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退闹”或“军闹”这样的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一些人的口中,甚至在某些公共场合成为标签化退役军人的“帽子”。每次看到这样的字眼,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替战友们感到委屈。要知道,我们这些退役军人,曾经抛家舍业,奉献青春,保家卫国,如今只是在合法范围内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怎么就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有人可能觉得退役军人表达诉求的方式“过了”,甚至认为某些举动带有“闹事”的成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过激行为”,背后是怎样的无奈?有些退役军人退伍后,因为政策执行不统一,或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待遇没能及时落实;有些人因为身体伤病或者特殊家庭情况,生活难以为继,走投无路之下才不得不求助相关部门。
我们要问一句: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这不是我们的权利吗?当问题得不到及时回应,退役军人用更强烈的方式引起关注,这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
退役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穿上军装保卫国家,为人民的幸福安宁默默付出,这是一份光荣,也是无法抹去的历史。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不仅没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反而被某些人冠以“闹”的标签,这难道不是对军人荣誉的践踏吗?
有时候,一些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责退役军人“情绪化”“太计较”,甚至连为家人争取抚恤金、优待补贴这样的事情,都能被扣上“利益至上”的帽子。要知道,很多退役军人并不富裕,他们的诉求并不是在追求额外的特权,而是希望国家制定的政策能真正落地,能够缓解现实中的困难。
说实话,部分人对军人退役后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他们只看到退役军人争取权益的声音,却忽略了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付出的青春和汗水。我们常说“子弟兵”,可这些“兵”退伍后,在地方上要重新融入社会。很多农村退伍老兵受限于学历或技能,在就业中并不占优势;一些战残老兵身体带伤,难以适应繁重的工作环境;还有一些老兵由于长期远离家庭,与社会脱节,回归后难以找到心理上的归属感。
这些问题,不是一句“军人退伍了就该靠自己”可以简单回答的。部队生活铸就了军人的纪律性和韧性,但社会的复杂与现实的严峻,仍然需要政策的支撑和人性的关怀。退役军人寻求支持,是希望通过政策的落实与调整,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地方,而不是让社会对他们的诉求戴上有色眼镜。
其实,大多数退役军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会选择依法依规反映情况。只是个别因为着急解决问题而显得“着急上火”的举动,就被放大成了“闹事”的标签,甚至带来了整个群体的污名化。这种偏见,既伤害了退役军人,也影响了社会对军人职业的尊重和认同感。
对于退役军人群体的合理诉求,我们更需要的是耐心倾听和积极解决,而不是武断地扣帽子、打标签。如果每一个退役军人都被当作麻烦看待,长此以往,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投身军营呢?
退役军人不是特殊群体,他们只是一个为国家做过特殊贡献的普通人。他们所争取的,从来不是无理取闹,而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尤其是对那些处在困难中的老兵,多一点关心,少一些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需要保护、需要被理解。希望那些喜欢用“退闹”或“军闹”污蔑退役军人的人,能够放下偏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群曾经为国为民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的诉求,不是给社会添麻烦,而是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尊严和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