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工作坊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工作坊
文/张鸿宾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绝大部分画画的人未必知道,绘画颜料在历史上曾经作为珍贵的遗产,是要写在画家遗嘱中,将其留给自己的亲属用作继承的。在文艺复兴时期,昂贵的颜料是画家作坊(工作室)重要的财产之一,传承或遗留给家人及得意门徒。
一件艺术作品的品质,除去艺术家自身的因素之外,其最重要的是由各种各样的颜料、介质等不同原材料构成。然而,这些又取决于画家的钱包大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取决于赞助人的资金状况。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画家作坊
The Renaissance painter workshop is a cradle for cultivating future artists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工作坊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使用的颜料既有相对便宜且容易获得的植物、花朵和浆果等有机材料制成;也有非常昂贵的有色金属和矿物质制成。如:群青在所有颜料中价值最高,因为来自路途遥远的地方,阿富汗是它唯一的来源渠道。天然群青是文艺复兴时期备受推崇的颜料,由于价格昂贵,常用于宗教场景中画圣母的披风。这种蓝色颜料在色泽、着色力和耐久性方面都具有优越的品质,在合成群青出现之前,它一直是最昂贵的颜料之一。出于这个原因,画家委托合同和订单中,通常会对某些特别名贵的绘画材料加以限制,以便使完成的作品所支付的费用,能在赞助人的承受范围之内。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工作坊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工作坊
当时的绘画颜料可从商人、药剂师和修道院里购买。价格也因原材料的等级和颜色有很大的不同,如:1389年,28克(1盎司)群青(当时称之为“阿克里蓝宝石”)在第戎的价格为 4 法郎,足以购买 3.6 公斤(8 磅)朱砂、7.2 公斤(16 磅)铅白或 300 张非常精细的金箔。因此,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艺术家不使用群青,而是使用便宜十倍的蓝色。还有就是本文里所重点介绍的一种非常特别的红颜料——“胭脂红”, 另一种画家调色板中昂贵的颜色。它们是用胭脂虫等昆虫的碎鳞片研磨而成。
cochenille
胭脂红·历史追溯
In the history of Spain, the trade value of rouge used to rank second only to silver. This shows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blush in European countries at that time.
萨波特胭脂虫在仙人掌寄主仙人掌上筑巢
油画颜料的成分一般从植物、花卉、泥土、矿石等中提取,不足为怪,但是从昆虫身上获得或多或少有些匪夷所思。2019年10月我们从“马德里文化遗产保护及修复高等学院”,请来了资深教授、古典绘画修复专家伊莎贝拉.罗德里格斯.桑丘博士,在宋庄开办了一期西班牙黄金时代艺术大师“委拉斯凯兹材料与绘画技法研修班”。算是对同年5月我去西班牙该学院访问,回国后落实合作项目的回应。
我清楚记得,开课第一天伊莎贝拉博士从她携带众多师范用的材料里,取出一个装有鲜亮红色的小瓶子,对大家说道:“我特意从西班牙带来了几种在中国不太常见的绘画颜料,这个红色的颜料叫‘胭脂红’。是一种用昆虫做的油画颜料,它产自墨西哥……”这是我第一次亲眼所见有些神奇的“胭脂红”。
雌性胭脂虫
在画家眼中大概颜色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特定存在的价值,也是彼此不可替代的。在胭脂红没有出现之前,没有哪一种颜色是完美的,直到胭脂红被西班牙人从殖民地带入欧洲之后,才终结了之前那种对颜色的判断。倘若世上有一种能称得上完美色彩的话,那一定非胭脂红莫属!
在西班牙历史上,胭脂红贸易价值曾经排名第二,仅次于白银。由此可见胭脂红在当时欧洲国家中的地位和价值。新墨西哥州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 (MOIFA)曾经举办了一场名为“染红世界的红色”的展览,这个展览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展览跨越两千年,横跨四大洲,展出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近一百三十多件展品。展览旨在探索胭脂红在十六世纪兴起、十八世纪衰落以及二十世纪末又重新复兴的过程。展品不仅从世界各地借用、运来了不同的胭脂红,还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发现和验证胭脂红更为广泛的价值与用途。
《瓦哈卡州胭脂虫采收》公共壁画,
作者:墨西哥阿图罗·加西亚·布斯托斯
“胭脂红”天然存在于某些甲壳虫中,如:胭脂虫、亚美尼亚胭脂虫和波兰胭脂虫。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北美和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就使用胭脂红染料;秘鲁居民自中地平线时期(公元600-1000 年)早期就开始生产胭脂红染料用于纺织品。胭脂红染料在前哥伦布时代被广泛使用,常用于礼仪纺织品和统治者穿戴的纺织品。
一位农民从仙人掌中采集胭脂虫
“胭脂虫”这个词是法语“ cochenille ”源于西班牙语“ cochinilla ”,而后者又源于拉丁语“ coccinus ”(意为“猩红色”)。胭脂红是一种天然有机染料,由雌性胭脂虫的干燥尸体制成,这种昆虫生活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各种仙人掌植物上。这些胭脂红沉淀在粘土上,人们把它从植物上刷下并收集起来,然后晒干。胭脂虫染料是三类红色昆虫染料之一,所有染料均为蒽醌衍生物。其各自化学结构中的主要颜色成分是胭脂虫酸(胭脂虫染料中)、和紫胶酸(紫胶染料中)。
cochenille
胭脂红·价值用途
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的加冕披风,用胭脂染色的丝绸,绣有金线和珍珠。1133-34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胭脂红酸是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的,经过处理后可生成胭脂红,这种红色可以产生深红色和猩红色等各种红色。工人们从寄主植物上采集雌性胭脂虫。用热水浸泡或阳光、蒸汽或烤箱加热的方法杀死这些昆虫。每种方法都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从而产生各种外观的商用胭脂虫,必须将昆虫干燥至其原始体重的30%左右,才能不腐烂地储存起来。大约需要七万只昆虫才能制成一磅胭脂虫染料。
出自《征服墨西哥》系列,描绘了 1521 年
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攻陷特诺奇蒂特兰城
十六世纪,西班牙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为大西洋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新的色彩。西班牙人迅速利用胭脂虫鲜艳而浓烈的色彩来寻找新的贸易机会。胭脂红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在殖民时期,随着绵羊被引入拉丁美洲,胭脂虫红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胭脂虫红的颜色最鲜艳,而且与用前西班牙时期的材料(如棉花、龙舌兰和丝兰纤维)制成的衣服相比,胭脂虫红在羊毛服装上的染色更牢固。当欧洲市场发现了胭脂红的品质后,对它的需求急剧增加。自此以后,胭脂红已成为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奢华羊毛纺织品中“最受推崇和最具帝王风范”的颜色。
cochenille
卡拉瓦乔·&胭脂红
巴洛克画家在作品中使用胭脂红,例如卡拉瓦乔的《音乐家》(1595年).《音乐家》是卡拉瓦乔代表作之一,卡拉瓦乔于 1595 年左右进入红衣主教弗朗西斯·马利亚·德尔蒙特的家中。《音乐家》被认为是他专门为红衣主教创作的第一幅画作。
文艺复兴时期蓬勃发展的贸易,将稀有颜料带入欧洲,为其艺术特别是绘画方面,带来了色彩上的革命性变化。胭脂红、靛蓝等新型颜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鲜艳的色彩。这些奇异的颜料彻底改变了绘画和纺织品的质感与品质,拓展了艺术家对色彩探索的广阔空间,使其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多元与生动,从而创作出更加逼真和富有情感的作品。
从历史上看,胭脂红因其鲜艳和浓烈而成为一种珍贵的颜料。它经常与其他颜料混合以产生一系列红色和紫色。鉴于其成本高昂,它通常用于重要的委托或绘画的特定焦点区域,例如肖像画中的服装。胭脂红通常很光滑,流动性很好,尤其是在油画和水彩画中,它是一种非常鲜艳的颜料,因此,仅仅少量就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
意大利卡拉瓦乔的《圣托马斯的怀疑 》(1601–1602)
卡拉瓦乔将胭脂红作为其风格的基本元素,在《圣托马斯的怀疑》中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效果。《圣托马斯的怀疑》是意大利巴洛克大师卡拉瓦乔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卡拉瓦乔的《圣托马斯的怀疑》有两个亲笔签名版本,一个是吉罗拉莫·马太(乔瓦尼·巴廖内)的教会“的里雅斯特”版本,目前为私人收藏;另一个是文森佐·朱斯蒂尼亚尼(皮埃特罗·贝洛里)的世俗“波茨坦”版本,后来被普鲁士皇家收藏,现存于波茨坦无忧宫。
卡拉瓦乔《艾玛乌斯的晚餐 》
cochenille
丁托列托·&胭脂红
“胭脂红”在十五、十六世纪画家们的调色板上,是必备的颜料,其中包括:丁托列托(在雅格布·丁托列托的几幅画作中,他使用了胭脂红,其中最著名的是《文森佐·莫罗西尼肖像》(1575-80 年)和《基督为门徒洗脚》(1575-80 年))和《奴隶的奇迹》。
雅格布·丁托列托《基督为门徒洗脚》
《基督为门徒洗脚》是丁托列托喜爱的主题,至少有六幅这一题材的画作,由威尼斯的多个教堂订制。故事源自《约翰福音》丁托列托在画中描绘人物的各种姿势和动作。现在六幅画中已有四幅离开了意大利。
这幅画绘制于1548/1549 年,由威尼斯的圣茂古拉堂订制。丁托列托的另一幅画《最后的晚餐》仍然悬挂在圣茂古拉堂祭坛左侧。右侧现在悬挂的《基督为门徒洗脚》是卡洛·里多尔菲的复制品。
丁托列托作品《奴隶的奇迹》
《奴隶的奇迹》(又名《圣马可奇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雅格布·丁托列托于1548年完成的一幅画作。这幅画最初是受威尼斯圣马可大学校的委托创作的,自1815年以来一直保存在学院美术馆中。
在《奴隶的奇迹》中,丁托列托使用了胭脂红颜料来达到戏剧性的色彩效果。这幅画是威尼斯学院最辉煌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基督教奴隶或俘虏的传说,他因信奉福音而受到折磨,但福音传道者的奇迹般的干预拯救了他,他打碎了即将使用的断骨和致盲器具。
cochenille
伦勃朗·&胭脂红
伦勃朗作品《犹太新娘》
伦勃朗在《犹太新娘》中使用过胭脂红。“……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犹太新娘》中男人闪闪发光的金色袖子。这种效果的光彩是无法通过任何其他方式获得的。他在同一幅画中对新娘的服装使用了同样的技巧,但这里的底色包含朱红色,并用红色湖红(胭脂红)的颜色加深其效果。”(摘自:维吉尔·艾略特的《传统油画: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的先进技术和概念》)。
《犹太新娘》是伦勃朗创作于 1665-1669 年左右的作品。它表现的是一位犹太父亲,在女儿结婚当天赠予她一条项链。据伦勃朗传记作者克里斯托弗·怀特说,这幅完成的作品是“绘画史上精神与肉体之爱温柔融合的最伟大表达之一”。
cochenille
凡·戴克·&胭脂红
凡·戴克作品《慈善》伦敦国家美术馆
凡·戴克从意大利回国后在安特卫普创作了《慈善》。作品中明显受到提香、圭多·雷尼等意大利画家的影响。颜料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范戴克复杂的绘画技巧。最好的例子是红棕色的布料,上面涂满了各种不同的颜料,如胭脂红、黄色沉淀、靛蓝、炭黑、范戴克棕色和朱红色。
凡·戴克作品《阿戈斯蒂诺·帕拉维奇尼肖像》1621年
对于古典艺术大师来说,保存色彩的完整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常用的颜料,如棕色和黄色的土色,通常是大量制备的。它们被储存在小陶罐中,用羊皮纸密封并紧紧捆扎,以防止它们变干;另一方面,更有价值的颜料,如群青和胭脂红,则是限量使用的。它们被储存在猪的膀胱中,膀胱经过特殊密封,以保证不透气。当需要这些高价值的颜料时,用短钉在膀胱上刺一个小孔,这样颜料就可以像从现代管子中挤出的一样。用完后用同一枚钉子重新密封小孔,以保持颜料的新鲜度。对于很少使用的颜料,小贝壳可以作为方便的储存容器。
cochenille
鲁本斯·&胭脂红
彼得·保罗·鲁本斯作品《参孙和大利拉》约1609–10 年
研究表明鲁本斯只使用棕色、黑色、白色和红色等少量颜色,研究人员表示:鲁本斯的画“从远处看,就会有一种感知到蓝色、绿色、紫色的错觉……最伟大的色彩画家总是用最少的颜色获得最大的光彩和震撼。”这个结论是根据对鲁本斯工作室的一个油画箱里(该箱子现保存在安特卫普博物馆)发现的颜料进行研究的结果。
彼得·保罗·鲁本斯作品《圣丹尼斯加冕典礼》
鲁本斯和伦勃朗等艺术家通过混合颜料从有限的调色板中获得广泛的色彩,他们的技术能力令人惊叹。例如,鲁本斯使用了一种技术来获得紫罗兰色或紫色,这是一种当时不存在的颜料,通过将木炭与铅白和茜草色或胭脂红混合来产生蓝色调,从而产生所需的紫罗兰色或紫色。
鲁本斯等艺术家可用的绘画颜料多种多样,既有天然矿物颜料,也有合成颜料。他们选择的颜料以高纯度著称,不仅确保了色彩鲜艳饱和,还有助于提高漆膜的不透明度和覆盖率。如此一丝不苟的选择凸显了颜料质量对于实现绘画所需视觉效果的重要性。在颜料中,土色(如棕褐色、赭石色和赭石色)最为流行,且价格低廉。这些颜料提供了广泛的黄色、红色和棕色。鲁本斯尤其喜欢浓郁的棕色颜料,如卡塞尔土或科隆土和赤铁矿,因为它们能增强阴影和轮廓的深度,这对他人物画的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玛丽·德·美第奇与亨利四世国王的代理婚礼
鲁本斯用浅色完成的人物肉体区域的中间色调似乎是铅白、可能是铅锡黄、土黄、骨黑,也可能是土红和/或朱红色的混合物。某些细节中可能使用了茜草或胭脂红等红色沉淀,可能用于指示嘴唇相接的位置等,肉体区域中的蓝色可能不是蓝色,而是由白色和黑色组成的冷灰色,在较暖的环境中看起来是蓝色。
cochenille
维米尔·&胭脂红
《情书》是扬·维米尔创作的一幅十七世纪风俗画。画中描绘了一位女仆向女主人评论手中的一封信。这幅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研究人员在维米尔的三幅画作中发现了胭脂红,即《情书》、《老鸨》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情书》中胭脂红最有可能用于两位模特身后的皮革内疚墙面覆盖物或悬挂的窗帘的设计;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横截面中,“有时可以看到红色沉淀,在正常光线下呈深红色,在紫外线下则发出亮粉色荧光。由于红色沉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因此有些颗粒更难看到。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维米尔创作于1665 年左右的作品。这幅作品自 1902 年起被收藏于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并成为各种文学和电影的主题。
但当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少女皮肤和衣服上的油漆碎片时,发现其中含有胭脂红,很可能是由墨西哥胭脂虫制成的。使用紫外荧光红外检查,可以发现红色沉淀在她嘴唇和皮肤上的分布情况。” 维米尔很可能更广泛地使用了胭脂红,但要么是在未经检查的区域,要么是它已经褪色了。
《老鸨》是维米尔1656 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当时他 24 岁。这幅画现藏于德累斯顿的大师画廊。这是他的第一幅风俗画,描绘的是当代生活场景。
cochenille
其它画家·&胭脂红
除了上述艺术家之外,后来的几个世纪以来。包括约翰·威廉·特纳、托马斯·庚斯博罗和乔舒亚·雷诺兹的作品都受到了这种现象的影响。
尽管在《旧约》里猩红色是罪恶的颜色,为什么胭脂红却如此受人喜爱和欢迎?古代的精英阶层,包括:皇室、教会、贵族都渴望红色,因为它是属于一个特定阶层的专属颜色——红色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承担不起这种价值不菲颜色;艺术家钟情于胭脂红是因为他们的订件几乎都来自赞助人,而赞助人几乎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同时由于胭脂因为稀有而名贵,其色泽的红比其他所有颜色都明亮、丰富和稳定。
从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上看,胭脂红被当时的西班牙视为一种贸易垄断和超越对手的策略。自中世纪以来,威尼斯一直主导着奢侈纺织品市场,胭脂红可以为高档纺织品提供最好的染色剂,西班牙人敏锐的商业嗅觉,从中寻找到了赶超威尼斯的方法。1523年,西班牙人开始大力发展胭脂红产业,在巅峰时期,胭脂红贸易占西班牙帝国经济的很大一部分。
这时西班牙人垄断了所有的胭脂红贸易,为了保密起见他们把成吨的胭脂虫烘干,让其它欧洲国家的同行难以分辨出其原材料到底是动物?植物?还是矿物质?然后,他们通过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的港口,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销售到意大利、荷兰和英国。到1570 年左右,至少在欧洲,皇室、教会、军队的用红颜色,胭脂红就是其唯一的选择。例如:英国用胭脂红来为其军队的制服着色,以展现力量和勇气;意大利制造的法国斗篷,用胭脂红染色的缎子制成,彰显其雍容华贵和不俗的气质等。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由于墨西哥独立战争的爆发,胭脂红逐渐失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合成染料开始逐步流行,并且提供了一种更便宜、更可靠的红色。合成染料很快不仅占领了纺织业,也占领了绘画材料市场等其它行业,此时胭脂红几乎被人遗忘。
盛鑫煜艺术推荐
○
○
盛鑫煜当代艺术
双年展 艺博会
国际艺术资讯
国际艺术大奖赛
艺术家国际推广
shengxinyu123@163.com
电话:18611903753
微信:18611903753
END
盛鑫煜▼当代艺术
敬 请 关 注 盛 鑫 煜 新 号 上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