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前的老药铺在抓药方面定了很多规矩。比如,有人拿着药方子来买药,看过方子后,小工只能做一件事——想必大家都见过有一层层小抽屉的中药柜吧,小工的工作就是逐一找到盛装方子上所列药材的小抽屉,然后把抽屉逐一拉开。仅此而已。按照药铺规定,此后,再由大工核对药方,然后从小抽屉中取出各种药材,摆在柜台上。最后,由老师傅第三次核对药方后,再将各种药材分开包装,并贴上仿单(药品的说明书)。这才能将药交给买药之人。
其实,药柜的小抽屉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药名,照方抓药是只要认字就能干的工作,何必弄得如此烦琐?但在药行人看来,可不是这么回事——吃药是关乎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的大事,绝对马虎不得。这样做,是以三重保险的程序,保证不抓错药。
说到中药柜,还有个讲究:那一个个小抽屉中的药材不是随便放的,药性相近的药材才会被放在邻近的抽屉里。为何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好找;二来,不将相克之药相邻放置,也是怕万一抓错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这些老规矩无不体现了从前药行人的专业与良心。
二
《宋史》记载,樊若水是南唐时期一名普通的书生。当时南唐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像樊若水这样胸有鸿鹄之志的人却不被任用,连进士都考不上,他非常郁闷。他听说崛起于北方的赵匡胤有雄才大略,正招贤纳士,便产生了投奔的想法。
数月之后,樊若水抛家舍业,跋山涉水,一口气跑到大宋都城开封,然后直接向皇宫里递送了一封自荐信。读了自荐信的赵匡胤,竟仰天大笑,高呼一声:“南唐李煜小儿,已尽入我袋中。”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拍板:“人才难得,此人重用!”
而樊若水的人生,也就此飞黄腾达——先被特许参加进士考试,然后官至舒州军事推官,到任不久,又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
樊若水的平步青云招来了其他官员的羡慕和忌妒,一封封弹劾批评的奏章呈上了赵匡胤的案头。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大宋军队在樊若水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越过长江天堑,直捣黄龙,俘虏了南唐国主李煜。
原来,当樊若水决定投奔后,他就想给赵匡胤送上一份不同凡响的见面礼。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大宋之所以长期攻不下南唐,绝不是军事原因,浩荡的长江屏障才是宋军最大的障碍。樊若水颇懂兵法,也读过不少有关地理和水利的典籍,加上他长期生活在长江边,对长江的渡口、关卡、要塞等都了如指掌,便决定帮赵匡胤架一座浮桥。
在那个年代,要想在广阔的江面上架设一座浮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技术,还要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得出江面的准确宽度,才能有针对性地准备架桥的物资,并在岸边搭建浮桥的固定设施。为掩人耳目,方便勘察测量,樊若水经人介绍,到具有地理优势的广济寺,当起了和尚。
一有机会,他便来到牛渚矶边察看地形,并暗自绘下图纸,标上记号。为了得到长江水面宽度的准确数字,他经常以垂钓为名,划着小船,带上长长的丝绳,在采石江面上不知疲惫地往返数月,反复测量。
为了给将要建造的浮桥做好固定,樊若水又向广济寺捐献了一大笔钱,建议寺庙用这笔钱在牛渚山临江处凿出一个个石洞,供奉佛像,名义上是保佑过往船只平安,实则是为宋军日后渡江做好准备。
他“请造浮梁以济师”的计策和精心绘制的堪称人类桥梁工程学新纪元的技术报告《横江图说》,令宋太祖惊叹。书信上不但有详细的施工规划与精巧的设计,就连采石江面上的水纹深浅都有标注。几乎每个字,都是他冒死在江面上往返勘测得来的。樊若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和缔造者。
(摘自吉林摄影出版社《人生很贵,请别浪费》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