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志 ‖ 节俭过日子

文摘   2024-11-04 00:00   陕西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千百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奠定了中国文化丰厚的节俭传统。

节俭,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俭省,省吃俭用,量入为出,节用有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西汉“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倡节俭,严禁浪费。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文景二帝常穿粗衣,后宫宫女也不准穿拖地长衣,帷帐不准用贵重的丝织品。皇帝带头节葬,遗诏治丧期间不准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准用贵重的物品陪葬。这样,国家的开支缩减,官僚贵族不敢滥取民财、铺张浪费,人民负担大为减轻,社会上出现了流民还田、人口迅速繁衍的局面。

东汉“光武中兴”同样如此。光武帝有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成风等积弊,格外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一方面薄赋税,实行减税降费。一方面减并机构。另一方面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中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唐代的“贞观之治”正是得益于厉行节俭的警钟常敲,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唐太宗李世民始终牢记“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的教训,锐精为政,崇尚节俭。他常说,人君做到居以淡薄,行以从简,示范于国人,就能养成天下人节俭的淳厚风俗。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极力提倡节俭朴实,他在给儿子司马康《训俭示康》的家训中写道:“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既是教育儿孙,也为告诫世人,尤其对为官从政者如何以俭素为美,立德修身,担当作为,提供了有益镜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抗战时期,爱国华侨陈嘉庚率团考察延安,毛泽东主席用自己在窑洞前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他吃饭。而在重庆,蒋介石却用800银元摆宴招待,在鲜明的对比面前,陈嘉庚感慨良多,他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后来的事实验证了陈嘉庚的话。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周恩来总理堪称勤俭节约的楷模,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从不舍得浪费一粒粮食、一片菜叶。吃饭时,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一定捡起来吃掉。三年困难时期,他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他穿的衬衣多处打补丁,领子和袖口常常换好几次还在穿。一块普通上海牌手表伴随他后半生。他睡的是普通木床,房间里没有地毯,没有装饰。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位大国总理的俭朴形象和崇高风范。

朱德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他不仅自己生活简朴,而且一直要求子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位国家最高层的领导人,过起日子来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处处精打细算”,这是子女们对他的共识。1963年12月,朱德还专门为子女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

历史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就是“节俭过日子”过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更要发扬节俭过日子的传统,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强国强军富民的刀刃上。


伊尹文化传承
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政府部门、广大会员的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行业组织、行业自律、资源整合、企业维权、商业协调、国际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为社会、政府、会员和企业服务,对促进行业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