地名"雷旦"的专用字,"雷"字在此处疑读为"漯"或"灅"。《说文》有释:"灅水出右北平浚靡,东南入庚。"即今河北沙河。漯水与灅水的主流均在当时的燕国境内,雷旦之名可能与此二水有关。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雷旦邑负责工程建设的司空官鉨
□(尹)巨
倚石山房
長 □
倚石山房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图像。

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造像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 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禳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悦福斋
搜罗 魏碑墓志,造像类字帖(无水印) 与书友共享。 感恩您的关注与转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