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五师散记(六):亦师亦友的深情/刘二龙

文摘   2024-12-01 13:53   山西  



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05

五师散记(六):亦师亦友的深情


刘二龙


亦师亦友的深情


我从五寨师范学校毕业已经快40年了,如今的母校光荣地完成了她历时八十多年的使命。母校的历史陈列馆筹建工作正在各界的热心捐资助建之中,不由人回想起我考上五寨师范学校入学前经历的一些事情和在母校接受中师教育以及毕业离校后的点点滴滴。

本篇回忆我与班主任王献忠老师保持了近40年真挚感情、深厚交往的故事。


一、走向文学的领路人


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是定襄籍的王献忠老师。1983年,我们入学那年,王老师也是刚从忻州师专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五寨师范学校的。当年,王老师也不过二十岁出头,是个非常英俊、帅气的年青人。

40年前的秋天,我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生,至今,王老师仍是人生中带给我无限力量和信心的导师。

我入学第一天因迁移证出错是在班主任王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吃到晚饭的。当晚,王老师来宿舍看望我们时,我才知道他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

初识王老师,就给我留下了和善的第一印象,让我感到无比亲切,那种慈爱让我倍感温暖。开课后,我得知王老师代我们班语文课。那时候,我的潜意识里认为,忻州师专毕业后能够分配到全市乃至全省办学历史悠久、很有影响力的中等师范学校,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优秀毕业生。语文课堂上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文选和写作》,从书名就可以微微感觉到这是专门针对培养中师生出版的语文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与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明显不同,选取古今经典作品,注重作品的欣赏性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升。每篇选文都配有详细而又精要的阅读提示、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写作指要对我们提升写作能力帮助极大。于是,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每一篇选文不再是“课文”,而是引领中师生走进文学殿堂的块块铺路基石。

语文课堂上,王老师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让我们陶醉其间。王老师的教学耐心细致、生动活泼,每一节语文课堂像一场文学欣赏的盛宴,让我们大饱口福。王老师的教学风格独具匠心,授课如行云流水,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接受文学的熏陶。王老师对文学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大大加增。

那时候,倡导课堂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改革刚刚释放出信号,王老师就已经顺应形势发展趋势,大胆地开始尝试了。在王老师的得体引导下,语文课不是单纯的文章学习、语文知识的积累,而是别开生面的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课。我们的思绪奋飞,激情高涨,热烈探讨,各抒己见,互相争论,互相补充,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思辨能力。

王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逐渐放开了自我,摆脱了课堂上没有机会发表个人见解的焦虑。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普通事例,来阐释复杂的文学现象,使得抽象的概念、具有时代烙印的文学现象变得浅显易于理解。他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踊跃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在互动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他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让我对文学的憧憬充满了信心。

受王老师的积极影响,我逐渐养成了自学的习惯。那时候,寒暑假前我们下一个学期使用的课本大都发放了下来。于是在假日里,我除了帮助父母亲干农活外,只要有空余时间,就自学《文选和写作》。每篇“选文”我不仅有条理清晰、内容完整的自学笔记,还在课本上勾画、做标志,做了许许多多眉批,基本能把课本上有空白的地方批得“密密麻麻”“水泄不通”。

有一次,教务处领导和语文老师来我们班听语文课,教务处的肖耀先主任坐在了我的旁边。肖老师不经意间发现我的自学笔记和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翻看了我的笔记和课本,急切地悄声问我:“哎——,你这是自己全部提前预习过了?什么时候完成的?”我如实作了回答。后来王老师还专门要去了我的自学笔记查看了一回,据说是教务处主任肖老师在语文老师们的听课总结会上,以我的自学读书笔记为例表扬了王老师对学生自学指导有方。

我们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文学的长河大海里任我们尽情地徜徉、遨游,古今文学的天空里任我们纵情地振翅飞翔。


二、在校时的密切交往


在五寨师范学校的三年时间里,要说师生交往,与同学们早夕相处时间最久、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当数班主任老师了,王老师首当其冲地成为我们感觉最为亲近的老师。

我与王老师的深厚感情、真挚交往是从入学第一天的那顿晚饭开始的,详情已在前文有叙。那件在许多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出过远门的农村学生来讲,我就像他乡遇到了亲人一般浑身感到暖洋洋的,此事奠定了我对王老师的敬仰与感激之情,也决定了我三年来与王老师从个人关系上走得很近。

当年出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需要,我从板报组长开始做起,先后担任过班内团支部的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班长、团支部书记等。于是,我有了经常出入王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的更多机会。

三年的时间里,每逢班内有重要事情,王老师就召集我们班干部在语文教研组避开老师们办公时间开会,对我们的班干部工作做出指导,对学校安排的重大活动进行整体安排部署。班级工作中的许多要事,我们随时到王老师宿舍进行请示、汇报,有时是几人相随,有时是单独行动。

每逢星期天,我们几个班干部们要么三个两个,要么单独,经常出现在王老师宿舍里。王老师仅仅比我们大三四岁,是个心地非常善良、对学生热情正直的年轻人,喜欢跟我们谈话聊天。每次来到王老师宿舍,王老师总要给我们倒点儿糖水喝,还把自己的糖果、花生拿出来分给我们吃,我们那时感受到的是回到家里父母对子女那种爱,又是朋友般的亲密与随意自然。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诗句表达师生之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诗中透露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与欣赏的情感,正好来表达我们之间的默契

特别是王老师对我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我的家庭状况跟别的同学相差很大,于是,我很多时候单独享受王老师给我泡方便面、吃糖饼子。那时候的方便面刚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奢侈生活品,我每次吃到王老师的方便面,就像儿女享受到了父母亲的关爱一样,内心温暖如春。

1984年放暑假后的第二天,王老师应我的邀请与我一起乘车到了宁武,又转乘长城机械厂往返宁武县城的班车到了涔山沟的张家崖。下车后,我们师生俩人顺着一条土石公路步行4公里回到我们村。一路上,我给王老师介绍我们山沟里的那个“三线兵工厂”的情况,介绍我们这一带的一景一物、山里的各种动植物、附近各村的风俗人情等。

王老师来到我家里,让父母亲高兴得不得了,一晚上互相有说不完的话题。

第二天,我们师生俩骑自行车三十多里,去往当时我们村所属的岔上公社所在地的一条山沟里转了一趟。公社所在地那条山沟的公路向西三十多公里直通五寨县城,跟我们村小石门所在的山沟以“支锅石”为界分成了两条沟。我们先沿小石门村外基本属于下坡路段骑行约十五六里到达“支锅石”,在那儿逗留了一会儿,又沿着去往五寨方向的上坡路段骑行约十几里,到达了当时岔上公社所在地的山沟里。我那时还不会骑自行车,一路上只要是骑行,全部是王老师带我,直把王老师累得热汗淋漓、甚至气喘吁吁。一路上我指点着随处可见的各种山花、中药材、奇石异树给王老师做介绍,遇有坡度较大的地方我们推车步行。下午又原路返回了我们小石门村,我带王老师看了我们村的唐代古寺庙——悬空寺,讲述了相关的传说,只是那时候的悬空寺比不上现在复修后的色彩华丽更有看头。

在我们山村里,满目都是松柏林、杨柳树。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我们伴奏;远处近处总会传来悦耳的鸟鸣声、溪水声,让我们舒心惬意。整整两天里,我们边游逛边闲谈,形影不离,无所不聊。村里人还以为王老师是我同学呢!我们漫步在山乡的小道上,感受着那份宁静、和谐与亲密。

那两天,我们用油炝蘑菇芥菜盐汤蘸蒸莜面窝窝、蘑菇臊子磨山药抿面等农家风味的饭菜招待了王老师,让王老师品尝了我们山乡的农家风味。

第三天,王老师着急回老家定襄,一大早,我送王老师坐上了我们那儿去往宁武县城的班车。此后,便是在师范学校的校园里一如既往地度过了剩下的一年时光。


 

三、毕业后深厚往来


19865月,我们83级学生离校回到各县实习。根据学校安排,我们的班主任王献忠老师负责在宁武县全面指导我们的实习工作。

实习报到那天,县教育局组织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招待所召开了实习部署会,教育局副局长周文煜代表县局欢迎我们并给我们做了重要讲话,王献忠老师强调了实习纪律等各项要求和注意事项。第二天,我们按照县局的安排就分赴各校实习去了。

实习期间,王老师到各个实习点上巡回检查、指导实习工作,看望所有实习生。由于我是宁武实习组的副组长,王老师便带着我去过几个实习点,协助他完成同学们的实习材料。每到一处,王老师都与实习的同学们一起吃学校食堂的饭,向学校领导老师了解我们的实习情况,代表母校带来了对同学们的关心与问候。那些日子,是我与王老师直接相处、最为弥足珍贵的几天。

几年后,听说王老师后来调回了定襄县高中,再后来又调回定襄县教育局工作。一晃就是十几年过去了,我对王老师的思念与日俱增。那时候,手机电话在我们普通人当中还没有普及。于是在20016月底我参加完忻州市的中考语文阅卷后,马不停蹄直奔定襄去看望了王老师一回。那也是自从毕业离开后第一次与王老师见面。

那天,我去了定襄县城之后到县教育局找王老师,结果王老师下乡不在。我在教育局附近的街上一直等到下班之后,也没有等到王老师回到单位。我估计是下乡回来后直接回家了,我就在教育局大门外等候教育局下班出来的其他领导们,向他们打听王老师的住处。有人告诉我王老师住处的大致方向位置,我找了大概两三个小时也没找到。就在我继续打听寻找时,大街上我遇见了一个曾在宁武县东汾煤矿工作过的退休工人,也曾经是我学生的家长,他是定襄人,退休后回到了家乡走街串巷卖莜面窝窝。在他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到定襄城内东关大队的广播上广播了我找王献忠老师的消息。没过多久,王老师骑着自行车到大队院门口接我回到了王老师家。

师生在隔了十几年后第一次见面,我们都显得那么激动。见到王老师,他依旧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当晚,我就在王老师家里吃了晚饭、住了一宿,共同回顾着过去的许多相处交往的事情,分享着离开五寨师范学校后的十几年各自经历的一切。我们谈论着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仿佛时间在那一晚静止了。

王老师听我的分享他微笑着对我说:“那时候,你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也非常努力。你的成长和进步,我都看在眼里,我相信你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第二天,王老师带我去河边镇民俗博物馆——阎锡山故居转了转,带我品尝了定襄风味的许多小吃。一整天的陪伴让我满心里暖暖的。第三天,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王老师,返回了宁武。

此后的2003年,王老师有事情到了宁武县的阳方口,我和闫凯亮、白莹萍同学一起与王老师有一次短暂的相聚,那次我们互留了联系电话,恢复了多年的联系。宁武的旅游业兴起后的2010年,王老师带家属来宁武游玩,我和闫凯亮、张建忠同学与王老师二次重逢,陪王老师游玩了宁武的几处山山水水,再次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这些年,王老师还亲自来宁武参加了当年学生的孩子新婚典礼,带来了真诚的祝贺。同时,我与王老师经常在微信上聊天,互相交流生活与工作上的一些事情。

唐代诗人杜牧写到过:“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用这句诗表达我们师生之间默契的情感那是再恰当不过了。自从有了电话联系之后,王老师常常热情地引导,给予我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人生的意义,我心中默默感受着师长的爱与关怀,笑对人生的起伏,心自闲适。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出自晋代学者葛洪的《勤求》的这句话,表达的是学生对师恩的感激之情。在我看来,老师的恩情比天地还要伟大,比父母的恩情还要重要。在我心里哪怕只教过自己几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一样去敬重,更何况,我们师生之间朝夕相处了三年,毕业后又恢复并保持了多年的密切联系,延续着亦师亦友的深情。

因对王老师的挂念而常常念叨,2024年夏,儿子驾车带我们全家专程去定襄看望了王老师,给王老师带了我们宁武当地的一些特产,满足了近年来我想去看望王老师的愿望。师生重逢,格外亲切。坐在王老师面前,我们无话不谈,互相分享着这些年的生活与工作,师生情谊在叙旧话新的漫谈里滴滴落入酒杯。

师生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既有师生之间的敬爱,也有朋友之间的亲密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山园小梅·其一》中有这样的诗句:尊前不用拜金石,世上应无书信稀。正好表达我们师生之间真诚相待的情感。

在我与王老师的交往相处中,我始终认为,年龄差距不大的师长面前,学生无需虚伪奉承和拜访,只需真诚的心与真挚的情,便能感受到师长的关爱与支持。在这个世界上,师生之间的情谊是如此珍贵,如此稀缺,值得我倍加珍惜和呵护。

王老师,我永远爱你,敬重你!

作者简介

刘二龙,山西宁武人,宁武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芦芽文学志愿服务队队长,宁武县作家协会联合党支部书记,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编著有《中华民族十大传统节日》《走近宁武》《宁武古关金融文化略》《为素质教育奠基》(第一二卷)等。


来源:宁武作家

更多精彩请点击


散文丨五师散记(五):徜徉在文学天地里/刘二龙

散文丨五师散记(四):两年坚守一块阵地/刘二龙

散文丨五师散记(三):文学爱好起步于母校/刘二龙

散文丨五师散记(二):难忘的入学第一天/刘二龙

散文丨五师散记(一):入学前波折迭起/刘二龙

散文丨采蘑菇的那些事(1、2、3)/刘二龙

宁武文苑丨舌尖上的宁武莜面/刘二龙

七十五载庆辉煌,欢歌激情谱华章—2024年宁武县歌手大赛总决赛圆满成功

宁武县作家协会釆风团深入迭台寺乡观摩釆风

忻州大剧院上演剧目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关注“忻州故事”订阅号
获取演出更多资讯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忻州故事
讲好忻州故事,传递忻州声音,促进忻州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