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指标高了,比三高更危险!尤其5类高危人群可能已有血栓

健康   2024-11-27 16:16   广东  

老张今年刚过六十,平日里身体硬朗,打牌、遛弯、喝茶样样不落。可最近,他的身体却出了点状况——腿经常酸胀,连走路都觉得没劲儿。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小区散步时突然感觉胸口发闷,喘不上气来,被邻居紧急送往医院。

在医院里,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发现老张的D-二聚体指标严重超标。

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医生的解释让老张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D-二聚体升高很可能意味着体内已经存在血栓,而血栓一旦形成,后果可能比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更加危险。

什么是D-二聚体?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D-二聚体是血液中一种分解产物,通常是血栓形成后,机体在溶解血栓时产生的标志物。简单来说,D-二聚体的升高意味着体内可能出现了异常的凝血活动。

张医生解释,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已经形成,但确实提示身体正在发生异常的凝血与溶栓反应,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这个指标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根据2021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D-二聚体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和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术后恢复期患者等群体,D-二聚体的变化往往是血栓形成的前兆。

比“三高”更危险的“沉默杀手”

三高问题是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健康威胁,但血栓的危险程度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血栓的形成常常是无声无息的,直到它突然引发致命的并发症。例如,深静脉血栓可以导致肺栓塞,而动脉血栓则可能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这些急性事件一旦发生,患者往往来不及反应,后果极其严重。

血栓的形成与身体多个因素相关,包括血液黏稠度、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流速度变化等。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时,血液中的凝血机制会被激活,形成血栓。而D-二聚体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溶解血栓的产物而升高。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张医生指出,以下五类人群是血栓的高危对象,尤其需要定期监测D-二聚体指标:

长期久坐或卧床的人:无论是因病卧床还是长时间不活动的人群,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很多人可能对长途旅行时的小腿酸痛不以为意,实际上这可能是血栓的早期信号。

肥胖人群:肥胖不仅是三高的诱因,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栓风险增高。

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本身就有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的风险更大。

手术后患者:尤其是大手术后,机体的创伤和卧床都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流动变缓,再加上各种慢性病的影响,老年人是血栓的高发群体。

老张正是因为属于这类高危人群,才需要特别关注D-二聚体的变化。在医生的建议下,他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改变了多年来的不良生活习惯。

血栓形成的背后:中西医结合的警示

古时中医讲究“气血通畅”,强调“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血栓的形成正是因为“气滞血瘀”,血液流动不畅而导致的。

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可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痛感、沉重感,而现代医学则进一步揭示了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当血液在血管内形成凝块,阻碍了正常的血液流动,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张医生指出,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中医的调理方法,如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改善气血循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血栓的形成。而西医则通过药物和手术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血液和血管,防止血栓的进一步恶化。

如何预防血栓?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很关键

张医生强调,预防血栓并没有想象中复杂,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以下几点建议,既简单实用,又具有科学依据:

多喝水:水是最天然的“稀释剂”,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适度运动:无论是快走、骑行还是游泳,适度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积。尤其是久坐的上班族,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持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戒烟限酒:吸烟不仅会损伤血管内皮,还会增加血液的黏滞性。酒精摄入过多也会导致血液循环问题,增加血栓风险。

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液指标检测,尤其是D-二聚体的监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潜在的血栓风险。

结语:防患于未然,警惕血栓

血栓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正如张医生所言,D-二聚体的升高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如果不及时注意,血栓可能会悄无声息地威胁到生命安全。

通过科学的预防手段,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血栓问题是可以有效预防的。正所谓“未雨绸缪”,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健康管理,才能防患于未然,远离这个“沉默杀手”。

健康志I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在健康志让你更快了解健康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