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这家生态餐厅,凭什么上榜《孤独星球》?

企业   2024-10-30 09:50   北京  

收拾停当准备开门迎客的土生食馆。


搬来昆明时间不长,已有一家餐厅被我列入必须分享给朋友的地方——土生食馆。


今年是土生食馆开业第十四年,它在昆明小有名气。餐厅开在一个陡坡上的创意园区里,烹饪所用食材、调料基本都是生态或有机的,它们来自店主自家菜地、云南本地生态农友的供应,以及少量商业化有机品牌。


厅内显眼处挂着“土生食馆”的题字,那是云南著名诗人于坚留下的。每张餐桌的一角都贴有插画,讲解为什么要少用农药,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农药。


几年前,这家生态餐厅被旅行指南《孤独星球》推荐,还连续四年在中国西南地区最大英文网站GoKunming上被消费者票选为最佳中餐厅。


1

生态餐厅,好吃呢


花生初到昆明,就对这个“最佳中餐厅”赞不绝口。

 

她是我在阿拉善致良田生态农场实习时认识的朋友,喜欢烹饪,偏好健康土壤里长出来的食材。离开昆明前的最后一餐,她招呼着我们又去吃了一顿。征服花生的仅仅是一盘葱花炒蛋。


杵门口点菜时,老板娘杨丽芬就注意到我们两幅生面孔,“来这里吃饭的几乎都是老顾客,我们用的菜都是自家种植的当季菜,不打农药,厨房也不用鸡精、味精。”她忙完手里的活儿后,凑过来向我们介绍道。


“你们农场是在昆明么?”


“在曲靖,离这里一百多公里。”我们刚点完菜,老板娘已穿上围裙钻进后厨。


老板娘杨丽芬在后厨忙活。


其实我很难说清楚,全生态食材烹饪出来的菜到底有多惊艳,但它的确香,越是简单的烹饪、依靠食材本味的菜品,越是如此。


今年菌子季时,南宁的朋友特意赶来昆明,我们又去了趟土生食馆。她也是个对食物挑剔的朋友,最先被端上桌的酸菜炒肉让她连连称赞。


“好吃好吃,你们家的酸菜一定是自己腌的,我吃得出来,它跟工业腌制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我习惯性对她的笃定表示怀疑,“这怎么吃得出来?”


“当然!工业制作的泡菜酸味和香气有种工业的尖锐感,我们这盘你吃进去,它的酸味非常柔和,香味也很圆润。”听她说着,我又夹了一筷子入口。


招待朋友吃的酸菜炒肉。


厨师忙完循声而出,那天客人不多,后厨只有老板娘的弟弟在。他听到朋友的称赞,忽然来了兴致,从包厢翻出相册,向我们分享2017年跟姐姐一起去苏黎世参加国际艺术节的经历。那一趟他们参观了当地的生态农场,还和外国朋友分享了云南美食。


去欧洲交流前一年,丽芬还接待了自学成才的美国发酵迷桑多尔·卡茨。那年冬天,卡茨和朋友们慕名来到土生食馆,用发酵食物和生态食材操办了一场中西合璧的盛宴,为他的云贵川“发酵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进度条拖到3:35之后,欣赏卡茨和朋友们在土生食馆做的大餐。


这种本土与国际交融的气息,与朋友口中的“柔和”与“圆润”不谋而合,这也是土生食馆带给我的印象。


2

“从农场到餐桌”


崔长建“老崔”是杨丽芬的丈夫,见到他时正值下午,店里没有客人,他正和店员一起包包子。聊起土生食馆的创业故事,他觉得最初的启发自于老婆多年前在公益机构实习、工作的经历。


2008年,杨丽芬先是通过社区伙伴(PCD)的实习生项目去了广西爱农会。这家非常草根的机构“爱农”的方式就是开了一间跟老乡直接采购“土食材”的生态餐厅——土生良品。


后来,丽芬又入职PCD云南办工作。期间,她接触到生态农业及各地农友。杨丽芬也逐渐说服曲靖老家种地的父母,用生态的方式种菜。


广西爱农会的土生良品餐厅,以社区支持农业(CSA)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及可持续生活。

在广西实习期间,丽芬和伙伴们进村访点。《让梦想扎根》详细记录了社区伙伴支持的青年实习生的成长与反思。图源:社区伙伴


她怀孕之后,父母专门又多种了些生态蔬菜,每周定期送到昆明。吃不完的菜,便分享给朋友。渐渐的,想吃生态菜的朋友越来越多,杨丽芬的父母又专门辟出一块地种植,并从偏远的村子收一些土鸡和土鸡蛋上来。


最早夫妻二人并没有做餐馆的想法,只是把老家的生态食材以团购的形式卖给身边的朋友。几次下来,团购都很顺利。2011年,为了满足更多人想吃到健康食材的需求,土生食馆在朋友们集资支持下正式创办。


餐馆开业以后,为确保所有蔬菜在种植中不用化肥农药,杨丽芬的家人几乎包下了餐馆的蔬菜供应。他们向左邻右舍调换,获得了近10亩的土地。


其中,菜园规模大概三、四亩。它延续着老一辈人习惯的种植模式,也保持着一定的生物多样性。“比如地里不会清一色都种白菜,我们总会种点儿蒜苗、葱之类的,其他空余的地方还会种上果树。”


丽芬父亲从树上摘下苹果,放心地直接吃了起来。

老家菜园种了很多种蔬菜,满足丽芬家庭和餐馆所需。


老崔说,最频繁的时候他一周回去一次,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山东人觉得土地最令人亲近。“农场的生态越来越好,连蜜蜂都抢着来筑巢。”丽芬补充道。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半亩鱼塘,小半亩土地用作堆肥。这块地位于菜园外围,是前些年杨家从邻居那里换过来的,以前种的是水稻,转过来后,他们填土垫高了一米多,以避免淹水。后来一直种着,经过几年的改良,已经弄得非常肥了。


农场每周往城里送一两次菜。那些菜每次都搭曲靖到昆明市区的客运班车过来,餐馆的人就去客运站旁边的加油站接菜,“很便宜,一次二三十来块钱。”老崔回忆,没买车的那几年,他都得骑着电瓶车去接菜。


最近云南生态农业圈的大聚餐。


这两年,土生食馆也开始从生态圈其他农友那里采购生态食材。比如豆腐和一些自家菜园还没出的菜,他们会从昆明一家供应生态食材的帮帮有味生活馆进货。有时,帮帮也会订购土生食馆的包子。老崔觉得,这两年他们与本地生态农友之间的互动明显变多了。


在餐厅内的货架上,他们还会帮圈里的农友卖生态饼干、果干等加工食品。“有时候大家还会一起组织出去考察。”这些活动一般由云南永续农业协作中心组织。老崔觉得,在这家机构的组织下,云南省内的生态农友网络变得密切起来。


3

大环境下

一家小店的变化


变化的不只是供应链。这几年,土生食馆面对的市场和环境发生着更大的波动。餐馆的生意也起起伏伏,与创业之初的快速成长期不可同日而语。


老崔回忆,开业第一年刨除房租支出,他们基本实现盈利。“身边很多朋友来自NGO组织,或是从事生态农业、环保相关领域的工作。”出于相似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大家对这家采用生态食材的餐馆接纳度非常高。


昆明本地活跃的公益组织氛围,为土生食馆早期的成长提供了消费土壤。


身土不二,关心土地与农民,是这家生态餐厅最好的注脚。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云南成为国际NGO组织在国内最早活跃起来的区域。作为省会,昆明成了国内外各大公益组织设立办事处的集散地。大量关注公共议题、认同相似价值观的从业者在昆明聚集,他们的存在让土生食馆创业之初受到关注。直到今天,土生食馆仍是本地一些关注公益、生态农业等机构们聚餐的地点。


在朋友帮衬下,餐馆的名气逐渐打响。到2017年,土生食馆的生意迎来高峰。老崔回忆,顾客最多的时候,二层阁楼都能坐满人。员工数量最多时超过10人,他们大多是来自曲靖老家的年轻人。


来光顾的常客也早已扩散到路人和附近园区上班的打工人。“做生意不能指望靠朋友,他们不可能天天来吃饭。”老崔觉得,现在他们的大部分老客,是靠口碑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从北方面点、西南风味到融合菜,土生食馆的菜单自有一番风格。


最近几年,店里冷清了许多,客流一年不如一年,今年尤其差。店员从巅峰时期的十二人减少到三人。后厨由杨丽芬和她弟弟负责,老婆不在的时候,老崔会到店里与小舅子搭档,前厅只留一位跑堂的江苏大姐。


人数的缩减从2020年就已开始。后厨也有了变化,他们用洗碗机替代了人,改变了环保却更费人工的茶籽粉洗碗模式。“我觉得科技的东西还是应该用的。”老崔感叹道。


老崔的角色也从前厅跑堂转入厨房,他从配菜开始一点点学习烹饪。有了厨房的四年经验,老崔后知后觉地反思起此前经营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以前都没干过餐饮,走了很多弯路。”


老崔带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顾问委员会主席周泽江参观后厨。


首先是盲目增加雇员数量。老崔觉得,即使是生意最好的那几年也完全用不上10个人。


从曲靖老家雇来的年轻人流动性高,聘用的厨师也不好管理,生意最好的那几年也是投诉最多的时候,出品并不稳定。厨师对食材处理不当,还容易造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耗,比如他们做菜用的有机花生油。


这类食用油价格偏高,每桶进价接近200块,员工每次用到油快倒不出来时,就会把桶扔掉。“但如果把它沥出来,还是能接出不少油来。这种事说了很多次,还是做不好。”


较偏的选址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意。


创业之初,夫妇俩也曾看过各个地段,都因各种原因放弃。后来得知一家西餐厅转让,价格合理,于是就定了下来。“当时我们雄心壮志,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没担心过这个位置会影响生意。”如今受大环境影响,这个选址上的劣势也逐步显现。


未来,土生食馆正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它仍在坚持。


老崔今年4月碰到一位客人,她从初中开始就常来店里吃饭,现在在外面读大学,放假回来还会专门找过来。“我相信人的口味。你从小在家吃的食材干干净净,出去以后还是会想念那种自然的味道,我碰到过很多消费者,他们都特别在意这一点。”


开到第十四年的生态餐厅,发生了很多变化,没变的是他们的慢食理念——“你们慢慢吃慢慢等,我们在家慢慢养慢慢种,一切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这是杨丽芬父亲的话,他们一直把它挂在餐馆的门口。


- 这是食通社第 575 篇原创 -



食通社

作者

朱若淼

关注商业也关注农业,蒙古高原及马头琴爱好者。


关于“土生食馆”

土生食馆是一家社区支持农业(CSA)餐馆,支持种养结合的小农经济,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把健康的食材带给城市居民。我们炒菜不用味精鸡精,还原食物本来的味道,让大家远离化化学学的调味料。通过消费的力量,保护环境,为后代留下可以耕种的土地。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金鼎山北路15号金鼎1919C区土生食馆


本文图片如无说明

由作者及土生食馆供图

编辑:泽恩

版式:三白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点击关键词,进入更多文章合集

种子农技政策发酵营养水果渔业外卖活动招聘菜市场畜牧业食日谈分享会读书会丰年庆小农故事气候变化乡村发展合作经济都市农耕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疫情与食物虚假解决方案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广西云南河南四川江西新疆陕西香港重庆浙江江苏贵州台湾内蒙古菲律宾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意大利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泰国瑞典日本



「点赞」「转发」「在看」「留言」

扩散美味知食 

食通社Foodthink
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的知识和信息平台,集结国内外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传播和倡导更加可持续的农业和食物系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