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20年,现代的人们提“癌”色变,身边总是有人因为肺癌、胃癌、肝癌等病症离我们而去,我们把导致癌症的最终魁首归结为食物不够健康。
古人吃东西倒是健康,可他们也一样得“不治之症”,但古人并不称其为“癌”,而是叫它……
“喦”,这个字跟“癌”字长得太像了,你知道它怎么读吗?很多人都以为癌症是现代才有的,其实,咱们早在3500年前就有类似的记载了。喦,读作(yán),通“岩”字。《说文解字》中记载:“喦,山岩也。从山,言声。”这里的“喦”是岩石的意思,是“岩”的异体字。这个字在中医学中,代表着身体部位会逐渐变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等症状,一旦破溃,创口深邃如岩穴,这与自然界中的岩石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采用“喦”字来表示。其实,这种形容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肿瘤意思相近。因此,“喦”字成为了中医描述癌症的专属词汇,形象地传达了癌症的坚硬与难治。虽然“癌”字作为病名在宋代《卫济宝书》中才首次出现,但中国对癌症的认识远早于此。3500年前的殷周时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瘤”的记录,证明了古人对这类病症的早期关注。古书层记载:“瘤,生于肌肤,状如核,硬而不移。”这里的“瘤”字,是甲骨文中对肿瘤类病症的最早记载。宋代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癌症的描述日益详尽。南宋医生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首次详细描述了癌症的特征:“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这一描述与现代医学对癌症的认识高度吻合,展现了古人惊人的医学洞察力。《黄帝内经》中提到:“石瘕生于胞中,坚如石,不可移。”这里的“石瘕”即指坚硬如石的肿瘤,与“喦”字的含义相近。
《医宗必读》中指出:“癌瘤之作,必因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强调了正气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调理身体,增强正气,以抵御邪气。
在中医看来,癌症的形成并非无因之果。古人认为,情志郁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的心情不佳、气血不畅,会导致体内邪毒滋生,最终形成癌肿。这种观念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健康”理论不谋而合,强调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中医在治疗癌症时,不仅关注病灶本身,更重视调和气血、疏通气机,以达到身心和谐、疾病自愈的目的。所以才会有许多人虽然身患重疾,但能够舒缓情绪,从而减轻病痛,甚至痊愈的病例存在。
国外也有一些病例数据显示,一个人如果精神不垮塌,身体指标就会好!而一旦接受自己的病痛程度,很多人都开始忧思忧虑,最后导致没有胃口,营养也跟不上,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所以到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积极生活,对的事情要坚持,相信阳光终会出现,你会在阳光下发光!
重要提示:公众号改版后,文章推送可能会被刷掉,导致你无法看到我们的内容。为了不错过彼此,请给我们的账号加个星标★,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