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上海报可见ABCD四组)
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即日启动。2023年度共刊发173名作者191篇专题,经作者报名确认,从中国摄影网公众平台刊发及申报专题作品中按照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由高到低排序,并结合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以及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综合考察,筛选出约60名摄影师进入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候选名列。
特别注意:为鼓励青年摄影师,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将特别关注新锐方向,以35周岁为界,对不同年龄段的摄影师在评选时作不同的侧重评价。基于此,本届“十佳摄影师”的名额总共为20名,并且不再设置提名奖。
评选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公布候选作者名单及作品,共分ABCD四组展示精选作品,邀请公众评选。
第二阶段,由中国摄影网组织著名摄影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并结合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投票量确定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
主办单位
人民摄影报
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
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
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
(点击表格中姓名浏览候选原文作品)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见ABCD四组)
特别提醒:
公众评选目的是为了签约摄影师作品的推广和交流反馈,强烈反对刷票等不正当商业行为,主办方将密切关切,欢迎公众监督,刷票将取消评选资格。
举报邮箱:cnphotos@163.com。
邀请影友公正评选
4个组共计最多可选20名作者
《“废物”新生》
摄影师通过对被压缩捆绑废品的影像进行再创造,做成时装,摄影师自己穿上时装,就像是一个行走的废品一样,把自己和废品捆绑在一起,通过时装秀表演出被压缩的废物的心声!为废品发声的目的是表达废物和人息息相关,垃圾也可以变得很美!表现了变废为“宝”!最终目的是让大家重视废品的再利用。以及对人们废物处理的方式、合理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新的命题!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巨型十字框里没被压缩过的塑料瓶颜色非常美!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被压缩、被捆绑的塑料瓶。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铝合金门框被装车回收。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被回收的纺织用的纸筒被压缩捆绑后依然色彩斑琅非常漂亮。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被回收到垃圾回收站里泡沫被化成液态后挤压出来的形状。
本专题所用的废品大合影。
本专题所用的废品影像制作成时装的大合影。
本专题所用的废品影像制作成时装,摄影师穿上时装的大合影。
《巴山夷水》
清江,古称"夷水",又名"盐水",是长江中游在湖北境内仅次于汉水的第二大支流。清江发源于利川齐岳山,经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至宜都注入长江。魏晋时期的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夷水,即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清澈,因名清江也"。清江流域一带,就是古代巴人生活繁衍的地方。巴人后代绵延,他们的一支后裔——土家族, 就是今天这块土地上的居民。
我出生和生活在清江岸边,目睹岸边人们的居住和精神疆域经历着一次次遥遥不断的迁徙与流变……在清江两岸,百姓日常劳作、生息的平凡日子里,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风吹日晒,雨笠烟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体味到了生活与这个时代关联的起伏,这是一个绵延数千年文明族群的生命坚韧和旺盛活力。
“巴山夷水”概念的形成,是我对这条流域现实生活的提炼,是对历史延续过程中鄂西地区特别是清江中游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形态的追问,是落后地区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时间差”。这里呈现的作品,是我对30年所拍照片的一次严肃选择,期望有一个长时段的、连续性的个人体验维度和意识觉醒厚度来回溯这段历史。
如今,漫长的拍摄过程和生活往事历历在目,我曾经拥有过的激情与渴望、曾经触摸过的徘徊与踌躇、曾经被感动的喜悦与泪水,似乎都有幸地被存储被视觉化。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自然规律不会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社会进步不会因一时的无奈而停歇,过去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语大都在慢慢变化。这条河流在近30年中,几级梯级开发改变了两岸原住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相当一部分人己远离故土,迁走它乡。但过去那些飘动的帆影、放排的号子、江中的渔火,洞中的炊烟、田间的薅草锣鼓,堂屋里的南腔北调,还有通宵达旦的撒叶嗬,都是历史,都是诗篇,都值得追忆,都应该封存。所以,在这里我只是一个摄影人心平气和的讲叙,它是大多数鄂西南普通人的常态生活,是我国在构建强盛大国初期,基础部分的自由放置与随意摆放。但它无疑也是一次对生活空间的回眸与穿越,是一个影像采集者在历史长河中的艰辛游历与真诚奉献,这一些影像记录将成为历史远方的一部分,为将来的人们评价今天的过往提供可能。
其实,我拍这些照片的初衷,也只是想在视野所能触及到的生存空间里,真实地记录清江原住民的平常生活,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些人的精神和物质层面。我之所以倾心关注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是期望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是渴望普通人的生活能及早得以改善。所幸,很多巴山夷水的普通人生活在近十几年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历史是一条河,一条河也是一部历史……
▲住在清江的原住民世世代代的交通都是靠木舟小船。图为一艘村民自制的小帆船在江中行驶。
▲这条江,每年夏季都要发几次大洪水。图为一个人正在小船上犹豫。
▲一群过河打工的背篓们。
▲清江流域属卡斯特地貌,崇山峻岭中有很多洞,山洞恰好是天然的羊圈。
▲正在收获蔬菜的背篓们。
▲两个在雪地行走的村民。
▲正在晾晒被子的村民。
▲江边,爷爷带孙子学游泳和拍抖音的大妈们。
《重庆色彩》
《人造与自然》
“景观摄影”是近年来出现在当代摄影中的一个特殊转型现象。它是指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和相对客观的观看方式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类型。一方面基于社会快速发展下的矛盾性的显现,自然被野蛮侵占被疯狂掠夺,现代化的建筑如怪兽般突兀的耸立着。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边走边拍照片,所见即所得,记录所看见的景观,在路上去找寻、去发现、去印证属于自己心中的种种迹象。在路上所见到的这些景观,尽量使自己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记录下来,在三维空间里尽可能的展现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衍生出更多的可能。在凝固的画面中,在看似理性与平静的画面下,其实暗藏着一股能量的涌动,这股能量的涌动是对社会变革变迁,当然这里所说的涌动并非所涵盖的表面语义,而是承载变革的载体。在这里,图片提供了映照历史的可能。我的创作是以自然风貌中的人造工具或人为景观中的自然画卷为意向进行摄取来展现。
这并非一次完全的展现,却是我试图走遍大江南北所寻求的影像。长颈鹿,栖居于幽静的深山,薄雾与树木间;蓝天、白云、冷水塔、人、牛、田地、物象、储油罐、围墙、大烟囱、碎石、路灯、池塘、厂房、发电厂、枯草、清晨、暮色等,这一切碎片化的语言构筑成了“人造与自然”的所有。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性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我们应该共同关注并探讨的话题。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前提下,在眼前或潜在所存在的矛盾、现实问题等景观摄影需要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来展现所存在的问题及现象,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去丰富、繁荣。
贺洪占,视觉中国创意类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从事摄影行业5年多,工作内容涵盖商业摄影、时尚人像、纪实影像,大中画幅摄影创作、广告宣传片等。
作品两次荣获河北省大学生摄影作品“河传杯”二等奖;荣获“茅台杯”2022首届酒文化大展“铜质收藏奖”。
《从新疆捡拾的记忆》
从2015年起,除了疫情的三年,我把带薪休假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六次前往的新疆。那里的四季像磁铁一般吸引着与之相隔3000公里之外的我。尤其当漫步广袤的草原、跋涉巍峨的天山、穿行神秘的北疆、体味别样的南疆……我总是怀着对自然的崇敬,将辽阔之美、险峻之美、绚烂之美、人文之美……小心翼翼地装进相机。
自业余摄影以来,无论拍摄风光及其他,都尽可能在构图、用光、瞬间等环节着力体现出美的意蕴。
当面对各种各样的形状、形象时,促使自己按下快门的不仅仅是手指,而是融合了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或历史的、或美术的、或音乐的、或电影的……
庆幸自己处于衣食无忧的年代,工作之余还能谈艺说术。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特定“符号”的风格,但依旧在新疆及自身周边观察着、记录着。或看山、或望水,且拍且悟,且悟且拍。
新疆太大,不知道再去几次才行?
新疆太美,不知道再拍几年才够?
▲《阿诺多姿》2015年拍摄于新疆木垒
▲《牧马天山下》2017年拍摄于新疆昭苏
▲《潺潺秋意》2017年拍摄于新疆阿勒泰喀纳斯禾木
▲《光怪陆离》2017年拍摄于新疆阿勒泰富蕴县与吉木萨尔县交界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
▲《怀抱》2018年拍摄于新疆伊犁
▲《氤氲》2018年拍摄于新疆巴音布鲁克
▲《觅影》2019年拍摄于新疆克拉玛依
▲《盘龙古道》2023年拍摄于新疆喀什塔县
康辉,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05年个人作品集《发烧年代的影像》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至今摄影作品、随笔、游记数百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涅槃之路》
1965年,按“好人好马上三线”和“靠山、分散、隐蔽”等指示,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转业军人等,开始波澜壮阔而又艰苦卓绝的“大三线”建设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三十多年前,当我“分配”来“三线”企业工作的时候,整个061基地、甚至整个“大三线”企业都正处在转型的艰难时期;
2023年春节前后,当我再次踏进原061基地下属各工厂厂房、宿舍、办公楼时,大部分人去楼空的“旧址”上都只留下破烂的红砖房、高大的梧桐树、蓑败的野茅草!我在那些十几甚至二、三十年来无人居住、无人踏足的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间独自穿行,寻找几代“三线”人留下的蛛丝马迹,追寻他们的足迹,探寻他们的精神,追塑他们的梦想,接续他们的传承.........
贵州“大三线”三大基地(061、011、083)的建设,不仅造就了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促进了贵州工业化进程、改善了贵州工业的结构和布局,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
061基地是第一代“三线人”喝的稻田水、吃的靠人背、住的干打垒,历尽千辛万苦才建设起来的。其先后隶属于七机部、三机部、八机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总公司、航天科工集团领导,是配套完整的航天产品科研生产基地,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装备制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高科技企业,一个现代化的军民结合型大型企业集团。
061基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往城区搬迁,历经20多年才完成。留在山沟里的老厂房,有的买给了当地企业,有的被当地政府租用,有的被当地企业租用,但大部分处于荒废空置状态。
现在,闪辉在世界科技皇冠之上的那颗航天明珠,之所以如此耀眼,当年的061“三线人”,现在的航天十院人,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孜孜以求,无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我试图以影像记录的方式,从老厂房的《昨天今天》、几代航天人的《热血青春》、历史留存下来的《时代见证》以及他们曾经的《温馨生活》几个方面来破译“三线人”能涅槃重生、实现航天梦、国防梦、中国梦的精神密码!
罗绍玲,贵州遵义人。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向海而生 · 宁波新景》
浙江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一。近十年,浙江人民以海为本,向海发展,逐渐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海岸线更加美丽多元。
宁波新景,就是浙江走好海上共富路的一个侧影。
▲2022年宁波象山开渔节。
▲到2022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
▲亚洲最大海上枢纽互通工程~杭甬(杭州至宁波)高速公路复线宁波段—期滨海互通枢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浙江象山花岙岛,旭日东升。
毛永淮,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PSA)会员,亚洲摄影家联盟博学会士,亚州摄影联盟硕学会士,2020大众摄影十佳摄影师,人民摄影报“主题月拍”特约作者,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多幅作品在摄影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多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获奖。
《夜色中的谋生者》
每当夜幕降临,在已经是网红景点的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就会出现一些谋生者的身影。
我从2020年11月开始拍摄《夜色中的谋生者》系列,记录了这条商业街中一群卑微的谋生者,她们中有年轻人有老人,也有残疾人,我尝试靠近定格他们的瞬间。记录每个个体的状态也是记录这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真实活着的生命都值得纪念。
▲2020年12月4日20:16 路遇。
▲2020年12月24日19:18 通往步行街的小巷。
▲2021年10月5日19:48 做直播的女孩。
▲2021年10月5日19:58 卖老冰棒的90高龄的老人。
▲2023年6月16日20:02 这位来自外地的女孩今天是第一次来步行街想尝试自食其力,经她同意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2023年6月16日19:18 突然涌入的歌迷。
▲2023年8月5日21:49 卖点心的小伙。
▲2024年8月21日22:56 收工回家的卖气球老人。
《一个人的风景》
变化的时代,变迁的城市,快捷的生活,匆匆的脚步,使我们各自在变得日趋独立的同时,也慢慢地疏离于亲情、友情之外,而成为城市波涛的“飘零者”和喧嚣人海的“孤寂者”。原本清晰的景象变得恍惚而迷茫,原本熟悉的城市和故乡也变得陌生而遥远。
隔着玻窗、沿着街巷、穿过人流、走过山岗 ,当独自坦然地面对或陌生、或熟悉的场景时,方能感受到跳动的心灵还能飘然落地,并在平等而宁静的欣赏与交流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片风景。
当我拿起相机,以自拍和黑白方式去“独白式”地感受自己的认知时,我仿佛在飘零和孤寂的幻觉中找到了心的慰藉与归期,而不再是孑然一身。唯有此时,也使我在喧嚣的生活境遇和高耸的城市空间中,明白了自己是怎样的一种位置与存在。
华希良,陕西长安人,中国摄影艺术学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长年注重黑白、人文摄影,专题作品多见于专业报刊网络媒体,百幅作品在省内外影展、影赛中获奖、获展。
《为农民打工的新麦客》
姚红星,湖北省荆州市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湖北分院第五期十大优秀学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荆州市荆州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师签约摄影师。
多次在省,市,区各级影展影赛中入选获奖;有近200幅照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刊登。
《民间传统手艺人,“守”出新天地》
木匠、瓦匠、铁匠、石匠、剃头匠、厨子、裁缝、雕花剪纸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人,是中国历朝历代活跃在民间的能工巧匠,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历史上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一张张亮丽名片。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的绝技绝活,虽没有多少高精尖的科技含量,但其独特的技法要完全掌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历史上这些手工艺的延续、推广绝大多数都是靠家族传承、师徒相教,很多技艺一般都要学徒三年五载才能出师独立。传统手艺人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以技传承、以技为生,一直薪火不断到现在的。
刘春迎,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仙桃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西仓》
《那些年,我在城市拍月亮》
申然,网名Artravelersr,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双硕士,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8KRAW Premier签约摄影师、星球研究所特约摄影师、星联CSVA星空摄影师、《中国国家天文》供稿人。
《不度河关》
《朱鹮》
鸟类是地球上古老的物种,是活跃在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它们与我们人类一道,繁衍生息于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正是这些快乐的精灵,用它们特有的矫健身姿和婉转歌喉,为自然万物共有的家园增添无限的生机和诗意。被誉为鸟中“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的“吉祥鸟”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目前唯中国仅有,德清下渚湖自然条件为朱鹮的人工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在德清经过人工繁殖,野化放飞的朱鹮种群已达212只,持续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野外朱鹮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据监测,有的朱鹮甚至已经飞到的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筑巢繁衍后代。
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跟踪拍摄朱鹮,已由最初的纪录功能及单纯的追求静态的形式美感,转向以视觉影像来呈现朱鹮的精神家园,并就此来表达对所有参与对国宝朱鹮保护基地及工作人员的一种敬畏,同时,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为朱鹮提供了优质的生活栖息之地,同时让附近的村庄全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让下渚湖的治水文化得到了传承。朱鹮的受威胁等级也从极危降为濒危。
野生朱鹮种群的增加也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有利的拍摄条件,让鸟中大熊猫的美姿得以更好的展现在大众目光之中。对朱鹮摄影展示意在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所取得的成果,也希望通过此次展示让更多人加入野生动物、鸟类的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