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因为关节的隐隐作痛而夜不能寐?或许,这正是类风湿关节炎(RA)向你发出的警告。但遗憾的是,在我国,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中,RA的早期诊断面临着重重困境。概念不清、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许多患者在症状出现后长时间未能得到准确诊断。据CREDIT数据显示,我国RA患者从症状出现至确诊的中位时间长达1.9年,而国际上公认发病1年内是控制RA疾病进展的关键治疗窗。这意味着,多数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不仅如此,治疗规范的欠缺也是我国RA诊疗的一大突出问题。甲氨蝶呤作为国际公认的首选治疗药物,在我国的使用率仅为56.7%,且剂量偏低。柳氮磺吡啶、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也不充分,使用率远低于国际水平。此外,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如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使用等。
达标治疗理念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贯彻不够,虽然要求在6个月内使患者达到病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并长期维持,但我国RA患者治疗达标率仅为18.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半数患者治疗1年后仍未达标。
疾病监测与管理方面也存在短板。RA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但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差,缺乏长期规律随访意识。部分医生对随访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宣教不够,导致规范随访率低。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RA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推广规范化治疗方案,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让每一个RA患者都能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与RA的斗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关注并转发这篇文章,为改变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现状贡献一份力量!
原创不易,记得点赞关注哦
觉得有用的话,也欢迎转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