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

文摘   2024-11-23 07:57   江西  





















































































女人照顾植物人老公和年幼的儿子六年,尝遍人间冷暖,这一日,家族之人前来,以孩子和老公的性命相威胁,逼女人嫁给富二代,还让手下在植物人老公身上撒尿, 女人为了保护老公和孩子不得已答应,女人走后,孩子要被手下卖掉,千钧一发之际,男人真龙觉醒。

点击下方卡片看剧


重庆忠县一个小区曾经发生了一件悲剧。
两名初中女生一起从33楼跳下,坠楼身亡。
孩子为什么会跳楼?
据了解,这2名女生都是忠县一个中学的学生。


在下午4点多的时候,2个孩子相继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走了,再见”,从朋友圈可以看到孩子的脚已经站在了楼顶的边缘,随时会掉下去。

而另一个孩子发的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自己名字的)的人了,走了”,而孩子的手已经向外面延伸了,貌似在对这个世界告别。

最可悲的是,孩子发了朋友圈20分钟后,就跳下了楼。


这20分钟,1200秒,就没有一个人看到么?

如果来阻止她们,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不知道孩子在跳楼的那一刻在想什么?

或许孩子的内心已经很绝望了吧。

孩子可怜,父母可悲。

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如果父母多一点关心;

如果父母和孩子多一点沟通;

如果……

可惜太多的如果,但都于事无补。

再多的如果也换不回孩子鲜活的生命。

悲剧已经发生了。

南通易家桥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为不堪作业重负,留下了一封遗书,跳楼身亡。

遗书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页,可是句句让人揪心、心痛。


上面写着最醒目的4个大字:“我恨你们”。

就连最后的一句话都是,“把我的作业撕了吧。”

但是从这封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而父母却不管孩子的感受,压力已经将孩子彻底击垮。

父母不懂孩子的累,孩子心里的苦没有人可以倾诉,只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告诉父母。

“我累了,不要再打扰我了。”

点击下方卡片看剧

一则找人的信息在很多人的朋友圈流传:

一名身穿红色格子中袖上衣、下身浅色九分牛仔裤的女孩下午离家后至今未归。

女孩身高1.53米,今年15岁、扎马辫。


他们在找的是一名叫天天的15岁女孩,因为和家里人拌嘴,孩子就消失在了父亲的视线下。

天天已经整整消失了将近20个小时。

没人有知道她去了哪里。

突然有人在距离天天加不足300米的地方发现了线索。


经过大家四十分钟的打捞,在天天父亲的指挥下,距离水面三米的地方,天天被找到了。

看着孩子一点点被拉出水面,痛心不已的母亲终于忍不住冲了过去,却被家人和邻居拉住了,怕母亲做傻事。

而在学校的班主任哭着说:“天天这孩子在学校里很听话,真没想到会这样。”

事情的背后绝不是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这么简单。
“死亡教育”不应该被避忌。

我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杀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孩子认为死亡就是解脱,认为一死了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这四名儿童一男三女,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警方的调查结论是集体喝农药敌敌畏自杀。

而在他们留下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图丨澎湃新闻 事发家庭

2019年,一位17岁的男孩因为和母亲发生争执,突然从车上冲下来,纵身跳下了高架桥,紧随其后的母亲试图抓住他,但却没能成功,男孩当场死亡。

在视频最后,是母亲怔怔望着孩子消失的桥边,随后开始倒地痛哭的样子。


悲剧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和不幸,但不应该被忽视的是,“死亡教育”的缺失,正是许多青少年在遇到极端的事,就想着用死亡来解决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可惜的是,在我们国家,“死亡”是最大的忌讳。

当家里或者周边出现死亡事件,人们的自然反应就是晦气、不吉利,很少在公共场合讨论,对于孩子更是绝少提及此事,常常用谎言来解答他们对于死亡的追问。

2018年11月,李娇的父亲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年仅6岁的女儿问她外公怎么了,她告诉女儿:“外公睡着了。”

2019年4月,刘婷家养的一只狗死掉了,10岁的儿子伤心不已,为了安慰儿子,她告诉儿子:“小狗是去了天堂,那是个很美丽的地方。”

“睡着”、“天堂”、“乐园”……

为了不让年幼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会用这些美好的词汇来定义死亡。

这些举措看似是一种对孩子心灵的保护措施,实际上,最终只会慢慢导致孩子走向死亡。只会让孩子不懂生命,也不明白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为就是父母讲的睡一个长长的觉,或者人间很痛苦,那就去无忧无虑的天堂。

当日后他们遇到极端的事时,就想着用死亡来解脱。
美国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为人父母」,可以说是一门毕生都要学习的功课。而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死亡教育,在中国,这是一场普遍迟到的课程。

这一点上,相对于国内对死亡教育的忌讳,国外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参考,比如美国的一些小学课堂里就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

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的人员担任教师,跟孩子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通过一些情景剧来告诉孩子死亡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死亡教育”,大部分从大学才开始。

“死神来临之时我们无从选择,但是在死神来临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更好地生,甚至可以选择未来如何更好地死。”这是一位二胎妈妈在网上分享的留言,她的儿子小浩在数年前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

如今的她已经知道该如何正确告诉孩子认识死亡。她将把这份教育延续给她第二个孩子。

“小浩一直想要一个妹妹,现在终于如愿了,可是,他已经不在了。但是,活着的人,还需要继续活下去。”这位妈妈说。

当下,如果你在网上搜索“自杀”时,你会发现,页面会立刻跳出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并伴有“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字样。

这也恰好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

在选择死亡之前,不妨多想一句:其实,活着,我们已经赚到了,千万别轻易去死。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文末点亮【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

家常菜谱技巧
每天推荐一道特色私房菜,家常菜,以及各种美食攻略。教你轻松做出好饭菜,秒变厨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