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产品沉思录:小朋友玩起了 AI 智能体

文摘   2024-06-16 21:49   美国  

1,此时此刻,我家那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正开心的端着她的 iPad 跟豆包聊天。其中一个智能体是两天前她自己创建的一个小马宝莉语言风格的智能体,有意思的是,这个智能体居然有将近十几位用户。我告诉她这意味着有其他人也喜欢你这个,她还挺开心的,感觉这几天会“疯狂”创建各种她认为有意思的智能体。

身为老父亲的我,还挺开心的。

毕竟,ChatGPT 刚出来那会儿,我就在她的设备里装了一个套壳软件,尝试着让她“玩”起来,我都说,你要想了解什么,你就用这个试试,效果却不如意,她除了用来让对方帮她写作文,平常也基本不怎么感兴趣。

而现在像豆包这种带智能体的,小朋友反倒是会觉得有趣,容易上手,像玩游戏一样,先觉得有趣,“上瘾”了,慢慢的就找到了有用那部分。我小时候对电脑感兴趣,不也是从用电脑玩游戏开始的么。

现在这个行情,虽然对绝大多数需要上班挣钱的成年人并不怎么友好,但我还是挺羡慕年轻人的,尤其是我家娃这种生在直接就 AI 起步的时代。她连什么是 url 都不知道,入口全是 App。

从这个角度看,老帮菜们如果还用以前的思维来做产品,那肯定是没办法“俘获”新一代用户了。乔布斯说了「放下成功,永远当一个新手。」

顺便说,我最近自己也在尝试豆包上搞各种智能体,甚至我会在智能体设定的时候插入“广告”,探索下它的边界。

2,5 月份的这张关于国内 AI 应用访问量榜单(来源:aicpb.com)还挺值得总结的。

排在首位的百度文库,刚看的时候觉得出乎意料,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理所当然。就好像前两天我在电话里跟一个朋友聊天时候提到的,百度文库里全是用户需求,而且要马上解决的。

360 这个说明周鸿祎这波各种搞热点是有效的,起码买用户的时候能“便宜”点,再加上后面这个 kimi,我也在想:「你说对于绝大多数用来说,他真的能判断出所谓谁的 AI 水平更高么?」那是不是就变成谁会营销谁牛逼?因为它先把用户拉到自己家了。但理论上,AI 发展在目前这个阶段应该还没到这一步吧?

排名第九的那个应用也值得观察,为啥呢?因为它就属于经常提到过的,它做的一切都在大模型扫射范围内,是死是活都值得观察,死了能理解,倒是活得久活得好就非常值得学习,毕竟能在飞机大炮火力范围下活必然是有过人之处。

3,AI 最终的形态到底是什么,貌似也没那么确定,大佬们都天天吵来吵去,我等凡人怎么敢说自己懂。就好像之前也没人能预测到会跑出来一个 ChatGPT 一样,鬼知道再过两年又会进化成什么样。

所以一直在牌桌上呆着就很重要了,搞点东西跟着它走,死皮赖脸也要在一线搞事情。

哪怕现在算是标配的聊天对话框,根据我后台看到的数据,当不是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下,默认情况下对于很多人来说门槛一点都不低,因为它不知道跟 AI 聊点什么,往往一句“你好”,就没了下文。在搜索时代不会问问题的,到了 AI 时代依然不会。

4,有一个 AI 产品,符合我的小应用逻辑,所以我一直有分析观察和学习。它的运营策略挺有意思的,它会跟很多突然「爆火」却暂时没有盈利模式的独立开发者的产品合作,对方网站上会挂一个它的推广链接,这个模式本身没什么牛逼的,但它们可以快速抓到各种“热点”并达成合作的效率让我佩服。

另一个也能体现他们敏锐的地方是这么玩:因为 AI 行业会有很多“热点”, 比如开源的某个产品,某个大厂即将放出来的产品,或者热门应用,他们会第一时间注册跟对方这个内容名字相关的域名,然后SEO 一番放一个介绍的壳子,那些尝鲜的用户在搜索这个产品的时候就有很大概率找到这个独立域名的网站,点开之后,都可能会引导变成它这个 AI 产品的用户。

从数据上看,它这方面导入的流量还不少。不要小瞧这部分流量,曾经一个热门开源产品发布后,搜这个名字跑到我的网站来的用户每天至少有 2000 个还持续了一周,我记得当时我那篇文章在百度搜索排名应该是第三位。

买不到用户的大模型都陆陆续续要倒闭了,有办法“圈用户”也是竞争力,反过来想,你做的东西能帮助大模型公司圈到用户,那也是一种盈利模式。

把自己产品化
折腾 ⇌ 迷茫 ⇌ 思考,躲在这里碎碎念,一点思考,一点记录。最近聊AI…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