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有个定律,如果一位导演接连三部影片票房惨败的话,他基本可以离开这行了。
按照这个定律来看,2000年对朴赞郁来说俨然是决定命运的一年。
在此之前,他的《月亮……太阳之梦》,《三人组》由于成本低廉题材另类而不被人看好。
明电影(朴赞郁所在电影公司)按捺不住,接连枪毙朴赞郁交上来的数个剧本,干脆摊牌要求他接拍一部商业片。
处于事业关隘的朴赞郁权衡再三,最终接受提议。
这种建议对一位追求艺术理想的导演是莫大屈辱,但朴赞郁并未因此感到压抑羞愧,毕竟过硬的剧本吸引并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共同警备区》
공동경비구역 JSA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朝韩边境的共同警备区,就是朝鲜半岛最敏感的地带。
在某天凌晨,警备区双方的哨兵忽然发生了激烈的枪战,结果造成2死2伤。
导致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次被激化,相互指责对方率先挑起事端,但关于事件的联合调查,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韩国和朝鲜最终同意,由中立国监察委员会进行调查。这便是1953年成立、负责监督韩朝双方履行《朝鲜停战协定》的机构。
于是,就有里我们的影片女主角——瑞士籍韩裔少校苏菲,奉命前往调查。
通过枪击事件的两个幸存者的证词,她便很快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相互矛盾。
一边是韩国中士李秀赫,称自己是在草地方便时,被两个朝鲜士兵打晕掳走,醒来后挣扎逃跑才发生了枪战,最终艰难爬回了韩国这边获救。
而另一边的朝鲜中士吴景弼却说,那晚是李秀赫擅自越过边境线、并袭击了哨所,才引发枪战,自己虽中枪但幸运地生还了。
调查员苏菲分别找到他们两人,想要采取进一步询问,但他们却无论如何都不愿再多说一句话,这让她陷入了两难。
于是,调查员苏菲转向了物证和尸检报告,果然发现了更多疑点——
单从尸体上留下的弹孔来看,凶手对两名死者有着明显的情绪差异:
这无疑说明双方的矛盾,并不仅仅只是的政治立场不同那么简单,两个当事人肯定隐瞒了关键信息。
另一方面,从尸体上发现,身上共有16个弹孔,而枪械弹夹的容量只有15枚。
这让苏菲觉得韩国中士李秀赫的嫌疑最大,因为他平时并没有在枪膛里多留一发子弹的习惯。
而这一发“消失的子弹”,无疑说明那晚哨岗除了两名死者、两名生还者之外,还有别的人存在。
调查员苏菲推断这个可疑的人,是与韩国中士李秀赫同组的哨兵南成植。
因为那晚他声称自己一直在韩方哨岗里,但朝方哨岗里发现的枪支,却是他的配枪。
调查员苏菲为了证实自己的推理,决定对南成植使用测谎仪,但万万没想到他突然就情绪失控跳楼自杀了……
故事到了这里无疑让剧情更加的扑朔迷离,让观众跟调查员苏菲一样,被困在相互矛盾的证据和证词之中。
调查员苏菲面临的压力也变的越来越大,逐渐感受到这与她上级所描述的那种南北态势一触即发的紧张感。
不过真相往往只有一个,随着两名幸存者所展开的回忆,触动人心的一幕也将慢慢浮出水面——
有意思的是故事最能触动人心的方面,是在这些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虚构情节中,巧妙融入了大量的真实素材,让故事更加的饱满。
就像影片中提到的发生在1976年的“板门店事件”,因为几棵树去留的问题,朝鲜军人杀害了两名美国军官。
以及,在外国游客参观板门店时,帽子不小心被吹到了朝鲜那边,美军官员出面接过了帽子并致谢的剧情。
之后美军官员还解释道:“如果我是名韩国军人,刚才道谢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军纪,很有可能会被判处死刑”……
通过这些细节,也不断的提醒观众,南北共同警备区的四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这种小小个体的善意行为,迟早会被残酷的大环境所碾压。
那晚,就在他们决定暂时不再见面时,朝方崔中尉的突然出现,把哨岗内的紧张氛围瞬间拉满。
战友之间怒目相视与短兵相接,任谁也没有办法逃离这种绝望的境地。
就在几分钟之前,他们还交换了各自的住址,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南北统一,不再有战争,虽身着不同的军服,但可以自由地聚在一起,畅所欲言。
但是,那枚“消失的子弹”已成了韩国中士李秀赫痛苦的根源,在生死关头他无法承受自己暴露出的阴暗面。
调查员苏菲看着血泊中的李秀赫与那个地雷引信,才恍然理解了上级说的那句话——每当我想到那些被中立国拒绝的战俘,我就会扪心自问,中立国的人道主义到底是什么?
再看这部《共同警备区》,依旧能被虚构中的真实所震撼。
影片结尾,暗中结下友谊的四人唯一的合照,正是他们在板门店执勤的一个偶然瞬间。
没有人察觉在制服与冷酷表情的背后,他们也有一颗热爱和平的心。
同样地,尽管已经过去21年,这部韩国电影揭露的现实,依旧正在原封不动地上演:
《共同警备区》里率先跨越边境线的李秀赫说的那句话,既是在安慰战友,也是在质问世界——
“同一民族的兄弟,在一起玩玩游戏有什么不妥?那是罪吗?我们违背了伦理道德吗?”
“如果战争真的爆发,我们要互相残杀吗”。从剧本到卡司,几近一流,南北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很严肃也很克制,导演朴赞郁将大冲突凝聚到小团体中,穿插始终的却是友情,几个高潮处的音乐渲染简直神来之笔。最后定格的画面让人忍不住唏嘘。
演员方面请来了实力派的宋康昊和申河钧,以及偶像派的李英爱和李秉宪,这群人通力合作,为影片增色不少。
他们的精湛演出使自己无一例外成为朴赞旭随后影片的御用班底。
在拍摄手法上,朴赞旭大胆尝试了之前不曾使用过的商业片拍摄手段,同时也克制了自己惯用的手法。
这种妥协在《我要复仇》、《老男孩》和《割》中虽然遭到颠覆,但不可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被其称为“高成本B级片”的《老男孩》就是最好的例子)。
点击下方图片观看↓↓
您若喜欢,感谢给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