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丨邯郸成语:汉语文化的东方智慧

时事   2024-11-05 11:53   河北  


邯郸成语:汉语文化的东方智慧

邯郸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八千年沉淀,在诸多领域都蕴藏着成语典故文化的魅力,彰显着华夏文明的底蕴。邯郸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东方智慧。

历史是与时俱进的,当我们在沉潜和内敛中完成对它的探索,对它的传承,这也让历史本身重新焕发了生命的真义,增强了我们内心的自信。

串城街不长,五分钟就能走完。

串城街很长,走了两千年我们还在走着。

驻足在一块石碑前,静静地看着它。石碑上刻着一行字:蔺相如回车巷。斑驳的邯郸道,是两千年前的历史倒影。从它身边走过的人,每天都来去匆匆。抬头仰望,声声鸽哨,朵朵白云打动了我的内心。

精神的底色

战国纷争,七雄崛起,秦赵抗衡。秦遣使入赵,言愿以十五城换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奉遣携璧入秦。此去谈判艰难,过程惊险,蔺相如沉着冷静地识破了秦王的谎言,并巧计完璧归赵。因护国有功蔺相如被列为上卿,位居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并不服气,扬言要让他难堪。一日二人途中相遇,因道路狭窄无法相让,蔺相如便主动退入小巷,请廉将军先行。后廉颇突然明白了,强秦对赵虎视眈眈,蔺上卿是顾全国家大局,才对自己步步退让。他十分感动,于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相府请罪。自此将相和好,勠力同心,保家卫国。这就是著名的邯郸成语典故“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典出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世把故事的源发地串城街小巷称其为“回车巷”。

寻迹邯郸,回车巷里,依旧传诵着将相和的包容大度;丛台脚下,回荡着胡服骑射的萧萧马鸣;七贤祠内,写着先贤们的忠诚大义;学步桥上,寿陵少年一步一趋……

漫步城市街头巷尾,邯郸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历史的幽微随之相伴,有物象两照的心意默契,由此洞悉三千年古都的奥义,拾贝于蚌珠生辉的成语之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邯郸成语典故,一代代历史以典籍为故土,以韵律之美的汉字为挚友,穿越而来,跋涉在茫茫的书卷山海。它收藏时光的沧海和历史的桑田,把历史的一切留给我们看。我们与之相遇,彼此会意,在静谧里感受高贵的天意和不请自来的孤独。那是时光对自由的拷问,历史对思想的探秘,生命对自然的敬畏。

说起孤独,悠长的历史隧道,孔子、孟子、荀子、慎到、公孙龙、毛亨、毛苌、戴德、戴圣、司马迁……哪一位先贤的背影不都是青灯下的羁旅?笔花伴着泪花开,百家思潮万顷波。在无眠的长夜,请读一读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汉书》《乐府歌辞》《荀子》《慎子》《公孙龙子》《庄子》《三国志》《毛诗》《礼记》,乃至来自唐的传奇,宋的散曲,元的杂剧,明的演义,清的小说……每一个汉字都方方正正地待在书页里,抑扬顿挫,不低眉,也不张扬。它们历经乱世、战争、洪水、地震、暴力、暴政,也经历爱情、美好、正义、公平、希冀。竹简是脆弱的,纸背是脆弱的,石刻也是脆弱的,经不起岁月的腐蚀和磨难,但它们却以柔弱的身躯肩负起一种担当,成为文化的纽带与桥梁,也成为思想者。

成语文化穿越时空,凝聚着典籍的力量,以思想者的姿态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的生存智慧,乃至生命面临的孤寂。

成语典故里的言与行,天与机,义与理,廉与耻,敬与畏,慎与思,藏着一代代的志气、风气和文气,是汉语文化的东方智慧。

历史的活化石

他身着胡服,脚蹬筒靴,曲项仰天,劲臂拉弓,向着北地长空即将射出的一箭定格在古赵大地。

这就是伫立在邯郸京港澳高速路口的赵武灵王雕像。

成语“胡服骑射”,阔意深远,每每读起,都有一种志气在激荡。这志气,关乎国家。在一个国家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是不能坐以待毙的。胡服骑射其实就是解放思想,改变旧俗,扬长避短,变革图强。赵武灵王的这一重大改革,为国家发展奠定了的基础。在他的儿子赵惠文王一代,实现了赵国步入“战国七雄”的壮志。赵惠文王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的巨人。此刻的赵国,作为政治、军事、贸易、文化的大都会,生发出一种文化自信和高贵的精神品格,成语“渑池之会”正是赵国国家气度的写照。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以种种借口挑起矛盾,同时以外交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与秦王在绳池相见,蔺相如同行。席上,秦王让赵王弹瑟给他,赵王弹奏一曲。秦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侍卫们将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圆睁,大声呵斥,吓得秦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国也没能占赵国上风。“渑池之会”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荣誉而战的一场外交战。

此后,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时期,又有大量成语典故随着历史的转机纷披登场,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长平之战”“排难解纷”“醇酒美人”“毛遂自荐”“窃符救赵”“奇货可居”“邯郸之战”……赵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留下了激扬历史的身影,一帧帧画面,犹如眼前。至今,那些栩栩如生的成语已成为历史的活化石。

赵地两千里,地域广阔,样貌多元,秉承中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二重性,营造出不尽相同的风土民俗。而这一幅幅赵地风俗图就蕴藏在“慷慨悲歌”“豫让吞炭”“鉏麂触槐”“存孤嗣赵”“义不帝秦”“邯郸学步”等诸多成语里。《汉书·地理志》说赵民之风:“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高气势,轻为奸”。由此慷慨大度、重义尚气、坦荡重诺、直爽粗犷成为赵国男士的“标配”。而赵国女子,则“鼓鸣瑟,踮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试想,在礼崩乐坏的战国,赵国该是怎样的一个国度,男子慷慨,女子琴瑟,如果没有自由开放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有文学艺术的繁荣。雅好音乐成为赵国风尚,“邯郸学步”令人向往。

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邯郸历史的链条上,邺城成语典故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临漳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近500条成语典故来自于邺城时代。

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西门豹投巫治邺成为历史佳话。汉末、三国之际,自曹魏起,邺开始走向兴盛。曹操封魏国,以邺为国都。曹丕称帝,都洛阳,以邺为陪都。此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相继都邺,邺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成为北中国最大的都会城市。

在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融合、文化激荡,许多大事件都关乎整个中国历史走向——官渡之战后,曹操以邺城为根基,统一北中国。中国文艺史上的第一次文艺复兴运动建安文学就发祥于此;十六国时期,邺城作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都,汉文化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文化在此融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

跌宕起伏的历史,血雨腥风的舞台,使成语典故游走在历史之间,用汉乐府的曲调表达对历史的敬意。

在成语“投巫治邺”里,我们看到西门豹君伫立在漳河岸边。他的目光坚定,嫉恶如仇;但他的目光也充满悲悯,所及之处是对黎民百姓的关切。这个成语出现在小学课本的时候,不知道撞击过多少学生的心灵,并影响一生。

“建安风骨”,彰显着曹魏时期邺下文人集团为一个国家所铸造的高尚品格和文艺气质。他们在铜雀台吟诗作赋,释放个人与家国的自由理想,美好愿望。那是一个觉醒的时代,他们用诗词之美,唤醒了更多文人对个体生命的追寻。

曹魏时期是孕育成语典故的春天,虽然这个春天还弥漫着烽火,但也点燃着激情。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今天的我们依旧感慨万分。他在曲折幽寒的滏口陉,迎着满天飞雪,横槊赋诗,去实现天下一统的理想,气势是何等豪迈,斗志是何等昂扬,才情是何等浪漫,一代英雄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渡口。

三国时期,成语典故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朗朗上口——孟德献刀、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生在曹营心在汉、捉刀代笔、相煎何急、七步成章、才高八斗、、翩若惊鸿、巧夺天工……千百年过去了,它们若月之白玉,星之清辉,映照着我们的内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像万花筒般的旋转。出自这些朝代的成语典故中,不免带着血腥与哲思。唐代李百药在《北齐书·元景安传》中说:“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说,“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最终被高洋的杀害。成语比喻宁愿为正义守大节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郭沫若在《断断集·不灭的光辉》中称赞:“这种精神,这秉着剑倒在战场上的精神,这死不妥协宁玉碎、毋瓦全的精神,这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继承的。”

邺城成语典故,一枝独秀。

鲜活的当代价值

邯郸历史源远流长,地域文化风格迥异,历经八千年的孕育与沉淀,在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诸多领域,都蕴藏着成语文化的魅力,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底蕴。它已成为华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历史星空闪耀着恒久的光辉。

细细品味,成语文化言简意赅,风格高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为我们日常表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它在历史的沉淀中完成自己的使命,汉语因此而丰富,文化因此而传承。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社交场所,商业谈判中,成语就是我们的口语,丝滑而不违和,已内化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品位。

历史在不同时代发出绝响,邯郸灿烂的历史也是如此,它有太多可以吟咏的华章。邯郸成语典故是这个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独特的价值观已植根人心。

2005年10月26日,邯郸市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2002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邮政局与斯洛伐克邮政部门联合发行《亭台与城堡》特种邮票一套两枚,第二枚为“邯郸地标”丛台;2004年4月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成语典故(一)》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邯郸学步”“鹬蚌相争”出自邯郸。

2010年4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成语典故(二)》特种邮票,“毛遂自荐”位列其中,毛遂成为继廉颇、荀子、蔺相如之后第四位荣登“国家名片”的邯郸历史人物。

近年来,邯郸成语文化被编写成各种各样的读本进行传播,同时还通过组织和参与《中国成语大会》,向全国人民传递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语之美。

今天,传承和弘扬成语文化已成为邯郸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命题之一,又被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推动成语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旅产业、提升文明素养结合起来,与运用先进技术、发展新的业态、探索新的模式结合起来,为邯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赋能。

历史是值得尊重的,当我们重新审视成语典故文化,它像是时空的谜面,充满了永恒之光;历史也是与时俱进的,当我们在沉潜和内敛中完成对它的探索,对它的传承,这也让历史本身重新焕发了生命的真义,增强了我们内心的自信。

故而,你与成语相遇,至少要保持汉字应有的姿态,这些古老的经卷,如遇良师,亦为益友。





来源:新邯郸

网信邯郸
发布工作政策的渠道,传递业界信息的平台,服务网络媒体的大厅,传播邯郸声音的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