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新闻背后的风景,一样值得“看见”

科技   2024-11-08 08:02   北京  

寒来暑往,《中国航天报》的记者们走过天南地北,一次次用纸笔和镜头,记录下航天强国建设征途上的非凡时刻。

在这条求新求实的报道之路上,他们收获了不同的风景与感动,也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快速成长。

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本报刊发部分记者结合亲身经历撰写的手记,带您一同走进新闻背后的故事。


戈壁很苦 成果很甜

今年国庆前夕,我去往戈壁试验场区报道一次试验任务。带着三分好奇、七分期待,我搭上了去往目的地的航班。
回来已经1个月有余,但关于这支试验队的故事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深刻。
这里绝对没有“差不多可以”这样含糊的话。从总指挥、总设计师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大家的要求都是严之又严、慎之又慎。还记得“两总”赶了一天行程后,第一时间就前往试验场区与大家会合,细细询问现场最新情况。在那几天里,我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再确认”“要安全”。其实为了确保成功,他们早已在单位做了无数准备工作,但仍不肯放过现场任何一个细节。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转场评审会,会议现场酷似一场考核答辩会,面对评审专家们提出的疑问,对应分系统的人要一一回应。其实,“试验成功”几个字从来不是意外的惊喜,而是所有人用认真付出换来的成果。
这里也没有一个人畏惧艰苦。每次去场区,车子都十分颠簸,而工作现场,一个只有棚顶的简易棚子和一个被晒得很烫、唯一有遮阳设施的小屋子,就是我在那几天看到的为数不多的休息区域。现场所有的工作都只能露天进行。为了节约往返时间,大家都是在试验场区吃盒饭。取上盒饭后,他们就寻找一个蹲着或站着的地方。我没有听到任何抱怨,只听到他们因饭没有被风吹凉而满足的感叹。等第二次再和大家一起吃盒饭,我已经“轻车熟路”,在排列整齐的队伍中迅速找了个缝隙蹲下来,但是速度仍赶不上大家,队员火速填饱肚子后,就返回岗位继续工作了。
“也许这样的工作环境是苦一些,但大家都干劲儿十足!”在等待测试工作的间隙,试验队的副总指挥坚定地同我说。
难忘落日余晖下大家工装上熠熠生辉的“中国航天”4个字,难忘清晨薄雾下大家静悄悄等待试验的紧张时刻,更加难忘辽阔戈壁上试验队员高亢嘹亮的口号声。
虽然戈壁的工作很苦,但收获的成果却很甜。(顾航瑜)

疫情中的“逆行”

时间倒回到2020年4月,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已经暂停了好几个月的现场采访工作终于重启。非常幸运,我和同事高一鸣、宿东,成为报社第一批奔赴现场采访的记者。我们像冲锋的战士一样,奔向了属于我们的战场。
那段时期,航天科技集团采用整机包机的方式护送执行发射任务的上百名试验队员前往海南。我们借此和试验队员一道出发,飞向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4月5日,昔日繁忙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人迹寥寥,试验队员们组织合影,记录下这次特别的出行。摄影记者宿东忙前忙后捕捉精彩瞬间,我也拿起手机拍摄视频,记录下了这些难得一见的场景。
临近登机时间,宿东提议我们3个人也拍一张照片,于是,我们留下了一张非常珍贵的“逆行出征”照。登上飞机,试验队员举起国旗,宿东又为大家定格了机舱里的珍贵一瞬。
抵达文昌后,由于发射时间不能确定,我们就一边做好手头能做的工作,一边耐心等待。
发射时间终于确定,瞄准5月5日。这个日子距离我们出发过去了整整1个月,打破了我个人出差时长的纪录。
4月29日是火箭转运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火箭转运,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和试验队员们一起护送火箭到发射区,仿佛父母送孩子出行一样,依依不舍又期待“孩子”高飞远航。
5月5日傍晚,当火箭在暮色中腾空而起,我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看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稳稳升空,人群中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长五B火箭交出了完美答卷。
作为新闻工作者,有幸见证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我深感自豪,与有荣焉。
这次报道经历对我个人也十分有意义,因为那段时间,已经有一个小生命在我身体里孕育。为了纪念这次特别的报道经历,我为孩子起了个小名“稳稳”,希望中国航天未来的每一次发射都稳稳当当,每一个脚步都走得稳稳当当。(代振莹)

一次连呼吸都困难的采访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每一步都如同行走在云端。这是我对可可西里最初的印象。
提前一周,我们备好了葡萄糖和红景天,为即将到来的出差做准备。
这次出发,是去三江源国家公园采访和拍摄。采访的对象是一支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恒星的团队,他们在海拔近乎5000米的地方,为这片“中华水塔”的生态监测保护贡献力量。
飞机、高铁、汽车,辗转2800公里,爬升海拔约4500米之后,我们记者一行三人来到了五北大桥——藏羚羊迁徙的重要通道。绿皮火车呼啸而过,青藏铁路蜿蜒向前,藏羚羊奔跑跳跃。在离第一代监测设备不远的地方,高耸着新一代监测基站——可以通过卫星实时监测并传输4K甚至8K视频。对着摄像头,我们挥了挥手;在位于青海西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另一位团队成员在监测大屏前按下了快门,为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工作照。
团队成员熟练地换上薄羽绒服,后备箱里能看到一些还未启用的便携氧气罐。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高原的生活,尽管高原反应依旧,但热爱未曾减少。为了确保技术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他们需要频繁下园区实地试验,每次至少花费一两周时间。
在这片生命的禁区,走路就像是用了“0.5倍速”,抬不起腿、呼吸沉重。
真是一次难忘的采访拍摄之旅,我一边拿着三脚架和相机往车上爬,一边在心里想。这里的工作环境恶劣到了极点,但团队成员们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身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显得格外渺小,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这里的山川一样巍峨。
“缺氧不缺精神”这几个字在我心中逐渐具象化,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的真实写照。(张晓宁)

我也是名见证者了

今年8月,我和同事从北京接连奔赴上海、安徽两地,探寻我国T-7系列探空火箭的前尘往事。这样的“考古”型选题有很多记者做过。这句话的解释是,我去做,不会差到哪里去,也非常可能好不到哪里去。这种感觉在拜读许多作品后更是强烈。
关于T-7系列探空火箭的研制之事,简单说下:中央发出号召要发射人造卫星,相关单位在北京组建队伍研制火箭,并在随后的几年迁沪、转皖,完成了生产、发射任务,最后部分人员返京,T-7系列探空火箭的故事告一段落。
一直到出发,我也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对于一个有点完美主义的人来说,这相当难受,但是任务截止时间在即,得出发了。我们做了一个行程很满、比较详细的采访拍摄计划,提前联系航天科技集团相关院所,预约了许多当年见证此事的老专家。大家都很支持,我们特别感激。
去之前,我读了不少当年参与者的回忆文章。去之后,不出所料,老同志们说的绝大多数我都在某本书的某一页某一段看过。我们此行有拍摄任务,采访中,我发现自己很愿意听他们讲这些。他们都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可讲起当年的波折和困难,他们充满了力量和精气神,太不可思议了。
在当年,这些老专家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放到各行各业都是耀眼的存在,来到航天,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去挖泥、拌水泥、糊墙,他们的身份在技术工和瓦匠工之间来回转变。主动加班是常有的事,而一本技术书他们还要分成几部分在休息时传阅学习。问起为什么如此,老专家们都讲到了“要争气”。
我是真的感到很佩服,也非常庆幸可以来听这些“见证者”讲当年之事,看他们神采奕奕的样子,想他们当年的意气风发。他们讲到钱学森、杨南生、王希季,这些不可见或我已很难再见的人物好像就在他们眼前,这是他们的宝贵记忆。这次任务之后,我也是一名见证者了。
一件事,成为过去记忆的时候就碎掉了,后来做的任何追溯都是拼拼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拼错、会找不到,也有可能拼出来的跟别人差不多。有人能拼成吗?不会。有人能找到独一无二的那块拼图吗?可能有,算你好运。不过拼拼图最大的乐趣不就是过程吗?(任长胜)

期待在这里的明天

回想起来,在云南富源,因为行程密集,一些地方又相距较远,跑采访的很多时候都要坐车赶路。
车窗外,5月底的彩云之南植被茂密,天然的绿幕在我眼前掠过,连绵不断。这里的乡间多梯田、多红土,地里种有玉米、魔芋苗、烟叶,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作物。有村民背着高过肩头的箩筐,三四只黑山羊在他前面闲庭信步,不慌不忙,仿佛一切刚刚好。车子驶过他们,带我在这片土地上飞驰,带我遇见这里的人们,走进他们的生活。
来到当地果园的桃山上,桃树又多又密,正是枝繁叶茂结硕果的时候。树上几乎挂满了桃子,那些熟了的黄桃圆润饱满,未熟的果子则被报纸包好,等待成熟。
桃山上的土路湿滑,地面又多杂草,稍不留神就会被绊倒。摘桃的女工们身形小巧,背着竹筐,系着围裙,即便上了年纪也能灵活游走于一棵棵桃树间,凭经验摘下黄桃。女工们大多来自附近地区,趁着黄桃采收来这里挣钱。忙碌一上午,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女工们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即使是粗茶淡饭就着自制的泡菜,她们也能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果园的门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黑色塑料筐摆满了装货区,筐里面堆满了新摘下的黄桃,不少筐里黄桃多得已经冒尖。穿着红色工作服的女工正在挑选黄桃,选品、装箱、装车,人们大声交流,声浪一阵接着一阵……
来到附近一所小学,我仿佛踏入了快乐的海洋。大概正是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操场上欢笑、嬉戏,自在奔跑。学校里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援建的七彩梦想教室已投入使用,里面空间宽敞,讲台前配备了新媒体电教设备,课桌3张为一排摆开,桌上摆着飞行棋等科普教具。
我在这里见到了六年级2班的罗雨欣,她走到教室一侧的墙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绘画。小姑娘有些紧张,只言片语地讲着学校里的点滴。当说起自己的画作时,她变得活跃了许多。“黑色的是夜空,上面有一些小亮点,代表天上的星星,远处是火箭发射的现场,作品里,人们凝视着天上的星星……”罗雨欣看着自己的画,一边用手指点着画上的细节,一边讲解。
罗雨欣第一次听说“航天”一词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天晚上,她和妈妈聊天,看着天,偶然间,妈妈提起了火箭、航天员……之后,罗雨欣在学校里参加了好几次航天科普活动,给她上课的老师也会讲和航天有关的知识。罗雨欣心里的天空更辽阔了。班主任肖红英告诉我,白马小学受赠的校服、学习用品上很多都带有航天元素,孩子们用了之后对航天很向往,会在作文里写他们的航天梦,好多孩子都想当航天员……
那天采访结束后,天色已晚,我们一行人坐上了返程的车。夜晚的山路上,山的轮廓在远处若隐若现,眼睛能看见的地方只有车灯所照之处。经过几个村镇,路面渐渐平缓起来,四周有了更多的光亮。
快回到住处了,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而我已经开始期待在这里的明天。(戴敬宜)

等待飞机时,我的心变成一朵云

作为一名记者,出差是常有的事。我妈常说“宽备窄用”,所以每次出门我都一定留足时间,免得路上遇到意外情况,赶不上飞机。
幸运的是,我每次出门都很顺利,到机场后,往往距离飞机起飞还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这给了我充裕的时间去探索眼前的这一方小天地。
陕西榆林榆阳机场不大,里面卖的米皮特别好吃。过安检口后,有小小一间门店,摆着两张小方桌,米皮筋道厚实,碗底藏着烫熟的莲藕、笋片、胡萝卜,再浇上红彤彤的油辣子。价格20元出头,这一碗比城里卖得贵,但绝对比隔壁店面的水饺、拉面便宜。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旁边的旅客在吃飞机餐,我打开饭盒,把米皮和辣子搅拌均匀,大大嗦上一口,心情和窗外的云一样轻盈美好,我是在座旅客中最幸福的人。
那次我抵达安徽芜湖宣州机场时,已经吃过饭了,于是瞄准了机场的纪念品商店。徽墨与宣纸都产自当地,歙砚也是四大名砚之一。在芜湖宣州机场的商店,文房四宝俱全,其中徽墨尤其精致,上面或刻上遒劲古朴的篆字,或雕上亭台楼阁、仕女佳人,还有金色的颜料铺设在墨上。真真是能赏玩、能使用的艺术品,每一件都想买。
上海虹桥机场又大又热闹,在这里能见到说各国语言、有各种肤色的旅客。有一次,上海地区突降大雨,航班几乎全部延误。但我在候机大厅里并不无聊,迪士尼快闪店、丝绸特产、书店、零食馆、电子产品、各地美食……从一个登机口逛到另一个登机口,总有更闪亮的招牌、更特别的商品吸引我的注意力。唯一需要苦恼的是,兜里的钱不禁花。
海南海口美兰机场是另一个购物天堂,我的朋友曾经为了买免税商品,专门飞到海南购物,基本用尽了10万元的年度免税购物额度,她不仅买了接下来两年都用不完的护肤品,还给家人、朋友带回去各种超低折扣的商品,成为像“圣诞老人”一样的存在。
身为质朴的劳动人民,我在海口美兰机场最大的花销是吃饭。有一家餐馆的海南鸡饭非常好吃,油亮亮的米饭、金灿灿的白切鸡,配上烫得刚断生的小油菜,还有一盅玉米排骨汤,一份经典套餐的价格将近100元。
鸡肉进口的一瞬间,我原谅了它的价格。外面是湛蓝的天、白胖胖的云,飞机起飞、降落,其中一架将带我回家。一会儿我将和云飞得一样高,这是最幸福的时刻。(胡蓝月)



编辑/戴敬宜 姜琼琼

美编/刘鑫

审核/贺喜梅

监制/索阿娣

中国航天报
《中国航天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唯一一家权威介绍航天高科技产业的报纸,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