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经费近1.3亿元!国家基金委发布4项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学术   2024-08-30 19:15   北京  

今日,国家基金委发布了“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等4个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具体如下:

1、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2024年拟资助集成项目3-4项,直接费用总额约为1500万元,资助期限为2年。

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肿瘤演进和诊疗的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形成对恶性肿瘤本质的新认识。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肿瘤演进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与功能甄别、分子信息网络与病理表型以及基于分子功能可视化的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定,阐述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肿瘤异质性的演化规律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特征构成,明确肿瘤各演进阶段的生物学表征和恶性本质及影像-病理-组学融合诊断意义。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肿瘤演进过程中关键分子的信息提取、特征确定、功能可视化及其诊疗意义。

  三、2024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2024年度拟以集成项目资助以下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与信息科学、化学科学、数理科学等领域的合作。

  (一)早期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技术创新及临床研究。

  在前期建立的早期肿瘤研究队列基础上,基于高通量多组学技术,研究癌变的分子病理和免疫机制,发现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关键分子或多分子事件标志物与治疗靶标,探索其可视化识别,实现对早期肿瘤的检测,为肿瘤筛查、预警和早诊早治提供新策略。

  (二)恶性肿瘤演进过程中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可视化智慧诊断。

  针对肿瘤发生及演进早期阶段,建立影像、病理、谱系示踪及多组学信息融合的创新技术与研究模型,在分子、细胞、动物模型及人体组织样本等不同尺度,解析肿瘤起始细胞、癌前病变细胞与血管免疫微环境互作机制及肿瘤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肿瘤发生及演进过程中的生物学表征、恶性本质及影像-病理-组学融合诊断的应用价值。

  (三)恶性肿瘤影像、病理与多组学融合智能诊断、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

  利用影像、病理、多组学信息交叉融合技术,可视化解析恶性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异质性形成及调控机制,为肿瘤新靶点发现和精准诊疗提供新理论和新策略,建立肿瘤智能诊断、演进预测、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的技术规范和智能化诊疗新模式。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强调和鼓励:

  (一)对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率。

  (二)促进科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学科交叉,多组学、病理和影像信息的融合。

  (四)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共享。

  五、2024年度资助计划

  2024年拟资助集成项目3-4项,直接费用总额约为1500万元,资助期限为2年,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具体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六、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4年9月29日-10月11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为充分整合本领域优势科研力量,鼓励交叉合作,本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应由在集成方向已取得创新性成果的2个以上的独立研究团队联合申请,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应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中首先论述与本指南最接近的研究方向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6)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具备生物安全设施条件,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或合作研究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10月11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2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七处

  联系电话:010-62329157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2、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约6-7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6-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2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拟资助集成项目2-3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4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集成项目要求至少由2个独立实验室或课题组组成。

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过程中相关细胞属性的动态演变及调控网络为研究切入点,突破科学与技术瓶颈,建立再生医学研究新范式;创建再生修复研究的新模型、新技术与新方法,解码再生修复的多维度、多尺度信息,全景式绘制再生修复过程的关键细胞与分子调控网络;阐释损伤组织器官再生修复障碍的病理基础与关键调控机制;在解码组织再生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促进重要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的有序调控与干预新策略。
  二、核心科学问题
  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过程中再生细胞属性演变及其调控的多维信息解码;逆转再生修复障碍与促进再生的有序调控策略。
  三、2024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针对再生医学核心理论、临床实践难题和关键工程技术,注重采用生物医学工程、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学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思路与技术手段开展交叉研究。2024年度拟资助如下研究方向:
  (一)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新模型、新技术与新方法(重点支持项目和培育项目)。
  针对重要组织器官再生及其再生障碍,建立新型体内外组织器官再生模型,发展在体实时成像与检测及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方法,基于交叉学科的新理论与技术,探索实现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过程关键环节的多维信息可视化和数字模拟的技术路径,建立多尺度、多维度、多层次动态采集、整合、分析再生修复过程信息的新模式。
  (二)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多维信息解码(重点支持项目和培育项目)。
  综合应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和技术,鉴定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功能细胞及其发育机制,解码细胞属性演变、结构与功能重建过程和调控机制,明晰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信息流,系统阐释组织、器官间协同有序调控修复再生的关键机制;探寻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组织、不同物种间再生修复能力差异的关键机制。
  (三)组织器官再生与结构功能重构障碍的机制(重点支持项目和培育项目)。
  解析重要器官和组织损伤后细胞响应、再生修复及其功能障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缺血、炎症、纤维化等微环境因素对组织器官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过程的重要影响和机制;探索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环境与再生修复障碍的关系及机制;建立与优化重要组织器官再生、功能重建障碍的风险评估、预警指标和预测模型。
  (四)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有序调控与干预策略(重点支持项目和培育项目)。
  针对组织器官再生调控网络中的关键靶点,综合应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探索经激活内源性再生能力与调控再生微环境促进损伤器官原位再生、功能重建的新策略与新方案;建立基于单细胞多组学、时空转录组学等新技术的组织器官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的评估新策略;基于干细胞、类器官、组织工程等技术,探寻替代性组织器官的在体修复、结构与功能重建新策略,鼓励开展临床探索。
  (五)重要脏器、组织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干预策略集成研究(集成项目)。
  研究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功能细胞属性演变,结构、功能重建过程及调控机制,探究典型临床应用场景下重要组织脏器再生障碍的机制及促进其有序再生修复的调控干预新策略。
  四、2024年度资助计划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约6-7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6-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2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2-3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4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集成项目要求至少由2个独立实验室或课题组组成。
  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4年9月29日-10月11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本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为充分整合本领域优势科研力量,鼓励交叉合作,本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应由在集成方向已取得创新性成果的2个以上的独立研究团队联合申请,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项目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方向要求,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6)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具备生物安全设施条件,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或合作研究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10月11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2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六处
  联系电话:010-62328775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3、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8项左右,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3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集成项目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000万元/项,鼓励申报单位与企业或地方政府部门按照1:2配套,资助期限为2年。

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未来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安全可靠智联,实现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本重大研究计划瞄准工业互联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未来工业互联网的重大核心科学问题,打通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走在国际前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一、科学目标
  瞄准工业互联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未来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工业互联网全要素互联的结构化组织机理、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构造机制、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网络化调控原理等基础理论与方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完成三个以上工业制造典型场景的集成示范验证,形成若干重大基础性原创成果,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和团队,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的范式变革,为构建要素互联结构化、生产制造流程化、工业网络体系化的产业新生态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引领未来工业互联网的科学发展。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要素互联的时空关系演变及调控规律这一核心问题,围绕以下三个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一)全要素互联的结构化组织机理。
  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人机物全要素安全可靠互联的系统复杂性难题,重点解决如何刻画未来工业互联网全要素互联的联接关系与结构关系,如何度量其复杂性并构建相互控制关系等问题。重点研究未来工业互联网按需联接的本征模型与调控机理、生产要素数据多维表征及结构化组织机理、全要素互联的系统熵理论。
  (二)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构造理论与方法。
  面向未来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制造全流程的流畅性与稳定性要求,重点解决如何精准刻画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链制造全流程中的误差传播、有效识别生产流程的脆弱性、定量评估生产线重构的收敛性等问题。重点研究未来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制造全流程的容差分析与传播模型、全流程稳定性构建方法、全流程重构的理论与方法。
  (三)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网络化调控原理。
  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耦合与复杂调控关系,重点解决如何从效率角度建立网络化产业链模型、从效用角度建立网络化价值链模型,如何实现跨产业链与价值链联动的多目标调控优化等问题。重点研究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构建模型、全价值链构建模型、跨链耦合的网络化调控原理。
  三、2024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4年度对于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建议研究内容围绕以下方向:
  1. 面向流程行业的虚实融合数字孪生建模与优化技术。
  针对工业过程多相多场耦合、多目标冲突导致的复杂反应气氛解析难、优化决策难等问题,研究大型流程生产装备的相场耦合机制,建立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复杂耦合反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研究数字孪生模型和装备运行特征虚实融合的运行工况识别方法、多冲突目标的高效优化决策方法,支持宏观与微观协同的动态反应气氛精准控制;结合典型场景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
  2. 面向端侧异构操作系统的微服务架构与关键技术。
  研究面向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异构多处理器端侧硬件和异构操作系统的轻量化微服务架构;研究端侧应用以微服务方式快速发布的关键技术,以及工业互联网感知、互联、认知、控制、存储等微服务的动态组合方法;研究实时应用和AI应用的微服务化技术,支持现有实时应用的微服务化移植与开发,支持在端侧硬件上部署AI微服务并进行实时分析,保障微服务化后的应用独立部署与混合部署的实时性要求。在不少于5种开源异构操作系统中进行应用验证。
  3. 工业互联网多模态学习与推理方法。
  针对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研究面向多源异构传感器的多模态学习方法与匹配算法,实现异步跨模态数据的精准对齐;研究生产过程中在模态缺失条件下的信息融合表达与重构方法,支持异构模态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的智能决策;研究模态样本不均衡情况下的多模态推理方法,支持异构数据源小样本情况下的跨域、跨模态关联推理;结合典型场景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4年对于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对总体目标在理论和关键技术上有较大贡献、具备产学研用合作基础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方式予以资助,重点支持方向如下:
  1. 面向智能制造的行业大模型架构与算法。
  研究面向智能制造的行业大模型数据制备方法,探索领域知识驱动的高保真数据构造生成算法,建立针对多模态工业数据集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理论;面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模型的云边高效训练与边端高效推理,探索分布式协同训练与推理机制,创新分布式模型训练与推理一体化的行业大模型架构与算法;研究针对工业模型机理约束下的大模型训练方法,探索模型推理结果的稳定生成方法;针对智能制造的典型应用场景,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与现有技术相比性能指标有显著提升。
  2. 工业互联网跨链数据融合与高效流通机理。
  针对工业互联网跨产业链、跨价值链数据要素流通不畅、数据开放共享难等问题,研究跨链企业间业务数据信息融合的理论与建模方法,实现跨链企业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研究跨链企业数据价值评估与定价的理论模型,支撑跨链企业数据价值流动;研究跨链企业信用评价与数据高效流通机理,促进跨链企业数据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在电子品制造、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产业链中,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支持企业主体规模不少于1000个,业务数据种类不少于10种,跨企业数据协同效率提升10%。
  3. 面向工业制造的多智能体语义协同与控制。
  针对工业制造场景下大规模异构边缘智能体的高效协作和可靠控制难题,研究面向多模态数据的语义统一表征方法,构建异构边缘智能体的语义对齐和语义解析算法;研究基于自然语言的多智能体拟人化交互理论,提出在资源受限条件下具有差错容忍的语义交互方法;研究时空任务驱动的多智能体自主调度策略和轻量化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设计异构多智能体间高效协作的感知、通信与控制模型。在汽车、航天等工业制造场景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支持不少于50类异构边缘智能体的协同控制,连接设备不少于500台,提升生产效率20%以上。
  4. 工业互联网柔性制造系统的优化算法理论及稳定性分析。
  针对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制造流程的敏捷性和稳定性要求,探索制造系统柔性协同的物理机理,建立生产、输送和资源调度一体化的数学模型和优化决策理论,实现工业互联网柔性制造全流程云-边-端的高效协同与大规模任务需求精准适配;研究稳定高效的在线自适应优化算法,实现优化算法的稳定性快速分析与自适应生成。在柔性制造的典型应用场景开展理论与方法验证,实现大规模柔性制造任务需求下秒级任务规划与资源调度,降低任务延迟时间20%以上,提高生产效率20%以上。
  5. 工业互联网网络攻击行为动态检测理论与溯源方法。
  面向工业互联网复杂环境中的高级可持续网络威胁检测与溯源需求,研究工业互联网网络攻击行为动态检测理论,提出攻击行为的统一表征方法、适用于工业复杂系统的多层级行为建模方法和基于安全数据融合的自演化异常检测方法,实现对未知攻击的快速发现与精准识别;研究面向工业互联网复杂全系统的攻击路径构建机理,探索差分异常根因分析关键技术,实现对攻击路径的精准溯源。在能源电力、冶金石化、汽车制造等典型行业中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异常识别准确率和溯源准确率均超过90%。
  6. 面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全要素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
  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风险网状级联放大、防控主体跨尺度多元、高维动态配置优化等韧性问题,研究工业互联网风险要素识别与量化、风险图景网络与传播模型、多元网络演化模型,建立网状协同优化的新模式和新理论框架,研究跨尺度、高精度的生成扩散式风险推演、评估、预警方法,以及全要素优化配置柔性调度方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塑造能力。在航空航天、汽车、集成电路等典型行业中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风险溯源和推演的准确率不低于95%,全要素优化配置后供应链恢复时间减少20%。
  (三)集成项目。
  1. 面向复杂产品研发的价值链共创机理与网络化智能协同技术集成演示验证。
  面向复杂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瞄准研发供应链及生产加工过程、销售运维过程等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多主体高效协作的需求,通过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前期已布局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全价值链中多主体自组织协同与决策的机理、全产业链要素协同配置与调控的新理论、双链联动下的价值关系发现与协同模式创新的新方法、双链融合的网络化智能协同的新机制、双链耦合与复杂调控的新技术等重点项目成果,构建支撑复杂产品研发的跨产业链与价值链联动的网络化调控和管理决策一体化的智能协同集成演示验证环境,进一步验证相关科学问题的解决情况,并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中的不少于3个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创新应用示范,加速前期布局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2. 基于开放自动化架构的制造流程柔性构造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成演示验证。
  面向多品种变批量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通过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前期已布局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精准作业的人机协同控制与跨域实时优化、柔性装配机理建模与智能调控、柔性制造全流程质量在线评价与动态调控等重点项目成果,创新生产管控业务与资源解耦的“网、算、控”协同调控模式,构建基于开放自动化架构的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平台,搭建支撑生产制造流程柔性构造理论方法与技术的集成演示验证环境,进一步验证相关科学问题的解决情况,并在IC装备、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冶金石化等不少于3个行业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开展相关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加速前期布局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要求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指南要求,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工业互联网的实际问题,提炼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
  (一)要求研究与未来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即在申请书中需要明确解释研究对象的具体应用场景及需求,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对全要素互联的结构化组织机理、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构造理论与方法、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网络化调控原理等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二)在阐述国际发展的最新态势及该方向在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要归纳提炼明确的科学问题。
  (三)针对科学问题,研究队伍要有明确的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和协作研究,形成有机的研究链条,建议积极吸纳工业互联网用户单位为项目参与单位。
  (四)要明确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五)要明确具体应用场景,研究目标中应包含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
  五、2024年度资助计划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8项左右,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3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拟资助集成项目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000万元/项,鼓励申报单位与企业或地方政府部门按照1:2配套,资助期限为2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4年9月29日-10月11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单位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拟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10月11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2024年10月12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信息科学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7929,62327807,62327090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4、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8-1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4-5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拟资助集成项目7-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

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冠状病毒特别是新发冠状病毒感染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多尺度、多维度的全景研究新范式,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冠状病毒变异机制、进化趋势和流行规律,阐明冠状病毒变异对致病力、传播力、人群易感性的影响,解析病毒和宿主免疫互作的动态调控网络及其关键节点,阐释免疫保护/免疫损伤的平衡机制及其与不同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发展针对病毒免疫损伤关键节点的靶向治疗手段,研发特异性免疫防治药物和广谱优效安全的预防疫苗,建立疫苗对人体保护性免疫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揭示群体预存免疫、疫苗接种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

  二、核心科学问题

  结合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变异机制和流行规律,阐明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以冠状病毒免疫应答的启动、维持、消退、记忆产生过程为基础,以冠状病毒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机制为核心,围绕病毒和宿主因素、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动态演变,阐明感染的发生、演进、相变与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的关系,从群体、环境、生态、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不同尺度揭示冠状病毒感染免疫基本属性,阐明宿主抗冠状病毒感染免疫调控机制,发展免疫干预及监测新策略,建立远期人体针对冠状病毒特异性免疫力精准评估的指标体系,研发针对高传播力、高致病性变异株的疫苗、抗体和药物。

  三、2024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鼓励申请人采用免疫学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比较医学、药学、数学、信息学、化学、材料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合作。2024年度拟重点资助如下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

  1. 病毒变异与感染建立、免疫应答启动和调控的关系。

  在免疫压力下病毒发生进化、突变、重组,以及病毒感染细胞路径不同等,均直接影响免疫反应的启动与维持过程。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揭示冠状病毒变异的机制,解析变异的生物学效应,明确冠状病毒变异对其致病力、传播力、组织嗜性及人群易感性、流行规律的影响;阐明与感染建立相关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物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病毒复制的生物学过程、关键分子事件及影响复制的关键宿主因子;揭示病毒攻击靶器官的应激反应特征和作用机理,引发细胞死亡的类型、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阐释病毒变异、感染路径对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的影响和调控机制;针对病毒或宿主RNA或蛋白发现干预靶点,发现特异性或广谱性药物或免疫制剂先导化合物;开展不同人类冠状病毒(包括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复制及其与宿主免疫互作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共性干预靶点,阐明不同冠状病毒致病性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2. 免疫系统感知病毒全景刺激信号、启动免疫应答的机制。

  采用免疫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基于疾病动物模型、临床队列等,发现和鉴定病毒激发固有免疫应答的危险信号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抗原表位信号,阐明免疫应答的启动机制,及其与保护性应答和损伤性应答的关系;阐释病毒演化变异过程中或在宿主免疫压力下,所产生的不同病毒亚型是否具有交叉或优势表位、跨种感染潜能及逃避免疫识别的能力。

  3. 免疫应答的系统性多维度抗病毒免疫保护和记忆机制。

  基于免疫反应的系统性、多维度和复杂性,阐明抗病毒免疫应答启动后的免疫效应、免疫记忆(特别是T细胞免疫记忆)维持的时相特征及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协同机制;关注呼吸道粘膜免疫的建立、调控及屏障保护作用,病毒感染靶器官的区域免疫反应特征,病毒负向调节免疫应答的“逃逸”机制,特别是变异毒株的免疫逃逸机制,从而揭示免疫保护和免疫记忆维持机制及其关键因素;实时动态呈现病毒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全景”过程,发现病毒与免疫细胞、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关键节点。

  4. 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及其动态致病机制。

  探究免疫保护/免疫损伤平衡的时空特征、关键节点及其调控机制,冠状病毒感染导致T细胞耗竭的机制及其免疫损伤特征;重点揭示病毒感染诱发的损伤性免疫应答的致病机理,阐释临床无症状感染、再次感染、重症感染、“长新冠”、“后遗症”等临床表现与转归差异化机制,发现重症预警免疫分子靶标,验证免疫干预新靶点;探索免疫反应与微循环、凝血功能、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死亡及组织修复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老年和基础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病毒感染的致病及致死原因;明确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相关后遗症的病理机制;以高度模拟人类病毒感染和病理特征的类器官和动物模型,探究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器官损伤的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

  5. 发展疾病监测-诊断-治疗-预防-免疫力评估的新策略新方法。

  在揭示病毒感染免疫保护、免疫损伤机制基础上,发展群体免疫力流行病学监测新方法;研究环境、生态、气候、人口密度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明确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的环境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指导疫情预警和疫苗精准使用;加强特效药(中药、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发展基于前沿免疫理论和技术指导下的疫苗理性设计新策略,形成精准、快速疫苗研制技术体系,加强针对高传播力、高致病性病毒变异株广谱抗体、广谱高效疫苗的免疫学机理研究及相关技术研发,基于T细胞免疫反应在抗冠状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寻找高效保守T细胞表位,为新一代T细胞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阐明经呼吸道接种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属性及作用机制;建立健康者预存免疫、感染后和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应答评价新方法,揭示疫苗保护效力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发展疫苗保护性评价指标、免疫学替代指标,指导疫苗快速研发,促进免疫学精准诊断、精准预防和精准治疗。

  (二)集成项目。

  1. 高效、长效、广谱抗人冠状病毒疫苗新技术。

  聚焦保守抗原设计、新型佐剂等免疫增强、肌肉/黏膜等免疫途径的全链式疫苗设计,开展创新研究,研发高效、长效、广谱保护性反应的候选疫苗,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2. 冠状病毒感染中黏膜免疫屏障的建立及其调控。

  聚焦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黏膜免疫的发生、维持、消退及免疫记忆特征,揭示黏膜免疫主要组成部分的动态变化、与重复感染的关联性及其调控机制,建立可用于黏膜免疫保护的关联生物标志物及评价方法,为研发广谱有效的疫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3. 提升冠状病毒特异性预存T细胞免疫应答的新策略。

  阐释冠状病毒感染后人体特异性T细胞的分子表征、应答规律及调节机制,提出提升T细胞应答新策略、发展靶向T细胞的干预新方法。

  四、2024年度资助计划

  2024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8-1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4-5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7-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

  具体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4年9月29日-10月11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集成项目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合计人数不超过9人。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项目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方向要求,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项目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书的目标和内容应瞄准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6)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具备生物安全设施条件,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或合作研究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10月11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2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四处

  联系电话:010-62328653,62327207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基金委,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资源推荐  

国自然资源整理完毕,爆炸性资源必须带走

国基金2023项目指南PDF版本免费下载

8个学部4类科学问题83个案例库献下载

神级素材库,论文绘图、做PPT,2000多页

重点研发答辩精品PPT模板收费下载

人才(杰青、优青等)答辩精品PPT模板下载

最新影响因子表格下载

自科在线
科研项目相关知识技巧的学习与讨论!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资讯的转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