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四十七 -- 仁慈之心颠覆你的想象(上)

百科   2024-10-15 23:45   北京  

法家治国只是大一统的需要,有人因为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骊山墓、修阿房宫等攻击秦始皇,说他是暴君;但真实历史也许颠覆你的想象。

第一、对待反对派儒家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一直在重用拉拢儒家。一贯标榜以肃杀的刑法为治国原则的秦王朝,与儒生的关系并非人们最初想象的极端对立的局面,既矛盾又相互依存。秦朝建立以后,广大的儒生积极奔走于朝野之上,入世之心较为迫切。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纷乱后,秦王朝一统天下,儒生希冀在稳定的环境下发挥自身优势,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秦王朝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秦朝专门设有博士官之位,上百人的团队,很多都是儒生。“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仅仅一次祝寿就有70名博士参加。去泰山封禅,也是召集鲁地儒生为其出谋划策。茅焦、淳于越、叔孙通也都是儒生。

儒生对秦王朝的影响还表现在学术成果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各种思想不仅各抒己见,彰显自家之理,还相互交融,这对处于西方落后地区、文化极其不发达的秦国来说是个莫大的机遇,丞相吕不韦抓住了这一机遇。他召集各家各派的学者编辑了一本融会各家思想的大作《吕氏春秋》,在讲求法家思想基础上,吸收改造各家学说后的一种新创造。这种求同存异、博采众长的做法值得提倡,可惜的是,后来的秦始皇专断破坏了这种学术自由的环境。

秦朝尽管出现了后来的焚书坑儒事件,但较之战国急功近利的时期法家、兵家、纵横家占据统治地位,儒家似乎处于无用武之地的境遇相比,秦朝时儒生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儒生必然要用其机会尽其学。据考证,朝堂之上13人中,就有7 人是儒生,他们参与了秦朝建立之后的由丞相、御史、廷尉和博士商议帝号的问题,可知参政的儒生占很大部分。

纵观那些刻石,内容大同小异,目的也大致相同,无非为了歌颂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巩固专制政权而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刻石是秦始皇的政治文书是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文告。

秦始皇十分崇信法家的学说,他以为准备了充足的军队,加上他的政治文告,天下臣民就会罔不宾服。只要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就一定能永世太平,长治久安。话虽如此,刻石的确是秦始皇宣扬的一种手段,但除了好大喜功外,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秦始皇潜意识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用儒家的伦理道德约束和整饬社会风俗的用心。

第二、对待冒犯他的人员

很多时候,大家总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听不得半句不同意见的话。其实在对他有不同意见的人中,完全不是这个情况。尉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尉缭给秦王献出重金收买敌国要员的反间计后,准备逃走,而且对秦王一番攻击,秦王的做法完全颠覆你的认知。

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史记·秦始皇本纪》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祝寿时的博士淳于越,敢于在朝堂直接阐述分封制的好处,证明当时的政治气氛也是自由和轻松的。

对待敌对国家的人员也是如此。典型的一个就是郑国。郑国本是韩国派到秦国假装大搞水利工程的奸细,韩国的目的是让郑国把秦国的钱财耗尽,使秦国无力攻打韩国。秦始皇知道真相后,并没有惩罚郑国,而是力排众议,无条件支持郑国继续完成这些工程,他认为郑国渠虽耗费巨大,但用途无可限量。郑国最终被秦始皇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一心修建郑国渠,后来也一直得到秦始皇敬爱和重用。若秦始皇真是暴君,会有这样的胸怀和远见吗?


新能源与能效
英雄追光逐电,传送疾走闪现。试问笔者雅好?喝酒烫头抽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