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极则”——秦 李斯《泰山刻石》

旅行   2024-11-25 22:32   浙江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又称“泰山十字”。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庄,修长宛转,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各纵27.8厘米横14.3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来自上海博物馆2006年《中日书法珍品展》)。




 “泰山石刻”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它是秦始皇为记颂其德而命丞相李斯作,上面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等内容,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后来移到碧霞元君祠之东庑。清乾隆五年(1740年),祠遇火灾,刻石不见了。直到嘉庆二十年(1796年)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两块,后移至岱庙。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7字完整,“斯昧死”3字残缺。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自统一天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9年)开始东巡,为彰显自己“横扫六合,威震四海”的统一功绩,在各地共立了6块小篆碑刻,分别为峄山石刻、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前四处刻石皆在山东,峄山石刻真迹到唐时已毁,杜甫有诗为证曰:“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而芝罘早已不知去向。碣石不详所指,或以为在当今之河北境内。会稽为今浙江之绍兴,会稽石刻唐时尚好,至宋则已不见诸着录。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而琅琊台刻石仅86字清晰。泰山石刻宋欧阳修、赵明诚皆曾目击。泰山石刻的拓本以明安国所藏北宋拓本最好,存165字。

《泰山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称,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小篆字体,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
《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各纵27.8厘米横14.3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泰山刻石》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




兰亭书会
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