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廉吏镜鉴丨树牢清廉理念 夯实清正根基(三)

旅行   2024-10-18 15:44   广东  

序    言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曾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风貌,其内含的清廉、公正、无私等价值观也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高度契合。在珠江流域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如包拯、海瑞、苏东坡.....等一大批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清官廉吏。

为引导党员干部树牢清廉价值理念,特推出“珠江廉吏镜鉴”专栏,本期介绍周敦颐、危祐、李永宁、唐时英四位古代清官廉吏,邀你一起通过优秀文化启智润心,传承清廉文化基因!

执法精严的周敦颐

  • 人物介绍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宇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庆历四年(1044年)任南安(今江西大余)军司理参军,两年后升任郴州桂阳(今湖南汝城)县令,后任广南东路(辖境相当于今广东贺江、罗定江、漠阳江以东地区)提点刑狱公事。其性安贫乐道、至诚至善,任职期间执法精严,令人心悦诚服。

  • 廉吏故事

熙宁元年(1068年),周敦颐出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主管该区域的司法、刑狱、监察、治安等政事。在广东任职四年,周敦颐“以洗冤泽物为已任”,哪怕是荒崖绝岛、瘴疠之乡,都不辞劳苦,亲临其境,实地查访。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巡视时,他发现知州杜谘滥用职权大肆开采端溪砚石。了解事情原委后,周敦颐上报朝廷,请求颁布禁令,限制端州官员仅可取砚石二枚,极大减轻了当地百姓所受的盘剥之苦。

周敦颐的人生大部分时间辗转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为官,担任的也多为主簿、县令、通判、知州等基层职位,但每到一地,他都“不卑小官,职思其忧”,不因位居卑微而渎职丧志,而是尽心尽责,为造福一方而殚精竭虑。苏轼曾赋诗称赞“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这种淡泊名利、廉正守洁、真抓实干的品德,契合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也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留下了一座人格丰碑,让后世之人闻周敦颐之余风,“犹足以律贪”。

【来源】《廉润南粤》

拒收珍珠扇的危祐

  • 人物介绍

危祐,北宋人,元祐元年(1086年)任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廉州镇)知府。危祐体察民情、勤政恤民,关心百姓疾苦,为解决百姓问题不遗余力,深受百姓爱戴。

  • 廉吏故事

廉州盛产珍珠,来往廉州的朝廷使臣大多借机索取珍珠来作为进献之物。危祐到任后,坚决刹住这股歪风,引起了权臣们的反感。有人为此劝说危祐,要多和这些权臣往来,以巩固自己的官职地位,并容易得到升迁机会。但是,危祐不为所动,他直接把朝笏放在办公案台上,一脸严肃地回答道:“某不敢扰民以固位也!”体现了危祐清正为民的浩然之气。在廉州任职期间,有一次,下属们凑钱买了一把扇柄上镶有珍珠的扇子送给危祐,危祐拿着这把珍珠扇感叹地说道:“方为廉州守而执此扇以对吏民,独不愧州名乎?”说完后,他立即叫下属把珍珠扇拿走。于是,危祐拒收珍珠扇的事迹被后世传为佳话。唐太宗年间,合浦因有廉山廉吏廉风而改置廉州,以“廉”为州名,危祐恪守清正廉洁作风,无愧廉州的廉名。

危祐高风亮节、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由于气候干旱,粮食颗粒无收,珠乡民众受饥挨饿、嗷嗷待哺。危祐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打开库仓赈济饥民。当时有人劝他先向朝廷报告,得到批准后才开库仓赈灾,危祐坚定地说道,救灾如救火,朝廷如果怪罪的话,就由自己一人承当。由于赈灾及时,当地许多灾民得以活命。为了解决老百姓的衣食问题,危祐动员富户借粮借种给农民,鼓励农民开荒筑坡,挖山塘蓄水,灌溉田地、养鱼种稻,还教民众制作竹筒水车将河水灌溉高地农田。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巧治叛乱的李永宁

  • 人物介绍

李永宁(1415年-1479年),字世安,别号正菴。明正统六年(1441)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明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历任南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江西清吏司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广东潮州、广西桂林知府。

  • 廉吏故事

天顺六年(1462年),广东暴民叛乱,非常猖獗,李永宁到任潮州太守后,在潮州兴办学校,训练士卒,修缮城池,同时清理冤狱,减轻农民负担,缓解百姓疾苦,一年之后,当地叛乱的暴民有感于李永宁的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纷纷放下武器,前来投诚。

李永宁为官不仅勤政爱民,而且清正廉洁。在其任广西桂林府知府期间,当地有向民间征调马匹以服役的惯例,如果没有以马服役的话就需要向官府交钱,李永宁本可以从中收取六七十金,但他严正地拒绝了这样的收入。李永宁在多地任官,政事举措均有惠于老百姓,但他自己平常的生活却非常节俭,人们称他为“李青菜”。

【来源】贵州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十一

巧治倭寇的唐时英

  • 人物介绍

唐时英(1499年—1576年),字子才,号济轩,又号一相居士,云南省曲靖市人。历任平阳县令,户部主事,贵州按察副使、贵州参政等。进士侯一元修撰隆庆《平阳县志》曾经有过评价:“吾郡平阳明兴以来,令去而思者仅四人,王唐张彭。”其中的“唐”就是指唐时英,这是对一个地方县令的最高赞誉,而唐时英是4人中政绩最佳的平阳县令。

  • 廉吏故事

嘉靖十年(1531年),平阳时受倭寇侵扰,民不聊生。唐时英到任平阳后,悉知平阳赋税不均,大为百姓所诟病。地方豪绅大户与官府勾结,依仗权势欺诈百姓,并乘灾荒之时大放高利贷剥削百姓。为抑制豪强,惩处污吏,唐时英首先对地方豪绅大户和县衙内的官吏“晓之以义,说之以理,束之以法”。接着布告全县,将高利减半。次年,他又提出“查瘦改肥,清丈田亩”的措施。随后,他又捐资修水利,劝农耕。平阳县内水塘沟渠时久淤浅,均予以开凿疏通。翌年大旱,平阳无灾,而邻县的收成却很差,百姓颂之为“唐神君”。

嘉靖十四年(1535年),唐时英受命任户部主事,委理通州粮仓,主管户部财经收支。通州素来为内官所把持,视为私囊,盘根错节。鉴于几个前任都因乘职之便,营私舞弊而致身败名裂。唐时英到任后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上下监督的有效办法。内官们互相打探唐时英的底细,欲攫其一短以中伤。唐时英廉正自持,详理规章制度,严细考核。一年以后,通仓之事管得井然有序,账务清楚。

唐时英后累官贵州按察副使,贵州、河南参政,浙江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凡所至,破奸发伏,遇事随决,无不得其宜;而为人应世,庄介乐易,惟善是从,以故君子爱之,小人畏之,无敢以私务请托。

【来源】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珠江水利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简称珠江委)成立于1979年,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在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区域内(以下简称流域内)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