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结束的南京马拉松比赛中,李芷萱以02:26:17的成绩获得赛会第二、国内第一,创造南马国内女子最佳成绩!激动人心,观众欢呼她的强势回归。
不过,不为人知的是,李芷萱带伤参赛,险些打破个人最佳。她腿上的肌贴应该是髂胫束的伤痛,终点线上的蹒跚步态让人揪心,赛后的她亟需休息和恢复。
这一事件引发讨论:运动员带伤完赛是否合理?普通跑者是否应仿效?大众跑者与专业运动员有何不同?日常训练应关注哪些要点?今天,我们就来浅谈探讨这些问题。
训练场地
日常训练,田径场跑步比较枯燥,但是好处多。相比于路跑,田径场训练可以大大降低受伤风险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当我们训练时,前提是保证安全和尽可能少受伤。由于柏油路地面太硬,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者相关的肌肉不够强的话,长期路跑对跑者的脚踝和膝关节负担很大。其次,田径场训练更能提高训练质量。马拉松训练要求系统、连贯、科学。田径场固定、简易,地面舒适,更利于跑者贯彻和完成。如果家门口附近有煤渣跑道或土路的话更佳。煤渣跑道或土路,虽然跑的时候很累,但地面缓冲好,不仅能降低受伤风险,还能间接加强腿部力量和脚踝力量。运动负荷大众跑者如果不想走“专业路线”,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建议大家每周的训练次数保证在3-4次(冬训期间可适当增加到4-5次/周),至于运动负荷要根据自己现有的运动能力以及接下来比赛目标来制定。通常,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从准备全马的角度来讲,每趟课的总负荷控制在16公里以上,每周的总运动量要控制在50~70公里(冬训期间可以略微增加一些)比较好。运动内容所占比列:有氧训练70%,混氧训练20%,无氧训练5%,核心训练5%。宁可多跑一步,也不多快一秒
马拉松训练主要包含运动跑量和运动强度两个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有时候当我们注重运动跑量时,运动强度就上不去,而注重了运动强度,运动跑量又很达到要求。对于业余马拉松训练,训练初期应该先注重运动跑量,其次再追求运动强度。相对而言,业余跑友的运动能力相对薄弱,训练也没有专业运动员那么系统,如果放弃日常的周期训练,缺乏运动跑量的持续积累,过早地追求运动强度,不仅受伤概率将大大提升,运动效果也未必好。所以,建议业余跑友大部分的训练时间还是应该强调“宁可多跑一步,也不多快一秒”的训练原则,也就是多以持续性比较久、强度比较低的有氧耐力跑为主,到了赛前和夏季等必要时机,可以增加一些强度训练。
崇尚优美、实效的跑步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每个人的跑姿基本属于先天的,后天改进的空间并不大,所以大家绝对不能盲目去改跑姿。而且,在改跑姿之前,一定先要加强身体力量训练(上肢力量、脚踝力量、腿部力量、躯干部位力量等),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不然很容易造成伤病。只要核心力量增强了,才能保证在跑动过程中身体重心稳定,后蹬有力、脚下弹性好,上、下肢发力协调。当然,技术也会受运动能力、竞技状态的好坏而变得不稳定。通常,运动员状态最好的时候,技术会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技术也会有一个主动自我修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当您的运动能力和竞技状态逐渐恢复后,自然地还会向一个最合理、最实效的技术轨迹伸展。总之,关于跑姿,没有最科学的,只有最适合的。
文末福利 点赞、在看、分享本文至朋友圈,截图发送到后台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们将从所有留言中抽取2位幸运粉丝,各赠送跑步装备一份!
开奖时间:11月25日后,将在本文评论区回复中公布并通知中奖者,若未按规定参与视作无效,中奖者仅限“跑步侠”粉丝,最终解释权归跑步侠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