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对于闫征来说,是筑梦新闻的起点。那一年,她成为了北方网的主持人,也是从那时起,她成为了广大网友更为熟知的“明朗”。她说,“明朗”二字便是明心向善,朗目润情,以爱的名义织就清朗网络,用情的志向照亮梦想征程的含义。
作为主持人,闫征有着过硬的基本功,她主持的《公仆“赶考”记》《“当代鲁班”的中国梦》《让大山深处的梦想启航》等多档网络访谈栏目曾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因为这是一份好人与好人温暖传递的好工作。”闫征回忆说,在北方网的论坛上和网友们互动“盖楼”是她最幸福的时刻,为了圆大山里孩子们的上学梦,为了让来过冬的东方白鹳不再受到伤害……一份份温暖人心的网络力量,让她深深体会到新闻的意义:凝聚共识、传递希望。
2018年,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成立,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的媒体人走到了一起。闫征在这个节点做出了一个“破圈”的行为——成为全媒体记者。与时间赛跑,赶赴一个个新闻现场,争分夺秒码字发稿。融媒体时代,闫征锻炼出了采访、写稿、剪辑视频、出镜直播等“十八般武艺”,6年里,她先后5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的各类奖项,向新时代全能记者一步步迈进。
闫征回忆说,在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的6年时光里,她有着三个无法忘怀的经历。
2018年,她与团队负重百余斤设备,用“飞机+汽车+徒步”的方式,走进甘肃陇南大寨村,拍摄作品《臊子书记》。那段经历,让她一直忘不了“臊子书记”宋鹏摆在桌上的200多篇扶贫日志,一个个故事,一页页初心,“那一刻,我找到了好故事的切入点,也找到了我拍摄新闻的初心。”闫征回忆说,拍摄期间,她与同事顶着泥石流的危险,把设备绑在身上,跟踪拍摄这位第一书记的足迹。从一碗致富面,到一条改革路,再到一颗青年党员炙热滚烫的心,闫征与同事用年轻人的视角,个性化的故事,讲述这位第一书记的扶贫路。刊发后,《臊子书记》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这是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后,由地方新媒体集团首次摘得桂冠的作品。
闫征在甘肃陇南宕昌县大寨村采访“臊子书记宋鹏”
2019年与2020年,闫征与团队一起策划《新闻扶贫,我们在一起》《老乡别急,我们帮你》等系列公益活动,用直播带货的方式,让贫困地区的产品走向市场,让新闻成为脱贫攻坚的助力器。她忘不了那50多个没有休息、不分昼夜、上万条微信聊天对话中记录着的对接货品的日子。从最初的老乡们有“路途太远,货卖不出去咋办”的担心,到最后争抢着报名,闫征和同事们精心策划和贴心服务,让商户们踏踏实实地上了来津列车。带有浓郁西北特色的农产品与“相声味儿、家宴范儿、云连麦”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了105篇报道,全网总点击量突破4300万次,11场直播带货活动累计成交额达5180余万元。活动入选中国记协2019年、2020年“中国新媒体扶贫十大优秀案例”,用主流媒体的价值担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振了信心,将正能量精品传递给亿万受众。
闫征在“新闻扶贫,我们在一起”活动中助力陇南特产走出大山
闫征(右)在甘肃采访天津产业扶贫成果
她还忘不了疫情初期,用20多万字采访了“无胆英雄”张伯礼故事的日子。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闫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采访了10位张伯礼的“身边人”,以5张刷屏网络的照片为切口,在“困难模式”下完成“泪点故事”。闫征清晰地记得,在张伯礼院士荣获“人民英雄”称号的第二天,身穿白大褂的张伯礼面带微笑到病室查房,患者们激动地鼓掌:欢迎英雄回家!他一边摆手一边说:真正的英雄是人民。这段33秒的画面,在新媒体平台的曝光量超过千万。这位老共产党员“宁负自己,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成为网上最动人的强音。
融媒体时代,闫征还是一位执着的守创者。2019年,她大胆提出用rap的形式制作关于“时代楷模”的故事,作品《向梦想出发》刊发后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不仅在全国30多家省级卫视播出,在B站、全民K歌等新媒体平台更有着超乎意料的传播效果,全网点击量突破4亿次。
2021年,为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闫征与团队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以“手绘长图+H5互动+短视频”的媒体融合创意形式推出作品《稻子熟了》,完成了对内容、形式、技术完美融合的一次探索。
同时,她运用目前最先进的“虚幻引擎”技术推出创意XR短视频《桃源仙境》,让博物馆的传世文物真正“活”起来。全国两会期间,利用AI、AR、MR等技术,推出《春AI大地》《“拼”出新图景》《云瞰京津冀》等爆款作品,成为两会期间科技赋能传媒、提升传播效能的鲜活例证。
在做好对内传播的基础上,她还努力将中国声音更好地传播到海外。《科学的中医药》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张伯礼及中医药抗疫的故事,全球总点击量达到1002万次;《我和我的家乡@最美乡愁》大型融媒体报道,通过《天津日报》上的一份手绘画报,利用津云AR扫描技术实现了将短视频跃然纸上。近30家海外华文媒体转载,成为国际了解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从网络媒体到融媒体,闫征始终坚持新闻理想,用最贴近人心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我感恩新时代,给了我新的舞台,也感恩新闻职业,给了新的机会,前辈们把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传给了我,他们无私的托举,让我走到这里。”闫征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内容、人才、资源的全面整合,是新闻理念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未来,她将继续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让真实而动人的中国故事,成为照亮时代前行的温暖火把。
11月8日
在第25个记者节来临之际
“新闻会客厅”特别节目——“感恩时代 向阳而生”
对话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闫征
听全媒体记者闫征的“破圈”故事
↓
今日出版的《天津日报》
在头版位置以《追逐光 成为光》为题
报道了闫征的新闻故事
一起来看
↓
1+3!津云新媒体再获中国新闻界大奖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津云新媒体视频中心副主任闫征获得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充分体现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在推动媒体融合改革中又结出硕果。津云新媒体创作的《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一张写了8年的公约——社区基层治理的破解之路》《黎明师傅闯关记》等3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截至目前,津云新媒体荣获中国新闻奖作品总数增至16件,其中一等奖4件。
扫码观看《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
由津云新媒体创作的《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媒体融合类二等奖。该作品讲述的是我国历时3年自主研制的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深海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故事。为全面展现“大国重器”的研发历程,津云新媒体派出多路记者历时近5个月在天津、江苏、四川及南海蹲点采访数十位科研骨干,挖掘出“0.1毫米的误差解决了漏油难题”“创新应用过盈配合实现锤杆锤芯‘一锤定音’”“编写10万行代码实现2%控制精度误差”等科研故事。作品创新性引入“新闻游戏”的概念,将拍摄制作的14部短视频,融合音频、图片、文字、游戏等多媒体手段,利用深海场景,形成了“沉浸+交互”的报道模式,力求让重大科技报道更加通俗化。
《一张写了8年的公约——社区基层治理的破解之路》
由津云新媒体创作的短视频《一张写了8年的公约——社区基层治理的破解之路》,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新闻专题类二等奖。该作品讲述的是天津市河北区春柳公寓社区自治的故事。从2009年开始,春柳公寓每月每平米只收3毛钱物业费,14年来从没涨价,而且每年一到12月,都会出现排队交费的“奇观”。这些基层治理的亮点引起记者的注意?带着问题,记者深蹲采访3个月,发现其中的秘诀离不开一张写了8年的公约。从绿树葱葱跟拍到白雪皑皑,从大伙儿不交物业费一直讲述到排队交物业费……记者采访了将近100户居民,全面、深入、系统地展现了春柳公寓的社区管理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在采访中挖掘了许多有生动鲜活的故事场景,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把话题挑明,把观点亮透,用“身边事”增强观众代入感和作品说服力。
《黎明师傅闯关记》
由津云新媒体与国网天津电力共同创作的《黎明师傅闯关记》,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典型报道类二等奖。作品聚焦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张黎明立足研发移动共享充电桩,通过纪实性拍摄,深度剖析他如何利用小发明解决社区治理大麻烦。频出的金句、鲜活的画面,立体塑造了张黎明在面对百姓急难愁盼时,钻研、务实的基层党员形象。为创作好该作品,记者历经4个月深度走访近20个社区,与大量居民沟通,记录一手资料。作品采用“创意关”“实践关 ”“革新关”作为主线索,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语言描述,积极回应人民关切问题,具有极强的可读性。