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遗弃的孤儿,他是能抓住君王胃的厨子,是能策反帝王宠妃的间谍,他是殷朝的开国元勋,是敢流放君王3年的宰相,他是治世的能臣……总之,这是一个可与孔子比肩的人,堪称平民逆袭的典范。
他就是伊尹,也只有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请看清他的出生年月,不用计算器就知道他活了100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大时代背景下,这位老兄能活到100岁可谓是一个奇迹。
45岁之前的职业:厨子。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原菜系创始人,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45岁之后的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道家先驱之一。约公元前16世纪初,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他“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载,沃丁八年,伊尹逝世。为表彰他对商朝和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如果放在当今社会不是“大咖”,也是“网红”。吃瓜群众也许疑问,这个厨子何德何能?他又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厨子混到宰相位置的?难道他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星二代?非也,他是就是个厨子!
关于伊尹的出身,《列子·天瑞 伊尹 》称:“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引经据典不是本人的强项,我还是用白话文讲比较得心应手。故事的开始应该是这样的:
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夏朝,伊水流域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叫有莘国。
一天,有个女奴在采桑时,听到桑树林中有婴儿啼哭,她循声找去,发现一棵老桑树的树洞中有个婴儿。她把婴儿抱出来,交给了有莘国的国君。国君感到奇怪,派人调查婴儿究竟从何而来。
很快,大臣们把调查结果告诉了国君,说婴儿之母住在伊水上游,怀孕后的一天晚上,她梦到一个神仙,对她说:“臼出水,向东走,不要回头。”第二天,她看到石臼真的出水了,便马上通知邻居们离开家园。可是,向东走出一段距离后,她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发现原来居住的村落正消失在水中。然而,由于违背了神的告诫,她的身子化为中空的桑树。这就是婴儿生于空桑树的原因。
既然已经验明正身,且还颇有传奇,有莘国国君就收留了他,并将他寄养在御膳房的厨子家(庖人之家)。伊尹在御膳房厨子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由于是耳濡目染,他也成为了一名御膳房的厨子,烹调得一手好菜肴。
对一般人而言,一辈子能混到御膳房的厨子已经是功成名就了,然而对于这位达人而言,这才是人生的刚刚开始。
《孟子·万章》中对此有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也就是说,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青年时期的伊尹不但当御膳房的厨子,还种过地,因为跟穷苦人民接触,而萌生了要解救广大人民于水火的愿望,开始钻研治国之道。同时由于自身的不断努力,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很多学识,因而兼做了宫廷教师,教有莘王的女儿读书。吃瓜群众读到此处,开始窃喜,一般认为,一个成熟男人教帝王的女儿读书,要是不弄出来点男女故事,就对不起这个职业。事实确实如此,伊尹教书的确是出了点事……
后来商王成汤到东方去巡游,到了有莘国,听说有莘王有个女儿非常美丽贤淑,便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有莘王知道成汤是个贤明的君主,对这件亲事非常满意,就按照当时的习俗,把女儿嫁送过去。
那时伊尹也很想到汤王那里去做事,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有用武之地,只是找不到去汤王那里的门路。现在趁着有莘王嫁女的机会,于是便毛遂自荐,到自己的学生面前忽悠了一番,说了些类似:“学生啊,以后你在再也听不到我给你讲的课了”,学生没太大反应,他一看这招不好用,接着又说“关键你以后再也吃不到我给你烧的饭了”,莘王的女儿一听不干了,那还了得,于是乎,就去到她爹面前又哭又闹,无非就是“爹也呀,女儿我谁也不嫁,我要伺候您一辈”之类的话,莘王一看不行,就开始做女儿的思想工作,这时候伊尹的这位女学生就开始提条件了,“嫁也行,我得带走咱家的一个厨子”,莘王一听,这好说呀,你想带谁就带谁。就这样把御膳房厨子兼宫廷教师的伊尹,当作陪嫁臣子和女儿一起送过去。
伊尹伴随着女学生陪嫁到成汤那里,教师的本领一时还用不着,厨子的手艺在办喜事的时候倒可以大显身手。于是这个黑皮肤的矮个子青年,就背着鼎锅、抱着菜板,兴致勃勃地在厨房里安排着一切,把他的烹调手艺全部施展出来。
果然,他做的菜肴甚合汤王和宾客们的口味,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好评。
汤王心里一高兴,便召见了这个厨艺高明的青年厨子。这一招见不要紧,伊尹的厨子生涯就此结束,从此踏上了官场叱咤风云五十载的康庄大道。而这位达人厨子到底给汤王说了些啥?他又是怎么阐述“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这句话是他的后人老子说的)这一精彩论断的?
接见之前,他特意给商汤王他烹调了一份鹄羹,商汤品尝后,伸出大拇指,大赞伊尹,说你的确不是一般厨子,所为的“鹄羹”说白了就是大雁汤。伊尹见着汤王,自以为是展宏图、抒抱负的时机到了,便对着汤王,从山珍海味的烹调说起,一直说到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伊尹先是讲了天下美味,勾起了成汤的食欲。但是,他接着对成汤说:“可惜,这些美味你现在吃不着,因为你统治的地盘太小了,材料备不齐啊!”
这让成汤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于是,他问伊尹:“既然如此,我该怎么办?”
伊尹顺水推舟,讲出了自己真正要讲的道理。他告诉成汤:“要吃到这些美味也不难,不过你要有良马,要得到天下、成为天子才行。”
怎样才能成为天子呢?伊尹又说:“为了成为天子,你要实行仁政,让你的百姓生活好,让他们信任你。”
伊尹从烹饪说到为政之道,为成汤分析了伐桀灭夏的形势,使成汤茅塞顿开。他感到伊尹果真有经天纬地之才,便立即将他奉为智者、贤者,并改变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其为右相。伊尹成了成汤的最高执政大臣,也实现了自己由厨师到宰相的飞跃。
由此可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口才,是任何时候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历史也再次证明: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伊尹最终从厨子变成了宰相,但他的厨艺真的有那么出神入化吗,会不会是个大忽悠?本人经过反复论证,结论是:绝对很厨子。
他首创了“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他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是一流,是源于烹饪理论的研究和烹饪实践的体会。中国著名烹饪理论学者熊四智先生在《当立伊尹为厨坛始祖》一文中说:伊尹说,烹调美味,首先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伊尹说,美味的烹调:“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伊尹说,烹饪的用火要适度,不得违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伊尹说,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鼎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难以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悉心去领悟:“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伊尹说,经过精心烹饪而成的美味之品,应该达到这样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与此同时,伊尹又为商汤讲了当时可以制作美味的各种名特产品。
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