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F
EDUCATION
12
25
本期嘉宾:赵安
(网名赵安之)
赵安,出生于甘肃镇原,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后在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继续深造,现任教于兰州大学。曾任甘肃省镇原县五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祁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理事长。出版有《祁村奋斗》《活成一束光》等。2022年博士毕业,赵安写下了名为《可怜无数山》的博士论文致谢。这篇文章一经发表,数月内全网阅读量千万。
(受访者供图)
“很久没看到如此动人的文字了,看哭了,看完后泪流满面。”
“反复细读了一次又一次,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
“学习学不进去的时候偶然刷到,看完后突然心就静下来想学习了。”
“热泪盈眶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是你的来时路,也是给予我生活的意义,文字的力量太强大了,瞬间觉得我的灵魂活了。”
这些,都是在赵安老师个人账号视频下的留言,还有很多没有一一附上。
视频,是新书《活成一束光》的发布。而这本新书的缘起,正是22年那篇全网刷屏、阅读百万的博士论文致谢《可怜无数山》。
回首望过去,可怜无数山。
我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期间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并不必然代表什么。任何层面上的探索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有些经历被视为失败、无用,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唐吉诃德式的挣扎过程就不重要、没有意义。
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篇文字让很多网友深感“有力量”,他也曾一度疑惑:
自己当时只是在一个时间节点,觉得漫漫旅途中,要站出来总结,才显得庄严肃穆;
只是当时回忆汹涌而来,于是在中关村5平米的出租屋里,对着电脑边敲字边哇哇大哭。
结果没想到,这篇摊开内心的文章,这一个个敲下来的字、一次次追问自己内心写下的心路历程:
不仅疗愈了当初的自己,直到两年后的今天,和新书《活成一束光》一起,还治愈着万千读者。从他身上,大家仿佛看见了遥远的相似性,从他的经历,你能感受到:
什么是赤子无愁声,什么是个体命运从来没有“公平”二字,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什么是“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镇定了但仍在燃烧,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什么是人生不是旷野或者轨道,人生是被哪怕一丝念头撬动就无法阻挡的滚石,人生是奔跑本身。
······「新东方教育」······
······「新东方教育」······
ONE
ONE
{从可怜无数山,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了解赵老师的成长和人生经历,你会感觉:
就像跟着他一起,穿过了一次西北大漠的风沙。
童年漂泊,曾住庆阳老家半山上的窑洞,辗转爷爷奶奶、舅舅家,至今留在他脑海中深刻的画面之一是:
小时候跟在爸爸后面下地干活,给他帮些小忙,也会给他添乱,爸爸经常会因为自己没有捡麦穗,没有堆好柴,没有抱好一个西瓜,没有撑好装麦子的口袋,而对自己一顿咆哮。那时自己一个人委屈地站在田埂上,躲得远远的,只有风吹麦浪,才能看见他挥镰割麦的身影,像一道难解的数学题。
后来父亲穷尽他的社会资源,让自己得以搬到乡镇,在小镇里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得以前往省城兰州上大学。
但正如大西北的土地,从来不荒芜。从“贫瘠的土壤、匮乏的禀赋”中一路走来,他从“可怜无数山”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受访者供图)
虽然这过程,无尽的辗转和曲折。简单的“轻舟已过”,根本无法概括其中的五味杂陈。
刚上大学走在拥挤的大城市,分不清东西,看不懂红绿灯,不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连运用城市语言与他人交流都费劲不已,进到楼宇里因没有见过电梯而找不到上楼的入口;
入学之后,更不知同学们所说的百度和QQ究竟为何物,开放的教学楼、可以随便出入个自习室、塑胶操场、水冲厕所都是没见过的。
这些小镇青年初入城市的困窘,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让很多来自乡镇的大学生看见了自己,看见了那个同样手足无措、普普通通的自己。
去上大学、去开启自己的新人生、去建设自己的主体性,这样的话语,听起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但正如赵老师所说:“进入到同一个层面的城市和大学完成这个社会化的过程,我要比别人艰难,我后来还用了漫长的近十年的时间,完成自己内心的再造。”
(受访者供图)
想起豆瓣有个小组叫“普通学”,7万多人一起在里面,学习如何当个普通人。
从成功学叙事中长大的我们,“普通学”是我们集体缺失的一堂课,我们熟悉如何达到一个目标,但我们不知道,也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学会做一个普通人,该如何再造内心。且这个过程中的磨练,往往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过了怎样的至暗时刻。
而在内心再造的过程中,能让我们反求自身的,是一些在现在似乎被刻意回避的词语。比如“坚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很少喜欢形容一个人是“坚韧”的,一个人也很少喜欢被形容是“坚韧”的。感觉这个词光读起来就沉甸甸的,不常出现在如今被大多数人偏爱的“松弛”轻松叙事中。
可真实的生活,哪有那么多轻松叙事。西西弗一边推石头上山,一边轻抚翩跹的蝴蝶,只存在文艺作品里;更多的时候,西西弗一边推石头上山,一边是沉默不语的。
因为说话,就可能泄劲;挺住,需要憋住一口气,需要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强健与韧劲:
那是十八九岁时,赵老师从小镇来到兰大,“第一次站到黄河铁桥上,看到滚滚天河毕竟东去,回望无数岁月和山川,依然激荡起少年胸中的无限慷慨”的一口气;
那是大学毕业时,赵老师考研不第,跟随民工潮南下广州打工,长期居住黑暗的握手楼和胶囊屋,不愿一腔才情与梦想被自己辜负的一口气;
那是当年大学生当村支书不吃香、甚至是无奈之选时,即便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也秉着在小地方也要干出一番事业、将自己曾在书本上学到的西方经济和政治哲学用于实践的一口气;
(受访者供图)
那是如今不惑之年,在生活编织的密不透风的墙里,在身为高校老师忙碌于科研和教学中,背负绩效和评职称压力,依然坚持给学生开读书会、一对一谈心等没有任何实际绩效加分好处的一口气。
王小波在《黑铁时代》里有一句话:“我想在坚韧中创造一切。”在赵老师的身上,你能感受到,坚韧的力量朴素、不起眼、但蓬勃。
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此时此刻依然需要他两年前的一篇论文致谢,为什么有学生将他的论文致谢抄写下来贴墙上、甚至能一段段背下来,为什么他个人账号的留言多到每天需要花一小时来回复。
赵老师身上的坚韧,是一如网友@大猫国王太医所写的“以坚韧之性,破万难而进”的精气神,是一个具体的人身处社会的洪流时,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自己一方天地的笃定。
是一个人怎样在无数个选择中走向了自己,意识到我离我自己越近,越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就越能平静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即使最终无法实现,我也带着坚韧和笃定走了一遭,不负此生。
而在当下内卷、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我们又多么的需要,那“咬住一口气、纵使行路难多歧路”的坚韧。
TWO
TWO
{因为自己淋过雨,
所以想给年轻人撑伞}
“做这些算绩效吗?能评职称吗?”在和我们分享自己做班主任后,种种为爱发电的行为,赵老师也曾这么自问过。
在近四十不惑沉默的年纪,人很难对一份职业迸发出激情。尤其赵老师,“以前自己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大学老师”。
而当真的成为一个大学老师之后,又没有控制住内心的冲动,沉浸在作为一个边缘者,做一些在大家看来不重要的工作里:
组织读书会,和同学一对一对谈,和每一个同学的谈话时间都在一到两个小时以上。校区离得又比较远,到现在用至少六个批次,完成和23个学生一对一的对谈,了解孩子们的求学成长,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受访者供图)
有时也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在现在这个年纪、在绩效和评职称压力下,对这些事还有这样的热情和劲头。
仔细想了想,可能自己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长大,甚至受到过一些毒打,所以看见孩子们之后,就像遇见了20年前的自己。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后来者撑把伞。从自己“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希望年轻人能“平羌尽处是春山”。
于是你看到,他帮助同学们建立兴趣小组。自己所带的班级是一个文理交叉学科的一个班级,有学生是理科生,以后要走进实验室,有同学是学文史专业,以后要学考古学历史要搞文学创作。按照学生们的不同兴趣建立小组,作为一个新手大学老师和这些大一新生,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学术共同体,彼此完成了一场潜移默化的内心再造。
于是你看到,他组织读书会,希望孩子们不要沉迷电子产品,减少碎片化学习,通过读书会塑造热爱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孩子们约定三章:
一是频次。每月一次,每次一本书。可在教室、野外、节日等任何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每人准备3分钟发言、300字文案,以上均不做强求,只要参与者能尽情体验分享知识的喜悦。
二是内容。自己会陆续推荐历史文学、哲学伦理、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等主题的名著、随笔、小说、传记等。
三是目的。读书会完全出于自愿,老师不算绩效,学生不算学分。老师自愿教,学生自愿学。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减少焦虑感、弱化功利心,重建自己读书的目的和动力。但愿未来四年,在明知道很难的情况下,在这个小小的乌托邦里,大家可以“双向奔赴”。
(受访者供图)
读书会名字为“荒丘”,寓意不光是陪伴大家越过荒丘,更是一起勇闯激流险滩的荒野人间,以及潜藏着一个中年教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之后,尚存的一点点野心。
不确定教的这些东西它就一定有用,尤其在看绩点重升学找出路的当下。但他依然坚信,那些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阅读经历,也会塑造孩子们、成就孩子们。
于是你看到,他从酷热的夏季到如今寒冷的冬季,分批次和学生们一对一谈心,历经半年才把这项工作做完。在当下高校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并非易事的情况下,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和学生们交流。
从新生见面会开始,他就没有回避过自己的卑微,没有回避过自己在19年前进入兰大草科院时的处境——并没有比任何一位同学好,没有回避过自己毕业于一所小镇中学,知识匮乏,视野逼仄,还是贫困学生,在求学阶段从来没有优秀过,在工作岗位上也只是一名平凡的螺丝钉。
(受访者供图)
于是你看到,他一边在采访中嘴上自我调侃“不过是希望老婆孩子过得好,我现在能有什么理想”,一边还是不甘心,还是想做点什么。
想追问教育的意义及其对学生人生的边际贡献;想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索教育本源的图景;想引导孩子们拨开着重重迷雾,弱化那永无止境的功利目标,重回广阔汹涌的生命之河。
而当普通人的努力总是被嘲笑的,尤其是人到中年后。他选择让一锅水在心里沸腾,不溅出来给别人看到罢了。
如加缪所言:“我们会变得很积极。一切有待实践,一切也有待抛却。不再造作,但仍戴着面具。我已经见过够多的世面,几乎能够抛开一切。剩下的,是一种每天持续不断,不可思议的努力。能够守密的努力,不抱希望,亦无怨尤。再也不会去否认什么,因为一切都能够加以肯定。凌驾伤痕。”
THREE
THREE
{不负此生,
已经是很好很好的人生了}
采访中,赵老师多次提到“自己很普通、平凡的螺丝钉、高校边缘人、一无是处”等词语。
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是自谦,毕竟在外人看来:
学历达到了博士、如今工作是听起来体面光鲜的高校老师,之前的工作,做企业员工做到高层,做村支书还出版书籍《祁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被媒体评价为中国三个现象级基层干部之一,和县委书记陈行甲、乡镇党委书记李昌平并列。怎么都不该,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低。
(受访者供图)
和他聊完后你能理解,人无往不在社会评价体系之中。所以赵老师会坦言,“在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学术精英圈子里,按照主流的评价方式,我算是走得曲折,走得慢的。我现在做不到,我还没有那么强大,可以不在乎主流的评价和眼光。只是人生经历了那么多后,丰富的多元化的人生经历,让我能多元视角去看待所谓主流评价。”
而这种多元视角,不仅被他用来看自己,也用来影响读者和学生,让觉得自己是平均数、是百分之九十九,是芸芸众生的很多人,想要相信一些乍听起来不那么闪光的事情,比如坚韧不拔,比如笃行不辍。
而影响了那么多读者和学生的他,一点也不普通,一直在微小壮丽地生活。过好当下生活后,还是想往梦想靠一靠。而这,已经是朴素生活中的英雄主义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很多事情努力也不会有结果的。但那些可能没有结果的经历,真的没有意义吗?
隐而不现和完全没有存在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很多努力它不一定持续地在你的人生中发挥作用,不一定让你直接看到那个收获的结果,但却丰盈了你的一生。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一定会塑造我们,活着其实就是你选择用什么塑造自己。
人生固然充满偶然,但在偶然当中,我们能做的,一如赵老师所说:
坚韧不拔,遇到这么多困难,不退缩不放弃自己。
笃行不辍,一直以一个实践态度要求自己,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停下脚步。
过程中,我们可能都会内耗着、犹豫着、患得患失、颤颤巍巍地摸着石头过河,一遍遍质问内心、挣扎对抗,但当回望过去,能问心无愧地说出“这些都是我的选择”,能在无数个选择中走向自己,能不负此生,已经是很好很好的人生了。
(受访者供图)
每日互动
你读完赵老师论文致谢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