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 李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文摘   2024-11-21 11:46   辽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一贯性。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迈上新征程之际,如何更好地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理解,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工作非常有必要。对此,本期《理论研究》邀请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教授,就如何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出发,深刻领会“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完整、准确、全面地予以贯彻落实,阐述了他的观点和认识。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与活力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之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您如何理解“两个毫不动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李政:中国式现代化兼具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和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只有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特别是只有坚持第一个“毫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不褪色;只有坚持第二个“毫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富强、民主、文明,是国富民强,是科技自立自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都实现现代化。不同之处是坚持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取决于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才能既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又达到一般现代化的普遍标准。因为这些都需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来实现,需要通过落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来实现。只有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才能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维护世界和平。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迈上新征程之际,必须进一步正本清源、凝聚共识,深刻理解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能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两个毫不动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基础与保障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重要概括,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两个毫不动摇”是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基础与保障的?

李政:第一,“两个毫不动摇”保障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得以实现。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这样一个大国实现现代化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因此,一方面,要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要让人口大国进一步变成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两个毫不动摇”从整体和个体层面集中了全体人民的力量,既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极大调动了个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包括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不同阶层的利益,因此要平衡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就需要不同所有制经济加以代表和维护,而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这方面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两个毫不动摇”保障了人口规模超大社会的动态稳定性。

第二,“两个毫不动摇”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得以实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一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要实现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引领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保障民生福祉、社会财富共享等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两个毫不动摇”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得以实现。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就是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鼓励广大人民和各类企业主体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创造财富。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双方互惠共生,在竞争合作中共同发展。特别是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实现“国民共进”。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和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发挥各自功能和作用的同时,必将形成合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物质文明新形态。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对精神文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企业组织来引领和营造。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创新创业等方面也展现了使命担当。

第四,“两个毫不动摇”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得以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需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二者代表着人和自然的劳动生产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形成发展的必要中介。公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形式,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最根本的特征,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的变革”,是实现共产主义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唯一路径,但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因此,在生产力尚未达到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能助力提升生产力水平,同时公有制经济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履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其将自身利益追求与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最终,人与自然可在共同搭建的生命共同体中实现共同的自由和解放。

第五,“两个毫不动摇”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得以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推动世界和平、助力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庄严承诺。但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不容易,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保障,需要高水平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物质基础来支撑,需要国防、粮食、产业、能源等安全来维系。而这些都需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优势和独特作用,特别是二者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和实现的。企业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微观主体。根据功能定位,国有企业为国家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而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共同提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所需要的科技和经济基础。此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和平发展道路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共同应对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内的各种威胁和挑战。

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应如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李政: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决定了坚持以“两个毫不动摇”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长期性、必然性、必要性。我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艰巨性决定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等公有制经济的资源优势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灵活性,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与产业体系。只有真正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才能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为此,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激发并保护企业家精神,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还应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各类所有制经济都充满活力与竞争力,做到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当前,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关键是要加快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各展所长、互利共赢、协同共生的良好法制与生态环境。首先是公平竞争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包含竞争性政策、公平竞争审查、公平产权保护等,涉及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机会公平、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则公平和市场竞争过程中要素获取的权利公平和市场监管公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就要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同一个规则体系下进行公平竞争。其次是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相关政府部门要构建和完善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创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当前,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既存在民营企业不愿意和国有企业合作的现象,也存在国有企业不敢和民营企业合作的问题,而二者进一步合作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最后是公有制经济带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党的重要执政基础,但公有制经济更应该体现先进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是新时代国有经济的重要功能。为此,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国有企业支持、带动、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使二者既公平竞争,又协同共进。

李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兴辽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领军人才)。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姚佳琪

校审:马雨萌 张凡 张洋


辽宁大学
为把辽大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双一流”大学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