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7问,还有90%的人被蒙在鼓里

时尚   2024-11-09 10:04   新疆  

名包和名表的光环褪色之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奢侈品更贵的时代,而具有艺术性的奢侈品的相关谈资,更难能可贵,彰显文化与品位。整理了7个鲜有人知的和田玉知识与君分享。


//
和田玉在清代以前开采情况怎样?
//
 
和田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开发利用,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起至清代末年止,约4000年内和田玉共计开采量约9968吨,平均年产量2.5吨。
清代和田玉开采量达到高峰。公元1789年叶尔羌伯克,玉素甫组织开采过三块大玉,总重13.2吨,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6吨。

我国现存的玉雕件“大禹治水”重达一万零七百斤。现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由一块巨大的青白玉雕凿而成,这块巨玉采自昆仑山,用了3年时间运到北京,后来通过京杭大运河又运到了扬州,扬州集能工巧匠百余人,又用了6年时间才雕凿成这件举世闻名,堪称中华和田玉之最的国宝。

(局部)
//
古代有染色玉吗?用什么方法?
//
和田玉仔玉料染色从宋代就有染色的,多用老提油法上色。具体方法就是将产于新疆的虹光草(似茜草),成汁后,再加入少许卤砂(天然氯化铵),把仔玉埋入,再用火烤,使红色渗人玉之疏松部位及纹理的深部,如同鸡血。
明清时期用新提油法作沁色,用红木屑火可得红色,用乌木屑煨火可得黑色。如果保留玉的本质,可将石膏粉贴于玉上,贴处则色不浸入。还有用紫柳树之脂,涂于玉上,以火提之即红。若再涂以蜡火煨之即黑。

在清代末年,油提法是将油热到半沸,以绳系玉,把部分玉浸入油中煎之。掌握油煎时间长短,所煎部位的大小,使色有深浅之变化。还有一种方法即“叩锈”:将仔玉拌入铁屑中,再淬以热醋,放置湿地十余日或数月后取出,玉被铁屑所蚀,追体呈桔皮色纹状纹中铁锈呈深红色。
另有一种“牛玉、羊玉”的传说:将活牛或活羊的腿割开,把仔玉放入其中,用线缝固,数月或数年后取出,则玉上带有血沁。原书作者认为这只是一种传说,没有科学性。
//
和田玉名称怎么来的?
//
在古代和田玉的称呼五花八门,被称为:“昆山之玉”、“塞山之玉”、“禺氏玉”、“钟山之玉”或“回部玉”,维吾尔族则称和田玉为“哈什”。
追本溯源,秦代称和田玉为“昆山玉”,以产在昆仑山而命名,以后又称为“于田玉”,是因产在当时的于田国而命名的。到了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田直隶州后,开始用“和田玉”这一名称。
//
中华民族为何有佩玉传统?
//
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距今3000多年)贵族佩玉就非常盛行。儒家认为:玉有许多美德,认为玉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提倡“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主张“君子必佩玉”。
古代从天子到贵族士大夫都要佩戴玉饰品,佩玉既是表示身份的高贵,也是具有高尚品德的象征。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佩玉之习已流传至今。现时佩玉,是人们祈福平安、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理想追求的表现,也是美的装饰。
//
和田玉的糖色会褪掉或变淡吗?
//
和田玉中的糖色,实际上是由和田玉中的铁质渐变而成的,Fe3O4渐变成Fe2O3,遇水进一步变为褐铁矿,如果长期处于干燥地方褐铁矿会变质,进而被磨蚀掉、糖色逐渐变淡、变散。
如果玉中的铁元素被人体吸收、红色也会变淡。或者长期使用某种化妆品,化妆品中的化学成分与铁元素起反应,也会使铁减少,糖色变淡。
//
“子料”“籽料”“仔料”究竟用哪个?
//
“子”是父子关系中的“子”,实际上仔玉与原生矿的玉是同时形成的玉石,只不过它被风化分离,冲刷到中下游形成仔玉而已,所以原书作者认为用这个“子”来形容有些不妥。“籽”是植物的种子,如菜籽、花籽。原书作者认为“籽”欠妥当。
《辞海》特别对仔料加以详尽的叙述:“‘仔料’亦‘仔玉’,经风化和流水搬运磨蚀而产于河床中的卵石状软玉(即和田玉,笔者注)或翡翠的原石。质地致密细腻,品质优于‘山料’。表面有薄厚不一的风化层,俗称“皮”,常用于作山仔雕。”
现在玉友之间交流和媒体多用“籽料”,也有人用“子料”,无论是用哪个,不影响正常交流是最重要的。
//
和田玉美在哪里?
//
石之美者为玉,玉是石之王,美的代表。
和田玉色美:颜色柔和,给人以悦目畅心的感觉,白如羊脂,黄如蒸栗,黑如墨漆,青似竹叶,绿如翡翠,颜色纯正,不偏不邪。和田玉触觉美:手抚之光滑细润,温润可人。
和田玉音色美:敲击或碰撞,声韵延绵悠长,徐徐如风似琴,有“绕梁三日而不尽”之感。和田玉工艺品摆放在家中是生活美的享受,佩在身上是精神向往,祈福纳祥之寄托。和田玉美,美在每个人的心里,灵魂里!

#和田玉  #新疆玉  #和田玉鉴赏  #玉雕设计

特别推荐:新疆玉网上商城


图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到店品鉴 :新疆玉大山工作室

微信:18196117583  / 18999352987  

编辑:大山

新疆玉
和田玉文化传播,珠宝、玉石玉器行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