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志,慎思慎行
《典籍里的中国》之论语中,撒贝宁开篇说:一部论语,流传千古,一位老师,万世师表,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这部穿越千年的智慧宝典传至现代,依旧璀璨光芒。
其实我对孔夫子并不陌生,反而是他的经典语录启迪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暑假期间有幸欣赏央视的经典巨作《典籍里的中国》,剧中演员用走心的演绎带着观众一起穿越千年和夫子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节目以孔子的教育故事为主线将夫子的大道演绎地淋漓尽致。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其思想的精髓,他虽为贵族,却在坎坷的环境中开创了教育的先河,万古流芳。
学习态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多学习,多读书。学问和做人道理都在书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去研究钻研,自然会有通透的认知和见解。
态度端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因为敏捷好学,并且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尤其是我们往往会羡慕嫉妒人家的才华而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我们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如将“学而时习之”的“习”理解为反复“温习”,抽离学问本身所蕴含的实际意义,就会使得学习过程中偏重于甚至局限于“机械”、“作业”,让学习的目的执着于“考试”,就必然变得枯燥、乏味,难免让人产生“苦学”、“废学”之想。其实,陆游也在诗中说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学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回想曾经我带过的一个“特殊”的孩子,都说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必然给你关上一扇窗,在孩子身上也是应验了,这个小男孩头脑风暴很厉害,想法特别多,特别爱画画,尤其是恐龙,每当在黑板上完成了他的“巨作”,开心地手舞足蹈、上蹿下跳。读到这里,你们大概也猜出来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满足和认同就大哭大闹,歇斯底里,经常“动嘴”咬别的小朋友,班里的小朋友基本上都遭遇他的“毒口”,被咬的小朋友的家长也是经常告状。
幼教老师的心酸谁能懂,那会我整宿的睡不着,思考着如何“整治”。作为一个老师,你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哪怕他是“特殊”的,当时我就想到,因材施教,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他,我使尽浑身解数,把我“毕生所学”全部用在他身上,区域游戏时,发生矛盾及时干预引导;教学活动经常开展爱的教育;户外活动让社交、相处能力强的带他他一起玩;家长会上,积极和家长沟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他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要洞悉觉察,不要一味的满足和溺爱。多点耐心、倾听、方法,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童真世界。所以时刻践行夫子的言论—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如果能够像《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撒贝宁那样,能够和夫子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会说:夫子,您好!很荣幸生长在我泱泱华夏,礼仪之邦,我为能够学习到夫子的话语而自豪,“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后世对您真实的评价,可见您的经典语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您一生真实写照,为了天下众生,放弃荣华富贵,奔走列国,颠沛流离,这种淡泊名利之心值得我辈学习,这样才可坚守初心,方得始终。
作为孩子的第二任启蒙老师,还需继续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辈之青年应学儒学之精髓,传道义之薪火,使儒家思想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4.如入选当期纸刊,作品须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投稿邮箱:1:ludongwenxue@126.com 2:xibuzuoja@126.com(仅限复制)
山东齐鲁文学社
首席顾问:莫言
总编:罗永良
主编:曾小霞
副主编:樊建华 程桂彬 付爱玲
执行主编:陈骄
执行副主编:方小琴
编辑部主任:王建军
一级编辑:曹秋芳
责任编辑:金小仪 苏岚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不慕名家|只推佳作
《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欢迎您的参与。
订阅及交流微信:wu318013
【百度百科:齐鲁文学】
当代主流诗歌、散文及小说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