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之窗】全力推动GMS合作扬帆远航

文摘   2024-12-16 11:46   云南  


全力推动GMS合作扬帆远航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是亲如一家的命运共同体。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GMS)。30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的进展,贸易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互利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国民相知相亲持续深化,GMS机制已日益成为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共商合作、共促发展的重要平台。2024年11月6日至7日,以“聚焦创新发展,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GMS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在昆明召开,进一步彰显了云南在GMS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云南借GMS这幅多边合作机制之帆,担当作为、奋勇向前,全力推动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云南开放持续远航。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连接着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唯一“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也是东南亚第一长河,被称为“东方多瑙河”。图为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景洪段。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供图


共享澜湄机遇 共促繁荣发展


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区域内资源富集、人口众多且市场潜力巨大,携起手来共谋发展是区域内国家的共识。近年来,云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充分发挥我国参与GMS的主体省份作用,积极推动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各领域合作提质升级。


机制平台日益完善。不断深化政策沟通,积极完善多(双)边合作机制,已实现与湄公河五国双边合作机制全覆盖,促进政策对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与湄公河五国共建立多层级友好城市43对,占全省友好城市总数的38%,不断夯实周边命运共同体根基。


贸易规模日益壮大。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两步申报”和“提前申报”等模式,建设智慧口岸,有效提升区域内口岸货物监管查验效率。落地24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和跨境游自驾车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人员通关流程,完善口岸功能和布局,人员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全面提升。2023年,云南与湄公河五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5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对湄公河五国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66亿美元,占云南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97%。2024年1—9月,云南与湄公河五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11.01亿美元。


互联互通日益加强。连接湄公河五国的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等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基本建成。“五出境”公路境内段实现全程高速化。昆明—河口、昆明—万象铁路全线通车;中老铁路已顺利运营3年,运输服务网已辐射1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1个省份主要城市,“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我国首个机场行业“走出去”项目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成功通航运营。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空中运输通道布局逐步形成。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际通信全业务出入口局等国家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相继落户云南,与老挝、缅甸实现了网络设施互联互通,开通连接光缆13条,总带宽1.63T。


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图源:云南日报


能源合作日益拓展。中缅油气管道已稳定运行11年,累计向国内输送石油原油和天然气超1亿吨。通过14回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与越南、老挝和缅甸局部电网互联,2024年1—9月,全省电力进出口贸易3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实施缅甸仰光达克鞳(一期)、老挝国家输电网项目(EDL-T)等重点项目,有力推动次区域能源合作与发展。


绿色发展日益凸显。与湄公河五国在农业政策、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技术交流、农业投资贸易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功举办普洱亚太林业论坛,助力次区域林业发展。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森林火灾联防联控取得积极成效。成功组织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云南示范项目(一期和二期)”、“中国云南省—老挝琅勃拉邦省和平中学清洁饮用水项目(2021—2023年)”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助推次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金融合作日益深化。以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为龙头,以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动力,加快与南亚东南亚地区金融互通、货币流通、资金融通,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共利用亚行贷款签约额27亿美元,实施项目18个。实现与湄公河五国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全覆盖,搭建两个越南盾现钞直供平台和西南地区第一条泰铢现钞直供平台,建立中老双边现钞调运通道,省内有16个口岸落地试点边民互市电子化结算。截至2024年9月底,辖内银行机构支持“走出去”赴湄公河五国项目40个,贷款余额355.93亿元。


跨境旅游日益频繁。与湄公河五国在建立旅游合作机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签订多个旅游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游客互送、资源共享、联合营销、共同发展的旅游合作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共开通21条边境旅游线路,成功包装打造“中老柬历史古迹自驾游”、“中老泰”等多个跨境自驾游产品。2024年成功开行西双版纳—琅勃拉邦、“星光·澜湄号”中老跨境旅游列车。截至2024年9月,共计接待湄公河五国入滇游客69.3万人次。2024年4月23日至25日,以“重新定义 未来旅行”为主题的年度湄公河旅游论坛再次在云南丽江举办,次区域旅游体系一体化共建程度不断加深。


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截至2024年9月,与湄公河五国共建2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7个国际联合研发中心,支持选派139名国际科技特派员赴湄公河五国开展科技服务,在境外开展科技培训6900人次,助力当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丰富教育合作形式,以相互派遣留学生、培训交流、境外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来滇留学生和省内非通用语种人才规模逐渐扩大,援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投用。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实现湄公河五国中国文化中心全覆盖,“文化中国·七彩云南”、“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等活动广受好评,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和文物修复合作。积极推进周边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持续与区域内各国开展艾滋病、疟疾、登革热等跨境传染病防治合作,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合作建成21个疾病监测点、20个联合工作站和1个联合实验室以及“健康呼吸之路”、“金桥”等研讨交流平台,“光明行”、“爱心行”公益项目的区域影响力逐渐提升。



2020年12月,云南建投集团投资建设的中老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万万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老挝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这条高速公路连接老挝首都万象和东南亚著名旅游城市万荣,通车后行车时间从3.5小时缩短至1小时,辐射人口约150万人。云南建投集团供图


继往开来谋发展 求真务实创未来


当前,全球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加强团结合作、聚焦发展繁荣的必要性更加凸显,构建更加融合、繁荣、可持续和包容的次区域,是GMS机制努力的方向。云南将继续用好这一平台,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扩大与湄公河五国各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数字化、人工智能和绿色转型合作,持续巩固与次区域国家政治互信和传统友谊,积极促进次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


全面加强政策沟通。充分发挥次区域内合作机制、平台作用,全面加强经贸、农业、互联互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医疗卫生、旅游、人文等领域合作,打造次区域增长新动力。推动跨境互联互通创新解决方案发展,鼓励监管政策对接,为知识、技术解决方案及商业模式共享提供更多方法。推动次区域内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工作常态化、机制化。


全力拓展设施联通。加快中老泰、中越和中缅国际通道建设,综合发挥水运和航空合作的纽带作用,提升云南与湄公河五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清洁能源合作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力互联互通,推动能源资源优势互补,深化能源产能合作。加快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监测系统建设,按需推动云南跨境光缆建设,提升与湄公河五国通信互联互通能力。


2024年,为推动老挝电力可持续发展,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应运而生。图为电网公司员工正在检查设备。图源:云南日报


着力保障贸易畅通。开展经贸对接活动,扩大贸易投资。推动产业资源优势互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衔接,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动更多优质特色农食产品输华。颁发“澜湄签证”,便利人员往来。


纵深推进资金融通。加快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与湄公河五国的金融互通、货币流通、资金融通,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持续深化民心相通。实施“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项目。持续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完善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持续加强文化交流,办好“两国一赛道”、“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等跨境体育赛事。打造跨境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先行示范区,组织实施一批“小而美”援助项目,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为促进次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点亮“希望之光”、彰显云南担当。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

编辑:许杨

审核:董建伟


云南评议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
由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是部门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发展改革工作动态、权威信息,提供政务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