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乘法表,大秦帝国黑科技......

文摘   2024-10-19 18:59   上海  
自上小学起,加减乘除便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乘法,掌握了乘法,不仅是掌握了一种计算方法,更是掌握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学校考试还是日常运用,每一天,我们都离不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然而,越是熟悉的事物就越容易被忽视,很少有人思考过乘法到底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秦家咀楚简《九九术》


2023年12月21日,中央台新闻客户端报道:

湖北荆州的秦家咀编号M1093的战国楚墓,发现大量战国楚简



据介绍,这批简牍数量众多,文字内容丰富,为近年来重要的楚简发现。



其中重要一点是发现了最早的乘法口诀的实物叫《九九术》。简文是说五七三十又五,四七二十又八,三七二十又一,这一次发现比里耶秦简还早一个多世纪。




2里耶秦简《九九表》,大秦帝国黑科技



里耶古镇,位于今湖南省与重庆市交界处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
2002年六月,考古人员在古镇一处即将用于建设水库大坝的河滩上,发现了五口古代遗存的深井,后经发掘,在其中的一口水井之中发现了一些写有古代文字的木质竹块。而后,在接下来几天的考古工作中,又陆陆续续在古井较深的位置出土了越来越多的竹简,加起来有三万六千多枚,这些竹简,后来经过考古人员的研究和判定,被命名为“里耶秦简”。
在考古现场清洗出土的秦简时,一枚长22厘米、宽4.5厘米的木牍引起了考古工作人员的注意。经过一番辨认,排列整体的乘法口诀表映入眼帘。
是的,这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乘法口诀》,距今2200多年——这说明早在秦朝,我国古代的人民就已熟练掌握乘法交换律,并将其用于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计数中。

出土的里耶秦简“九九乘法表” 长22厘米,宽5厘米,现今珍藏在里耶秦简博物馆,是镇馆之宝。书简上的内容与今天的乘法口诀没有多大出入,不过顺序有所颠倒。



秦家咀战国楚简《九九术》(左)与里耶秦简《九九表》(右)对比图。


从《九九术》这支楚简的扫描图片可以看出,竹简已变形,字迹有些许模糊。目前经过释读已可确认简文:“二;五七卅=(三十)又五,四七廿=(二十)又八,三七廿=(二十)又一。”专家将其暂命名为《九九术》,即乘法口诀。

里耶秦简中写有九九乘法口诀表的木简 ,口诀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直到结尾的“凡千一百一十三字”,共三十九句。每句口诀书写为一竖行,从右向左排列。全表从上至下排成六栏,各栏的行数依次为6、7、7、8、7、4。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十进制乘法口诀表实物。填补了古代早期数学计算口诀的历史空白,值得今天全体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


秦简改写了世界的数学发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表是在1600年前发现的,这就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32600年前,会背乘法表就是人才



从秦家咀墓地里出土的楚简“九九术”,虽然历史悠久,但这只不过是保存下来的实物,而在一些文字记载里,乘法出现的时间可能更加久远。
九九乘法口诀”可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是有史料证明的。《战国策》、《荀子》《管子》等书中都有“六六三十六”、“三九二十七”等句,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从小就开始背诵的“九九歌”,在常人看来并不值得重视,人们还常常把“心思多”比喻成“小九九”。当时许多古籍如‌《荀子》、‌《管子》、‌《淮南子》等都引用了乘法口诀。
而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的说法则是:“昔在包牺氏……作九九之术。”从史书来看,发明创造九九乘法口诀对的人,或许是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伏羲氏(黄帝时期的神话人物)。



在《韩诗外传》中还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齐桓公想要招贤纳士,但是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有人响应,这时,有一位“东野鄙人”“以九九见”,齐桓公略带嘲讽地说:“九九足以见乎?”而“东野鄙人”的回答则打动了齐桓公:“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会九九术并非什么大能,而齐桓公仍然能够以礼待之,那么会其他才能的贤士也必将纷至沓来。这则故事说明了至少早在齐桓公的时代,乘法口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会,但是对于当时的“士”而言,则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乘法在故事中所发挥的讽谏作用更是让人对“东野鄙人”的智慧拍案叫绝。
这个故事出自《韩诗外传》,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应该就有了九九乘法表。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这项技能已经不仅仅是掌握在几个人手里,但是它依然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要不然,一位达官显贵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将它带进自己的坟墓呢?
在1981年的深圳,考古人员在对一座东汉的墓地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块青砖,墓地中发现砖瓦并非什么稀罕事,但这块青砖有所不同:也许烧制这块砖的是一位年轻的泥瓦工?他趁着砖坯未干,在上面写下了两行文字,第一行是“三九二十七,二九十八,四九三十六”;第二行是“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四十五”,其中,第一行中有一些顺序错乱,而且“七”还写成了错字,但正是这些小的谬误为这块青砖平添了几分质朴和可爱。也许这只是一次匠人在工余时的无心之举,却向后人展示了乘法之于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这些无不提醒着人们,也许在更深的土层之下,尚有比秦家咀“九九术”更为久远的遗物等待着人们的发掘。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里耶秦简“九九乘法表”已成为当时流行的数学教材。基于“十进位制”而发明的“九九乘法表”,使乘、除等数学运算更丝滑。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这两项发明向西传入了印度、波斯;向东则传入了高丽和日本。

13世纪后,“九九乘法表”终于传入了西方国家,不过当时也只有大学级别的学术部门才能学到。

“九九乘法表”让我们的运算能力突飞猛进,更是中国学霸在国际数学大赛斩获大奖的法宝之一。这一发明,不止让中国人的计算速度超前于他国,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也蕴含了中国历史一脉相承的精髓。



资料来源:

《澎湃新闻》《湖南新闻》《中央台新闻》、视频、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鼓励一下~

Photos and History
看见历史,铭记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