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伟大时代的记录者;我们是捕捉世间冷暖的守望者;我们也是火热现场的见证者。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这是一个有着仪式感和自豪感的节日,是属于每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在这个乱云飞渡、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准确的陈述、客观的表达大事小情,我们去坚守,去践行,去凝聚共识,去传播法理人情。
漫漫长路,行走不止,力量积蓄。行走是记者践行“四力”的最好诠释。好的新闻永远在路上,只有扎根在土壤才能更好向上成长。从办公室到新闻现场、从局外人到参与者,我们在纷繁复杂中拨开层层迷雾,在莫衷一是中凝聚价值共识,在悲欢离合中守护社会良知。
只有行走,记者才有价值和意义!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陈文雯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做记者的第8个年头。8年来,我作为一名公安口记者,用笔尖和镜头展现一座城市的平安底色。我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公安队伍鲜为人知的故事,用生动的文字书写民警忠诚无悔地付出。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民警察从中高考交通安全维护,到节假日守望万家团圆,从处置突发应急状况挺身而出,到受理群众日常求助排忧解难,我还看到了人民警察在每一次惩恶扬善中的英勇无畏,和他们在每一次为民服务中的铁骨柔情。
今年3月初,我接到一通电话,警方帮助一名女子找到了失散21年的儿子,我和民警前往机场接这名男子。在车上,我向民警询问当事人的一些信息,得知这名男子叫平平,通过某短视频寻亲,恰好让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公安分局民警看到,民警就帮助他找到了失散21年的妈妈——青海籍女子文秀。
采访过程中,我看到了母亲和孩子重逢后的喜悦,看到了人民警察的战斗力、公信力和亲和力在实际行动中被无限放大。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细致地去采访去挖掘,讲述警察故事,展现感人瞬间。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郭佳
每一次报道都饱含责任,每一次发声都为寻求真相。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通过采访报道中的点滴,让我从中不仅看到了法院工作的成就,更从一摞摞案卷,一次次庭审,一幕幕场景中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在庭审现场,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在调解室里,我看到法官耐心调解,尽力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从立案大厅、审判庭、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当事人家中、乡村院落,法院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赤诚为民,当好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他们发挥职能优势,为群众排忧解难。
今年9月,在采访法院“马背法庭”到“数字法庭”的变迁时,我深深感受到司法改革取得的成效。在“马背法庭”时期,法官们带着国徽行走在崎岖山路……满身尘土、满脸疲惫,但眼神坚定,透露着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如今的“数字法庭”,有了高科技的加持,线上庭审让当事人随时随地能参加庭审。
累累硕果彰显了法院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与法院同行,用笔和镜头诠释好法院故事,传递好法院声音,让更多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的力量与温度。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马桂花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是我在岗位上度过的第7个记者节,从当初刚出校园的大学生到如今做版经验丰富的编辑,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7年前,初出茅庐的我怀揣梦想步入工作岗位,憧憬着自己能够干出让人骄傲的成绩,然而随着在岗位上的不断实践,我认识到工作是日积月累,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我短暂地当了几个月记者后,就转到编辑岗位,这种认识愈发深刻。
编辑是记者稿件的加工人,是见报稿件的把关人。我们虽然不像记者一样整日在外奔波,但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我们负责的工作同样重要。我们是每一篇稿件的第一个读者,需要斟字酌句修改打磨,考虑稿件的政治性、新闻性,与记者核实每一处有疑问的地方,从而思考版面样式、稿件位置,最终制作面向大众的版面。
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干工作要心怀理想,不断前进,既要有对职业的热爱,也要把这份热爱化作前进的动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各方面素质能力,才能做出让自己满意,让领导认可,让读者喜欢的版面。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雷洁
新闻采访这条路上行走了7年,我深知,一名好记者一定是裤脚沾满泥土的。
今年6月,我和同事前往黄南藏族自治州采访基层调解工作。几天的时间里,我们深入公检法司各单位,挖掘基层工作亮点和感人故事。在同仁市,见证了74名务工人员终于拿到劳务报酬的激动时刻;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多松乡,采访“三杯茶”工作法是如何发挥基层调解力量;在尖扎县,感受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是如何“一站式”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在泽库县,跟随牧场深处的派出所民警,做一天群众的守护者……
作为一名记者,要写出鲜活报道,就须亲临现场,用手中的笔记录新闻的全过程。无论雨雪风霜,无论艰难凶险,只要有新闻需求的地方,就有我们记者的身影。
这些年,每次采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历练,不仅收获了新闻素材,更收获了宝贵的采访经验和人生财富。
记者既是新闻的记录者,也是新闻的见证者。我们深入基层,策划报道社会治理、纠纷化解、脱贫攻坚等一系列热点新闻。未来,还有更多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历史时刻需要我们的参与和见证,我时刻准备着。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陈雪薇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今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9个年头,同时,我的职业生涯也实现了从青海广播电视台的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到青海法治报社融媒记者的转变,新的工作岗位虽然充满挑战却也收获颇丰。
工作中,我注重在采访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加倍珍惜每一次采访的机会,苦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访过程中,我坚持俯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因为只有深入现场一线,仔细听、认真看、深入想,才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新时代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为守护一方百姓安宁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作为一名记者,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是既有仰望星空的信念,又有脚踏实地的毅力,不断挖掘潜力、不断创新思路,探索新时代下做好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我将结合自身特点,出品更好的融媒体产品,用新闻现场照片、相关动态场景影像,并在图文或视频文字相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精心设计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今后,我会继续坚持脚踏实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新闻工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心、用情讲好青海法治故事。
青海法治报 · 法眼记者 杜秉琛
遍地的牦牛、淳朴的人们,这是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留给记者最深刻的记忆。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乐观、自信、向上、热情,我在果洛州、玉树州工作站工作期间,经历高原反应后,更加敬佩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
高海拔和长期缺氧对人心脑的损害无法逆转,但仍然有人前仆后继。民警为给牧民群众办理一张身份证,不辞辛苦来回折返近几十公里。法官为调解一起矛盾,翻山越岭,带着法徽开展巡回审判……其中,让我最难忘的是,弋肖锋的事迹,他曾任玉树市人民法院副院长,脱贫攻坚期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他,在肝癌晚期时仍每天坚持工作,最终因过度劳累不幸逝世。一代又一代的像弋肖锋一样的人扎根基层,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艰险,无私奉献,默默守护一方净土,谱写着青藏高原的法治信仰与精神。
在果洛州、玉树州的工作经历,拓宽了我的工作视野,磨练了意志品行,增加了实践经验和与群众接触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将继续全身心的投入本职工作,践行“四力”,讲好法治故事。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宽本加
记者生活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浪漫,记者不是他人口中的无冕之王,是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职业群体。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摄影魅力不在技巧,而在捕捉瞬间,赋予思想深度,让时光永恒。它是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讲述时间、空间与人性的故事。摄影传递情感,如夕阳下的老街笑容,家庭合影的温暖,雨后初晴的清新天空,都给予观者心灵慰藉。
摄影教我于平凡中寻不凡,触动心灵,表达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它更是自我发现之旅,让我学会以不同视角看世界,捕捉美好,讲述未完故事。摄影是生活态度,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我愿继续捕捉心动瞬间,让摄影之魂燃烧,照亮前行路。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祝嘉忆
作为一名记者,我是幸运的,走过许多别人未曾走过的路,见到许多别人未见到的人,听过许多别人未听过的故事。从业已然9载,而现在却更加认定一件事,要想当个好记者,那就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初心。
作为一名记者,我总喜欢背着包、拿着笔去现场,记录着。会场是我们的现场,基层是我们的现场,执法一线也是我们的现场,不仅是因为在现场能够亲眼观,亲耳听,亲身感,捕获的新闻具有较强新闻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履行好新闻采访职责的必要条件。
9年的采访经历让我对新闻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懂得了新闻记者的内涵,那就是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一旦发生新闻事件,记者就应当责无旁贷,立即赶赴现场,拍摄真实、感人的画面,让受众了解到一线的真实信息。
如今,借着媒体融合的东风,我们一专多能,用镜头、用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传递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而我将立足本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采写一批批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融媒作品。
脚步不停 学习不止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张璐
媒体转型,不论是报社,还是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壁垒。今年,我遇到了一位老师,她的出现好像一盏灯塔,为我拨开前方的迷雾指引了方向。
“我该怎么办?”这句话或许是每一名记者在融媒体时代的共同疑问。今年9月,我在《江苏法治报》融媒体报道指挥中心学习时,带教老师陶恩晋的一些观念与实践行动,使我感触颇深。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已不再局限于纸媒和电视台,而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传播,记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技能,更多品类的新媒体产品,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高山”。与陶老师沟通时,她的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她说新媒体产品没有学不会的,她为自己做了一份规划:每年学会使用一款新媒体软件。2024年,她学会了PS的使用制作;2025年,她打算学习AE的使用。她说只要学习,就会一点点进步。她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有光,浑身充满斗志。而与她对话的我,年纪轻轻却仿佛一名迟暮老人,面对困难只想着拖延与逃避。
这一件小事,让我认识到,融媒体时代所谓行走不是只有走出去,“思想行走”也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推荐阅读
本报新媒体所刊文图作者请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青海法治报新媒体中心
总监制/万马奔 监制/杨文花 责编/李有媛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