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18、双11购物狂欢都让人难以抗拒,大家都期待用折扣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
但近几年的大促活动逐渐变味了,更像是“数学竞赛”,各种满减领券,甚至还有预售模式,消费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各种“算计”节省下来的金额却微乎其微,可谓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便宜两毛五。
今年“双11”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第一波预售活动时就支付了定金,本以为参与预售活动,优惠力度会更大,可没想好不容易凑够了满减金额并下了定金,结果付尾款时发现,比直接买还贵了几十元。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双十一满减活动比非双十一贵很多,都是套路。
网友双十一前后购物价格对比
而当部分消费者对此现象发出质疑要求保价时,却被某些商家以下架链接或“叠加了优惠券、满减红包”等理由拒绝,导致保价服务形同虚设。
从“尾款人”变成“韭菜人”,让消费者感到“很伤心”。
对此,专家表示,消费者在预售支付定金前,应咨询商家客服,了解清楚预售优惠力度和活动规则,例如满减红包使用范围、预售免定金、直播间下单送赠品等,及时保存预售界面截图。一旦出现预售实付价格高于后期直接支付价格的现象,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要求退货退款或申请保价服务。
另外,“双11”的另一个套路也令消费者不满,即活动前夕暗涨价格,优惠力度微乎其微。
不少消费者吐槽“双11”活动看似折扣力度很大,但通过各类满减和优惠券,最后只以原价或者微弱的优惠力度购入商品,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先涨后降的方法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商家参与大促的方式,导致打折优惠形同虚设。
这也提醒消费者在购物前,一定要留意日常价格,对比活动前后价格差异,同时进行多平台比价,货比三家,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擅于使用比价工具之外,我们也可以合理利用返利网站,积累下来也能够节省不少的购物开支。
编辑: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